《許恩源教學回音壁》是許恩源教授多年來教學回憶錄,書中分三大部分:無錫輕工篇(江南大學),東華大學篇(中國紡織大學),成都藝術篇(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在每個篇章中,都有許多學生、友人為寫的情真意切的回憶文章,也有許教授多年來的教學期許,文字感人至深,情感真摯,書中附有許教授生活照片、藝術作品。
《許恩源教學回音壁》講述了他,像父親一樣慈愛;他,像孩子一樣率真;他,像朋友一樣坦誠。
他的課堂形象生動,費盡氣力,只為教會我們技能;他的嚴苛發自內心,感人肺腑,只為教會我們做人;他,是三尺講臺的男神,許老師。
他說,先死后生,教導我們先歷練扎實基礎,后充分發揮創意;他說,用我一條命,換你一根線,教導我們設計圖稿中容不得半點差池;他說,畫稿不準折痕,不準污漬;他深入淺出,授予我們設計教學的本質。
他看著我們二人長大,讀大學、工作、結婚,時時教誨我們;我們看著他和師母夫妻恩愛,比翼雙飛,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越長越大,他越來越客氣,小時被他罵哭的情景皆成為美麗回憶;現在我們接過前輩的火炬,培養很多專業人才,希望他能滿意。
愿老師身體健康,享受人生!
序言 我簡單又平凡的一生 許恩源
輕院篇(1960—1988)
回憶感言 許恩源
《論裝飾圖案藝術》序言 張道一
師者印象 張凌浩
大國工匠 何曉佑
成功人的秘訣 林家陽
美的啟蒙 何曉佑
事業心責任心愛心 林家陽
一段“風雨同舟刻骨銘心”的師生情 陸勝全
亦師亦友一生“情” 何思廣
流金歲月 陳育星
溫馨往事 季鑫煥
青山灣歲月 陳雪麗
我的造型情結 陳新華
難忘恩師情 盧昌生陳曉明
特殊年代鑄成的師生友情 王章旺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師 潘祖平
師恩如山 吳真
難忘鄒明 許恩源
師恩如山友情似海 鄒明
恩師許恩源先生 鄭書成袁珍
感言恩師 吳翔俞英
分別21年后的師生“家書” 蘇晶 蔡建勛
我與輕院服裝設計專業 許恩源
那些難忘的情感 梁惠娥
服裝專業往日逸事 張芩
“母校”為我頒發聘書 許恩源
詩兩首贈恩源 顧大風
我心目中設計學院的神甫 代福平
老師兄長夫君 吳靜芳
超級疼愛我們的爸爸 許可吳笛
東華篇(1988—2000)
記許恩源教授 劉曉剛
推薦 劉曉剛
最敬重的老師 徐蓮珍
不計個人得失堅持愛憎分明 葉壽增
感恩許恩源老師 李峻曹宵潔
難忘恩師 陳川
回憶我的學生王一揚 許恩源
我的老師 王一揚
一個我眼中真實的許老師 秦和妹
回憶與許老師在一起的日子 陳文成
致老師——許恩源 雷永良
最毫無保留的贈予 梁玉
許老師,我人生中的另一個父親 祝佳
真正的震撼 王浙
鋼鑄鐵打 劉群
許老師教會我怎樣動腦構思 杜娜
許老師教我如何把美的元素融入作品 劉馨
不美不畫既畫皆美 王保霞
作業過程比作業效果更重要 羅娟娟
永遠的恩師 東北大學服裝設計98級全體學生
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東華大學團委學生會
慈祥而又嚴厲的長輩 第13期服裝進修班全體同學
湖北男孩的心里話 舒克紛
有比較才有鑒別 王敬賢
聾啞人的心聲 柯燕云
我是一個熔爐 第25期服裝進修班B班全體同學
我有了一個全新的目標 趙海量
學生留言
東華大學服裝設計96級學生課后留言
東華大學藝術設計學94級碩士研究生聽課后留言
素描、水粉課后學生留言
成藝篇(2006—2013)
難忘“成藝”八年 許恩源
德藝雙馨 刁純志
建議 刁純志
為《許恩源教學成果匯報展》作序 刁純志
感悟與讀解 陳怡
心語 許恩源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刁穗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岳冕馬強章云飛
