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推薦】父子聯袂,抗戰期間寫就,直面時代的文學作品;名師品位,凝聚國學功力與教學經驗,見解獨到的三部曲國語教學小說。1940年初版,2015年新印,70年恍如瞬間;簡體字錄排,經典重版,再現民國教育史被遺忘的一頁!
《章與句》試讀
16重陽的故事
重陽正是星期二的那一天。
院子里供著許多菊花,在校門旁邊的石級上一直排列進來,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種子,但也非常可愛,遠看來像一堆堆的白雪,又像一叢棉絮。那些喜歡鬧的小學生們有的在偷偷地弄那些花瓣,摘下來放在衣袋里玩,看見先生們過來,飛快地又逃走了。
夜后,天色漸漸陰沉起來,像要下雨的樣子。三年級同學們嚷著要學校里放半天假。在昨天,已鬧得滿城風雨了,是為了重陽要登高,要學校里停課一天去遠足,但是校長不答應。于是有的就造謠在哄別的同學,弄得大家不安。秋二年級也是如此,今天上第一課算術,又是比較困難的功課,大家在教室里瞎吵。算術教師孫先生阻止不住,罵了半個多鐘頭,但是下課以后,有的同學還在嚷:“放假!”
雖則半天已經過了,但是有的同學切望放假的心還沒有死。大家站在露天的檐下亂談,他們的心早已飛到高山上去登高了。
章明獨自一個人在菊花旁呆立,他比較能克制自己,但看到同學們的紛擾,也有些覺到心緒不寧。他踱出教室來,來看看菊花,念著“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的詩句,不覺又有些黯然了。
他覺著后面有人蒙住了他的眼。
“祖平!”他摸摸后邊的人的手,又知道自己猜錯了,“不,是嘉淦!”
“哈哈,對了,”錢嘉淦放了手,拍拍他的膀子說,“你為什么在這兒發呆?”
“教室里鬧得很。”章明隨便回答。
“照理,重陽是應該讓我們去登登高的,一年一度的良辰佳節。”他同情三年級同學向校方的要求。
“但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上哪兒去登高呢?”
錢嘉淦倒被這句話怔住了,半晌沒有回答。趙云峰走了過來,聽見了他們的話,便插嘴道:
“上大新公司屋頂花園不是登高嗎?”
“這又有什么意思?怪煩膩的!”嘉淦現在又贊成章明的話了。他穿了一件新的夾制服,舉止有些不大自然。
“下午又要上兩課,真麻煩!”趙云峰對上課總有些不大高興。他想了一想,又突然說:“下午第一課是國文呢。”好像國文課有新希望給他似的。
“明天大概又要作文了。”嘉淦說,他對著章明,“你的作文為什么總是這樣流利的?”
章明謙虛地搖搖頭:“有什么?大家不是一樣的嗎?”
趙云峰拉拉章明和錢嘉淦的手:“咱們早些回教室去,快上課了——我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的學校怕不久就要關門了。”他的話聲浪很低,像怕別人聽到。
“為什么?”他們兩個吃驚地問。
“上海局勢變了。怕不久有什么壓迫會來的。我有一個親戚告訴我,下學期學校怕成問題了。”他又低低地說。
“那么我們讀書又將中斷,咳,為什么這樣不幸?在這時代中做人是苦惱的。”章明很憂慮將來會有什么不幸加在他的身上來,近年來他已變得更懂事了。
“是的,三年級的英文教師沈先生也是這么說的。”錢嘉淦證明趙云峰的話是有充分根據的。
他們默默地走,各人心里起了一種不可名言的納悶。尤其是章明,他吃過苦,他知道了失學的苦痛。一路上三年級同學還在咒罵學校措置的不妥當,也有的在想對付學校的辦法,二年級同學也在附和著。
他們走進教室,教室里的人少了一半,據說這一半中的一半已經請假跟父親或親戚去上游藝場了。還有許多人還在教室外邊紛紛議論呢。
他們在位置上坐下來,沒有說話,靜靜地在思索。
祖平氣噓噓地從外邊夾著書包進來了,一直走到章明的前面,“我以為又要遲到了,家里中飯在請客,真麻煩,爸爸一定要我陪客人,我吃了半碗飯就走了。——還沒有吃飽呢!”
章明抬起愁苦的臉來:“你們是幸福的!”
打了預備鐘,外邊的同學都進來了,教室里又嘈雜起來,一直到李先生進來,還沒有停止。
李先生還不曾點名,教室里還是亂哄哄地,李先生故意提高了喉音問:
“上課了沒有?”
