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作品集:我的大學》敘述了16歲的“我”懷著上大學的愿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后,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完全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的經歷。在那里,“我”學到了在有圍墻的大學里學不到的知識;同時抓住一切可讀書的機會,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經過長期思想探索,更加堅定對革命的信念,最終成長為了一名堅定的戰士。小說以其現實主義寫作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
鼓舞著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并告誡讀者“苦難是一所大學”,“人是在艱難與困苦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
《高爾基作品集:我的大學》講述了阿廖沙十六歲到喀山直至二十歲這五年的生活經歷。當時,年輕的阿廖沙滿懷希望來到了喀山,然而希望很快就破滅了,大學的門并沒有向他敞開。為了生活,他只好到伏爾加河碼頭上去打工,做搬運工人,混在搬運工、流浪漢、混混兒中間。碼頭上的職業小偷巴什卡就曾勸他去玩女人,去干壞事。但阿廖沙并沒有跟他走,沒有掉進那個大染缸里去。在書籍和朋友的幫助、啟發下,阿廖沙才開始革命理論的學習。
高爾基(1868~1936),偉大的作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高爾基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沙俄時期的社會底層度過的。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煉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勞動之余,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以馬克西姆·高爾基,即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敘述了他從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成長過程,并借此深刻地揭露了沙俄時代統治階級的殘暴、嚴酷、壓榨和剝削,而同時又展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勤勞和祖父母的慈愛,從而令主人公產生對現實不公正的反抗和對壓迫者的憎恨。
《高爾基作品集:我的大學》:
這樣,我前往喀山,要去上大學——至少如此。
一個名叫尼古拉·葉甫里諾夫的中學生使我產生了上大學的念頭。他是一位非常可愛的青年,長得英俊瀟灑,還有一雙女人般溫柔的眼睛。那時他和我們住在同一棟樓上,只是他住在閣樓的最頂層。他看到我的臂窩里經常夾著書,所以就對我特別感興趣,然后我們就成了熟人。我們剛熟悉沒多長時間,葉甫里諾夫就告訴我,說我“在學習上具有非凡的天賦”。
“上天造就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科學得到更快的發展。”他說著還非常優雅地甩了甩他的長發。
當時,我還搞不懂,就連一只小豬都有能力使科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然而葉甫里諾夫卻硬說像我這樣的少年正是大學里非常缺少的人才。很顯然,記憶中的哈伊爾·羅蒙諾索夫那光輝燦爛的事跡成了一個很好的例證。葉甫里諾夫還說,到喀山以后,我可以和他住在一塊兒,用一個秋季和冬季的時間來讀完中學課程。接著,我再“隨便”通過幾門考試(請留心他所講的是“隨便”)。然后大學會給我提供助學金。大約五年以后,我就可以成為一名“有學問的人”了。讓他說起來這些真是太簡單了,因為葉甫里諾夫才十九歲,并且他的心地又是如此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