我們最敬愛的人 08服裝一班全體同學
一個真心喜歡學生的老師 08服裝二班全體同學
師如父 李孝輝
“有一種快樂叫認真”
感恩與信仰 許恩源
嚴格要求學生的老教授
許恩源教授舉行師德講座
兩封致學院教務處的信 許恩源
中國現代設計基礎教育開拓者
耄耋之年重返講臺為警戒學生不惜“自殘” 張強陳怡
可愛老師善良老人
學生眼中的老師形象 05級服裝班
不變的信念 許恩源
祝賀
老師背后的故事
老教授的“酷”令人肅然起敬 梁江濤
下跪的教授與旁聽的學生 慕毅飛
“自扇耳光”改變教育現狀不靠譜 畢曉哲 徐言方
網絡評估(2012—2016)
友情公告 許恩源
人間大愛網評真言 許恩源
網絡評論
同窗好友病中慰問祝福匯編
歷屆校友探訪病中的我
部分出版圖書資料證書及作品
匠·心
結束語 許恩源
查看全部↓
《許恩源教學回音壁》:
九月份了,領導說十一月初第一屆新生就要入學報到了。在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我們兩人要從零開始,完成專業方向的制訂與規劃、課程設置的制訂與規劃,計劃制訂完了緊接著又要著手迎接新生以及開學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鋪天蓋地的任務像泰山似的向我們壓來。在此之前,無錫輕工業學院所有專業均為理工類,而我們新建的造型設計專業是屬于藝術類,所以連一張畫紙、一支畫筆都沒有,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必須立即籌備置辦起來。即將到來的新生(即型601班),據說有15人(最后畢業好像只有10人),都是從江蘇省輕工業廳局的各下屬工廠抽調上來學習的(如玻璃廠、搪瓷廠、陶瓷廠和印刷廠等),還有少數在輕工業廳工作的干部。他們當中有些年齡偏大,但覺悟高、政治素養好,而實踐經驗更比我們兩個老師強。面對這一切,我倆當時年輕無知,不知天高地厚,在激動興奮之余還稀里糊涂,如同孩子期待著過年過節一般喜滋滋地翹首盼望著第一屆新生的到來,自己能早日走上講臺。如今回憶起來真有些后怕,不寒而栗啊,但又有些自豪……我們當時就是在這樣沒有充分思想準備、更無知識積淀和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擔此重任,我們憑借什么?那還不是年輕人的干勁與熱情嗎?雖然這個過程中,我們盲動、幼稚、不成熟,但各級領導是我們的主心骨,是專業建設的引領人,正是有了他們的帶領,我們才會有如此大的激情與動力,勇闖一個個難關。回憶當時造型系就是在如此倉促的情況下籌備上馬,而我僅是其中一人。但我非常珍惜這段歷史,能參與當時的所有籌備工作,這是我今生最難以忘懷的一段經歷。
在專業籌辦初創過程中,有一個人和一件事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難以忘卻。
我們這個專業誕生與成長之初(具體地說,就是“文革”前五六年的時光里)的一位領導,一位與這個專業有著親密情結的人,我懇請大家不要忘記他,他就是當時無錫市委的宣傳部長兼我院第一任院長楊增。
據我所知,當時沒有他就不一定有這個專業,即使國家要籌辦這個專業,也不一定會落戶生根在無錫輕工業學院。因為當時學院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這個屬于文科的藝術類專業既不懂又不愛,甚至是討厭,認為這些搞藝術的人都是熱衷于搞“封、資、修”一套的,都是一些思想意識有問題的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只會給學校增添麻煩。據說,楊部長在省級會議上果斷抉擇,力爭把這個專業接收過來,安家落戶在無錫輕工業學院。因為有了當初,有了楊部長,才有我們藝術設計學院的今天。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