“上課了。”大家回答,嘈雜聲終止了。
“李先生,今天為什么不放假?今天是重陽。”一個慣于頑皮的鄭定功立起來,大聲地,態度有些倔強。
“這問題嗎?應該是我來問你的。”李先生從容地答。大家有些詫異起來。
“因為你們是出錢來求得知識的,我是以知識灌輸給你們向你們要錢的,譬如做生意,我是開店的,你們是主顧,這東西要不要買,應該由主顧來說,做生意的人不好勉強主顧。”大家都笑了起來,李先生又轉變了臉色嚴厲地:“你不愿意念書,你盡可以休學,也可以告假。學校里是沒有理由隨便荒廢你們的學業的。在這時代中讀書不是容易的事。——你剛才的態度太不像話了。學生對教師應該敬愛,教師不是學生的仇敵而是學生的恩人,你知道嗎?連這點都分別不清楚,虧你做中學二年級的學生!”
大家默默地不作聲,李先生也不講話,教室里是靜靜的。
不久,李先生又換了和藹的臉色,又開始講下去了。
“你們知道為什么叫‘重陽’?中國的習俗,每一個佳節總是月數和日數相等的那一天。如一月一日是‘元旦’,二月二日是‘花朝’,‘花朝’是百花生日的意思。三月三日是古代出游的日子,杜甫詩上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道上多麗人。’這便是一個證據。《荊楚歲時記》中也說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為流杯曲水之飲。五月五日為‘端午’,又稱‘重五’,是‘雙五’的意思。這日子是屈原自沉汨羅的紀念日,也是曹娥殉父的日子。齊國孟嘗君田文也是這一天生的。七月七日是‘七夕’,織女渡河的故事見于《續齊諧記》。《淮南子》上也說:‘七夕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九月九日便是重陽了。
“‘重陽’的所由得名,是因為九月九日的關系,所以又稱‘重九’,‘重九’為什么叫‘重陽’呢?曹丕曾經解釋過。”
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了: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故稱曰重陽。
“在古代,依《易經》上的說法,‘九’數是屬于‘陽’的。因此便稱作‘重陽’了。
“那么重陽為什么要登高呢?原來從前有一個故事。《續齊諧記》上說:晉朝汝南地方,有一人叫桓景,他跟費長房讀書——費長房是一個善于研究《易經》及五行的人——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里將降臨一種火災禍,你趕快叫家里的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里面盛了茱萸,掛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那么此禍可免。’桓景很相信他老師的話,照樣做了。等到傍晚回家,家里的雞犬一時突然都死了。因此后來的人便以此作慣例,每逢這一日,便去登高吃菊花酒了。其實這不過是相傳下來的神話,而后人卻變成一種風俗。照理,秋天是天高氣爽,登高可以望遠,很有趣味,卻不定要在重陽的。一年之中出游的佳日,只是春秋兩季。春天百花齊開,所以可以在平地上、池沼邊去散步,所以俗話有‘踏青’之說。秋天登高,也是和春天踏青同樣的意思。
“但是,為什么這一天要喝菊花酒呢?菊花酒真的能避災嗎?這也不過是一種迷信。因為菊花,照藥書上說可以‘輔體延年’,因此人們替它起了一個雅名叫作‘傳延年’。人們吃菊花酒,和新年吃桂圓一樣,是吉利的意思。我們有科學頭腦的人,不應相信它。”
李先生的話停住了,大家忘了放假的問題,希望他再說下去。
“此外,關于重陽的故事很多,我昨天翻了一翻書,覺得很有趣,讓我再說下去!
