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個人的選擇不僅取決于他自己,更受制于周圍人的態度與行為。在周圍人都缺乏金融知識和理念的情況下,一個人只能遷就周圍人的理解與觀念,而很難作出真正高明的決策,所以在非理性市場中很難作出理性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貨幣知識的普及至關重要。
“文革”中對牛頓機械唯物論的批判是:牛頓僅承認宇宙是運動的,卻不知道運動產生于物質內在的矛盾性,而認為是上帝的手第一次推動,以致宇宙運動到現在。筆者不敢妄言宇宙運動的原因,但是,卻要借用牛頓的話表達:經濟運行要靠貨幣的“手”第一次推動,否則,經濟無法持續運行到今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貨幣的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算過分。我們對社會經濟的運行,甚至日常生活的理解都要從貨幣開始。
我國的經濟體制正在轉軌,它像高鐵掉頭進入另一個軌道一樣,夾帶著巨大的慣性。運行在原來軌道中的一切并不會隨轉軌的發生戛然而止,而是會被帶入新的軌道,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遞減耗散。這個被帶入新軌道的事物,幾乎涉及我國政治文化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指導金融轉軌的貨幣理論。毋庸諱言,過去我們的貨幣金融運行依據是蘇聯的理論,現在我們的制度建設和實際操作都已經轉移到了國際慣例的軌道上,但是淵源于蘇聯的貨幣理論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和梳理。于是難免會被有意無意地用于解讀改革的實際,甚至設計改革的路徑。譬如,我們仍然按照貨幣發行要有物資保證的原則,買外匯發人民幣,而不是按照央行資產負債平衡的要求,買國債發貨幣;按照貨幣流通為商品流通服務的理論,決定貨幣發行的數量,而不是按照逆經濟風向行事的規則,調節貨幣供給;按照直接或間接的行政規定決定利率和匯率,而不是用國債買賣來實現間接調控的目標。凡此種種,不僅會影響公眾與業內人士對金融運行的理解和判斷,更會阻礙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所以筆者不僅要分析轉軌貨幣體制中的問題,更要指出屬于原來體制的認識和觀念。
現在理論界和實務界主要關注貨幣銀行制度、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等問題,卻忽略對于它們的基因與平臺——貨幣的探討。殊不知貨幣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貨幣的定義和發行不在與發達國家相同的軌道上,則不僅所有的經濟金融變量含義和變動都與經典理論大相徑庭,甚至貨幣銀行制度、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等都會與發達國家的形似而神不至。可見,從貨幣角度切入,說明貨幣的定義、貨幣的發行,以及與貨幣相關的變量的含義和波動,可以更好地理解經濟金融運行的基本規則與大致趨勢。從而有助于占據經濟金融運行的有利位置,甚至能捕捉時機,獲取相應的回報,至少能較好地規避可能的金融風險。
查看全部↓
1.人民幣是怎么來的?
1.1 人民幣從哪里來?
1.2 人民幣是一般等價物嗎?
1.3 人民幣的發行依據是黃金嗎?
2.外匯與人民幣是什么關系?
2.1 外匯應該作為人民幣發行的擔保嗎?
2.2 外匯儲備是人民銀行資產嗎?
2.3 人民幣與外匯的交換是等值的嗎?
2.4 同樣印制的外幣幣值不是高估的嗎?
3.貨幣是由誰發行的?
3.1 貨幣發行需要償還嗎?
3.2 中央銀行需要自有資本嗎?
3.3 中央銀行是國家機關嗎?
4.什么是商業銀行?
4.1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嗎?
4.2 商業銀行能創造貨幣嗎?
5.利率是怎么確定的?
5.1 利率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嗎?
5.2 中美利率調控都受管理層的指令嗎?
5.3 利率市場化就是解除利率管制嗎?
6.貨幣政策如何起作用?
6.1 貨幣政策直接作用于經濟活動嗎?
6.2 中外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相同嗎?
7.通貨膨脹是如何形成的?
7.1 貨幣發行過多會導致通貨膨脹嗎?
7.2 只要貨幣發行過多就會通貨膨脹嗎?
7.3 財政赤字過大會導致通貨膨脹嗎?
7.4 政府不可以實行通貨膨脹政策嗎?
8.什么是犬民幣匯率?
8.1 人民幣匯率關系我國的主權嗎?
8.2 買外匯發人民幣有利于幣值穩定嗎?
8.3 一國應該長期保持出口順差嗎?
……
9.人民幣的通脹與哪些因素有關?
10.人民幣的流通量受哪些因素影響?
11.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如何走?
12.影響貨幣供給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3.銀行如何保證安全?
查看全部↓
《國家大事叢書:人民幣發行與人民幣匯率》:
在黃金等商品作為貨幣的情況下,它們都含有內在的勞動價值,所以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但是,隨著商品交換的進一步擴大,黃金作為交換媒介的局限越來越明顯,比較綿羊和大石板等,它的優勢毋庸置疑,但是比較在紙頭上寫上數字,它還是太沉重、太不容易分割。所以紙幣應運而生,替代金幣發揮貨幣的職能。因為紙幣沒有內在的價值,所以在很長時期中,我國的理論界都認為,紙幣代表金幣流通,人民幣也是如此。確實,在紙幣產生的初期,人們將黃金白銀存入錢莊票號,并持有可以兌現黃金白銀的票據。因為這個票據可以用來交易,而又不含內在的勞動價值,所以它只能代表黃金白銀發揮著貨幣的作用。
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錢莊票號逐漸演變成了商業銀行,可以兌現黃金白銀的票據也就演變成了紙幣,它不再以兌現作為流通轉讓的依據,而是以國家信用作為交換的基礎。但國家信用與勞動價值的關系越來越遠,因為國家信用無法度量,而且也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所以,繼續認為“紙幣僅是一般等價物”的觀點勢必越來越不夠準確了。更重要的是現代的商品交換越來越不在乎交換對方的所得,加上信息的不對稱性,交換雙方也越來越無法知道對方商品所凝聚的勞動,甚至也越來越搞不清楚自己的商品所凝聚的勞動。在這個意義上,等價交換不僅越來越無需實現,而且也越來越難以實現。因為如果買消費品,只要開心就好,至于對方賺了多少與自己無關,而且生產過程的復雜性也決定了消費者根本無法知道其中到底包含多少勞動。盡管消費者也會盡可能選擇便宜的商品,但這并不表明他一定在追求與交易對方等值。如果進行投資,投資者也只是關心該投資品的價格明天是否能漲上去,即使它是完全不包含勞動的垃圾股也無所謂。如果讀書,某些人要追求的也不是現在付出的學費與學校提供的服務對等,而是比較現在的學費與未來得到文憑的社會認可度,亦即現在付出學費與就業后收入的權衡。正是因為等價交換的動機越來越缺失,等價交換的條件越來越不具備,所以紙幣也就越來越不僅僅是一般等價物。
如果交換發生在不同的人之間,那就一定要有一般等價物,因為使用價值千差萬別,不具有可比性,所以要抽象出人類無差別的勞動,以衡量雙方提供商品的價值,否則,就無法實現雙方的等價交換。但是,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化和復雜化,表面上是商品與貨幣在不同人之間交換,但在本質上,則是交換雙方各自的現在付出與未來所得之間的比較。所以紙幣越來越如凱恩斯所言,是連接現在與未來的紐帶,它發揮著價格標準、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更重要的是,如果交換只是在法定交易規則下各方達成一致,而不是相互得失的比較,那就無所謂你多我少,更不存在誰對誰的剝削問題,進而無須斗爭誰、打倒誰,這就能從根本上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