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為紀錄片帶來劇變。為此,2011年張同道教授提出全案研究法,將一部紀錄片視為從創意到傳播的動態過程,分為創意、立項、制作模式、視聽文本、傳播策略和傳播效果六個環節,匯融傳播學、管理學、文化美學和市場營銷,建構一種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模式。
《經典全案》從21世紀以來全球紀錄片中選擇25部經典案例,既有外國名片《藍色星球》《海洋》《尋找小糖人》等,也有中國經典《英和白》《故宮》《舌尖上的中國》等,以及中外合拍的《紅跑道》《歸途列車》《西藏一年》等。這些不同類型的經典案例有效闡釋了社會和市場因素如何制約紀錄片創作與傳播,并最終影響了作品價值和美學形態。
《經典全案》可作為影視專業教材,也是年輕人進入紀錄片行業的入門讀物。
張同道,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理事長,中國紀錄片發展基金理事長。曾作美國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曾任中國金鷹電視節、四川國際電視節、上海電視節、卡塔爾半島國際紀錄片節、加拿大班夫國際電視節、伊朗基什國際電影節等影視節評委。
主持全國藝術學、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北京市課題十余項,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橫向課題16項。從2009年起,主持每年發布中國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
《世界紀錄片產業論叢》總序
序一 全球化紀錄片的中國之路
序二 全案研究:多維視野里的紀錄片創意產業鏈
第一部分 21世紀中國大陸紀錄片案例
1.心理戲劇:《英和白》(2000年)
2.生活戲劇:《姐妹》(2004年)
3.消費時代的吶喊與彷徨:《夢游》(2005年)
4.為工業制作奠基:《故宮》(2005年)
5.講給未來的歷史故事:《大國崛起》(2006年)
6.讓歷史翩翩起舞:《圓明園》(2006年)
7.觀看汶川地震的第三只眼:《1428》(2009年)
8.品牌是怎樣生成的:《舌尖上的中國》(2012年)
9.沉重的鄉愁:《鄉村里的中國》(2013年)
第二部分 21世紀中國港臺紀錄片案例
10.見證生命的成長:《音樂人生KJ》(2009年)
11.公益電影人文情懷:《被遺忘的時光》(2010年)
12.看見美麗看見哀愁:《看見臺灣》(2013年)
第三部分 21世紀中外合拍紀錄片案例
13.從野性到美麗:《美麗中國》(2008年)
14.用紀實縫合意識形態裂縫:《西藏一年》(2008年)
15.國際視域的中國體操:《紅跑道》(2008年1
16.本土題材國際操作:《歸途列車》(2009年)
17.中國制造國際傳播:《透視春晚:中國最大的慶典》(2013年)
第四部分 21世紀外國紀錄片案例
18.自然歷史紀錄片的大片邏輯:《藍色星球》(2001年)
19.從已知里發掘未知:《戰爭迷霧》(2001年)
20.將自己的生命拍成電影:《明亮的葉子》(2003年)
21.詩意的懺悔:《海洋》(2009年)
22.韓國獨立紀錄片奠基禮:《牛鈴之聲》(2009年)
23.讓電影行動起來:《海豚灣》(2010年)
24.尋找模式的力量:《尋找小糖人》(2012年)
25.打撈體育的道德律:《興奮劑之戰》(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