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能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生命不會重來,要過就過自己內心渴望的那種生活,想得到就立即去付出努力,痛快揮灑汗水吧,為了心中那張美麗的藍圖默默耕耘吧!人生短短幾十年,如果年華虛度*終后悔,不如現在就開始明確目標與計劃,平心靜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只有奮斗能讓人屹立不倒,只有靠自己才能看到徹底的光明。
《別在*能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作為一本給年輕朋友閱讀的勵志讀本,意在告訴處于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中越來越迷茫的年輕人——別在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你今天吃的苦,未來都將是你不可替代的人生財富。
第一章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越來越沉默的中國人
夢想也是要說出來的
人應當有一種堅持的精神
第二章
幸福到底是什么
笑對生活能帶來神奇的力量
做好身邊最有把握之事
豎立一座心中的美麗燈塔
你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嗎
第三章
關于希望
越不可能的事越能成功
做人,總該有點野心
永不放棄你的希望
掌聲總會響起來
第四章
計劃,讓你先人一步出發(fā)
羨慕別人不如自己奮斗
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機遇永遠青睞有備而來者
第五章
青春來自奔騰的熱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痛苦中體驗深刻人生
生命的價值在于奮斗
第六章
你的成就無關起點高低
態(tài)度不同,命運不同
樂觀能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
自暴自棄,一點兒用也沒有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第七章
會做人比會做事更重要
上帝就是自己
獨立讓人活得更有尊嚴
你的人生方向是否正確
認準目標,拿出自己的態(tài)度
人生是個大考場
第八章
孤獨是座用之不竭的寶藏
沒有人能脫離社會組織存在
懂得享受孤獨很重要
世人的優(yōu)缺點就如自己的鏡子
第九章
沒人愛聽你的抱怨
珍惜時光,努力趁年華
第十章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感情問題
唯有堅強帶你見到光
只要活著,總有好事情發(fā)生
感恩生命里的所有苦難
第十一章
逐步積累,別眼高手低
夢想不是海市蜃樓,它需要地基
與自己比較勝過與別人比較
第十二章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人的一生可燃燒也可腐朽
面對五花八門的誘惑該有定力
要配得上你所吃過的苦
《別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意大利有句諺語:“沉默是金,說話是銀。”意思是說話多了給人一種輕浮的印象,且易暴露無知與軟肋,所以沉默是最合適的處世態(tài)度。大部分中國老人看到這旬諺語估計都有“他鄉(xiāng)遇故知”般的會心感。因為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歷來是將“沉默”的藝術發(fā)揮到極致的! 從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告誡我們要盡量少說話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都在給后人普及沉默的藝術。
不信我們隨手從歷史長河淘出來幾個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后,當政三年以來,沒有發(fā)布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可是楚莊王不允許任何人勸諫,每天懶理政務,不是出宮打獵游玩,就是在后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他通令全國:“有敢于勸諫的人,就處以死罪!” 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看到天下大國爭霸的形勢對楚國很不利,又著急又害怕觸犯禁令,只好用猜謎語的辦法,在游戲歡樂中暗示楚莊王。可是,楚莊王在朝堂之上還是一言不發(fā),右司馬非常著急,不知道楚莊王如此沉默下去是否會給楚國招來滅頂之災,便靈機一動,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奏王上,臣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嗚叫_,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么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的意思,答:“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長大;沉默無聲,是要觀察、思考與準備。雖不飛,飛必沖天;雖不鳴,鳴必驚人!’’果然,半個月以后,楚莊王上朝,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于楚國發(fā)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于楚國發(fā)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讀書人當官參政,楚國內部治理得井并有條后,楚莊王發(fā)兵討伐齊國晉國,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青史留痕入了書,成為后代長輩教育晚輩的法寶。這是關于“沉默”的經典故事。
這里再說一說“三國”里另一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楊修。
楊修才思敏捷,智慧一流。有人評價他是曹操身邊最聰明的人。他究竟聰明到了什么程度呢? 比如,曹操請人為自己建造了一座花園,花園建成以后,曹操取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面面相覷,不知到底是何意思?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門太寬了。”工匠們們立刻重新建造圍墻,將門改造妥當,曹操看過后,非常高興。
又一次,曹操在一盒點心上寫了“一合酥”,隨手放到案頭上。楊修進來,拿來勺子和大家分吃了。
曹操回來問:“你們這是做什么?’’楊修說:‘‘丞相在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豈敢違背您的命令?”大家嬉笑起來,曹操也笑,但心里越來越不舒服。
曹操生性多疑,曾吩咐侍衛(wèi):“我做夢的時候會控制不住殺人。所以我睡著之后,你們都不要靠近我。”而楊修卻說:‘‘不是丞相在夢中,而是我們在夢中。” 公元219年,劉備親率大軍打漢中,曹操率40萬大軍迎戰(zhàn)。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這一天,夏侯悖入帳稟請夜間號令,廚師剛好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碗底有雞肋,隨口說:“雞肋!雞肋!”隨后,楊修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悖與營中諸將也紛紛打點行李。曹操借此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把楊修斬了。
明眼人都知道,楊修死得不值,曹操本就有撤軍之意,卻借機將身邊最能猜透他心思的人給除掉了。
劉備與楊修,都是“三國”人物里的奇才,只因個人性格不同而遭遇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于是,上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都拿二人的個性與結局做比較。人們說,才華過人必招嫉恨,善于隱藏方能韜光隱晦。如果劉備在一開始就如楊修般口無遮攔,到處張揚他的光復漢室理想,他又能走多遠呢?大概在“青梅煮酒”那一回就已經出不了曹操的亭子。
不過。話說回來,何謂“韜光養(yǎng)晦”? “韜”指隱藏,按捺;“光”指鋒芒銳氣;“養(yǎng)”指培養(yǎng);“晦”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末之夜,月亮昏暗不明。韜光養(yǎng)晦,顧名思義,就是隱藏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