“宋朝有個詩人叫潘大臨,家里很窮。重陽將近,他的朋友謝無逸問他近來有沒有好詩?他說:‘昨天我臥在床上,聽到風雨攪林之聲,于是便作出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租的差人來了,詩興被他打斷,于是便只此一句。這句詩,后來差不多每人都知道是一句名句,而且重陽將近,的確常常有風雨的。足見從前詩人作詩的不容易了。宋代作詩的人,有兩個代表,一個是秦觀,他的文思很快;一個是陳無已,他作詩,先走到家里,蒙頭而臥,不許屋子里有一些聲音,所以每當他作詩的時候,他的妻子帶了小孩和貓狗一齊到鄰家去。所以后來有人批評他們道:‘閉門覓句陳無已,對答揮毫秦少游。’像這種苦吟的詩人,正如賈島所說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垂’了。”
同學們都哄笑了起來。
“重陽古代人的風俗,有所謂‘重陽糕’,這風氣到現在還有許多地方還留存著。《歲時記》上說:‘重陽糕是棗子做的,或者加上栗子。’而且外面還加上許多花紋。《夢華錄》里說:
重九以粉面蒸糕相遺。上插彩幡糝釘果實,如石榴栗黃銀杏松子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
也有的以小鹿做糕上的裝飾的,稱為“祿糕”,也見于《歲時記》。宋代劉夢得在重陽作詩,想用‘糕’字,后來他在《五經》里一查,見《五經》里沒有糕字,便輟詩不作了。因為古人作詩要每個字都有來歷的。此后宋祁九日食糕,作了一首詩道:
飚館輕霜拂曙袍,糗粢花飲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家一代豪。
劉夢得這么一來,便做了宗祁詩中的‘糕’字的來源了。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晉朝孟嘉是桓溫的參軍,在重陽日游龍山,賓客滿座,這時一陣風將孟嘉的帽子吹落了,而他興味正濃,毫不覺得。于是桓景叫孫盛做了一篇文章來嘲笑他,孟嘉也做了一篇文章答孫盛。可見當時文人們的風趣了。
“就是唐朝王勃的出名,也在這一日。據說,前一天王勃在舟中夢中見一白發老者,對他說明天你有奇遇。過夜,船被吹到滕王閣下。這時候有一個閻都督想夸耀他女婿的才能,先一日叫他女婿作好一篇《滕王閣賦》,可以在明天對客揮毫。這一天滕王閣上賓朋滿座,閻都督正在請客人作賦,客人們都不曾預備,都婉言謝絕,閻都督正歡喜他女婿可以當眾出風頭了,這時王勃踱上閣來,聽說都督請人作賦,便毫不客氣濡筆作了。當時閻都督很不高興,后來他作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幾句,閻都督非常佩服,稱贊他的聰明。這時王勃才二十歲。這樣一來,他便以文章出名了。唐初四杰是‘王楊盧駱’,‘王’是王勃,‘楊’是楊炯,‘盧’是盧照鄰,‘駱’是駱賓王。當時人將王勃放在第一個,足見當時對他的推崇了。
“還有一個神話,說是唐明皇在重陽日出外行獵,有一只雁飛去,他射了一箭,雁便帶箭向西南飛去。同時,益州地方有一個道士叫徐佐卿,這天從外邊回家,手里拿了這支箭對他的徒弟說:‘吾在山中飛行,被別人射傷。’于是即將這支箭掛在壁上,寫了日子,又說:‘十年之后,箭主會到這兒來取箭的。’十年以后,唐明皇果然因為安祿山之亂逃到四川,在寺里發現了那根箭。
“這是神話了。凡是一個佳日,或者一個紀念日,往往會有許多的神話發生的,我們只可以當作有趣的故事來看,不能拘泥地說它是一定的事實。
“王維有一首重陽詩,寫得很好,我們在外作客他鄉的人,在一個佳節,難免有思鄉之感的。但是在現在這種時勢之下,故鄉只夠你悲苦了。他的詩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少的人正是他自己。不過這還是太平時候的景象,我們且讀白居易的: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現在就是這景象了。時難年荒,正是一個戰爭未息的時代。‘世業’即以我們普通守家吃飯的人了。‘田園寥落干戈后’不是正在說現代嗎?我相信有許多同學的故鄉都是荒蕪滿目了。‘骨肉流離’也是已成為一般普遍的現象了。所謂“嬌兒懷中猶索乳,慈母項上已無頭”,你們能安安心心在此地讀書,我能在此地教書,已經是萬分的幸福了。”
李先生順口說來,有些難堪的樣子。
“你們應該記住,在幸福圈子里生活,應該來利用它,來享受它,不應該偷懶,玩耍。校門口正有不少失學的孩子們在羨慕你們的幸運呢!人世間的事情大都是可悲的,是矛盾的,可以讀書的人卻厭惡讀書,不能讀書的人卻在羨慕讀書的樂趣。你們想想,現代你們的責任是多么重大,整日玩耍,你能充實自己嗎?你能改造社會、復興民族嗎?今天是一個佳節,你們尤其應在這佳節里認清自己崗位上的任務,在努力中過這佳日,否則,以后這日子會變得更可悲更可憐的紀念日了。”
他的樣子很興奮,語氣也很沉重,像針尖一樣一枚枚地刺到每個同學的心上。有幾個被感動得流淚了。
秋二教室里今天特別靜,滿屋里充滿了嚴肅的氣氛,似乎是在紀念一個重大的紀念日的樣子。
“這幾個故事,就算重陽日我送給你們的禮物,明日作文的題目就是‘重陽的故事’,你們或者加些穿插,寫這里面較有趣味的一個,或者都記錄下來。但是注意不要寫得記賬式,要加些有趣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