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全球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當前區域規劃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從提高區域規劃科學性、實用性出發,系統闡述了區域規劃的基本內容、理論和分析編制辦法。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區域分析為主,在介紹了區域概念,闡明了區域發展、區域研究、區域分析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后,重點對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經濟社會背景、技術支持條件、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以及區域優勢與分工和區域產業結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方法闡介,以作為區域規劃的基礎和依據。后半部分以區域規劃為中心,簡述了區域規劃的概念、類型、編制方法和程序,回顧了中外區域規劃的發展歷程,闡述區域規劃主要理論,探討區域發展戰略,并就區域規劃中的產業發展與布局、土地利用與區域管治,區域基礎設施,城鎮體系以及生態環境等各項規劃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本書理論與實際結合,系統闡述和重點探討結合,既具有教材的特點,也具研究特色,可作為高校地理系、規劃系、經濟系等有關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供經濟與發展規劃部門,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部門,國土規劃與土地利用部門及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與研究部門參考。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區域分析為主,在介紹了區域概念,闡明了區域發展、區域研究、區域分析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后,重點對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經濟社會背景、技術支持條件、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以及區域優勢與分工和區域產業結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方法闡介,以作為區域規劃的基礎和依據。后半部分以區域規劃為中心,簡述了區域規劃的概念、類型、編制方法和程序,回顧了中外區域規劃的發展歷程,闡述區域規劃主要理論,探討區域發展戰略,并就區域規劃中的產業發展與布局、土地利用與區域管治,區域基礎設施,城鎮體系以及生態環境等各項規劃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區域的概念和區域劃分
一、區域的概念
二、區域的劃分
第二節 區域發展、區域研究與區域科學
一、區域發展
二、區域研究
三、區域科學
四、區域發展、區域研究與區域科學之關系
第三節 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
一、區域分析的概念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二、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分析
第一節 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一、自然資源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區域的概念和區域劃分
一、區域的概念
二、區域的劃分
第二節 區域發展、區域研究與區域科學
一、區域發展
二、區域研究
三、區域科學
四、區域發展、區域研究與區域科學之關系
第三節 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
一、區域分析的概念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二、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分析
第一節 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一、自然資源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二、區域自然資源的評價
三、區域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節 自然環境與區域發展
一、自然環境及其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三、生態破壞經濟損失評估與生態補償
第三節 區域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
一、區域自然資源及其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理論
二、區域發展中的外部性與區域間環境問題
第三章 區域發展的經濟社會背景分析
第一節 區域經濟與文化背景分析
一、區域經濟背景
二、區域文化背景分析
三、區域歷史基礎分析
第二節 區域人口與勞動力分析
一、人口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二、區域人口結構與人口增長分析
三、區域人口素質分析
四、區域勞動力供應分析
五、適度人口與人口容量
第三節 政策與制度
一、政策與區域發展
二、制度與區域發展
第四章 區域發展的技術支持分析
第一節 技術條件與區域發展
一、技術進步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二、區域科技條件評價
第二節 區域發展的技術支持
一、技術擴散
二、技術引進與技術選擇
第五章 區域發展的整體評價
第一節 區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一、單一指標
二、綜合指標
第二節 區域競爭力評價
一、競爭力的概念及其分類
二、國家競爭力及其評價
三、區域競爭力及其評價
第三節 區域發展階段的劃分
一、庫茲涅茨理論
二、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
三、錢納里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
……
第七章 區域產業結構與主導產業分析
第八章 區域規劃及其發展
第九章 區域發展戰略
第十章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
第十一章 區域土地利用與區域管治
第十二章 區域產業規劃布局
第十三章 區域基礎設施規劃
第十四章 區域城鎮體系規劃
第十五章 區域生態環境規劃
第二章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分析
第二節 自然環境與區域發展
自然環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人類發生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地球表面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相互作用的一個特殊圈層,是由巖石、土壤、水、大氣、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機結合而成的自然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由于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間相互作用的新形式的出現,它會擴及自然界的新的方面。在空間上它可大可小,依據所研究問題的范圍,可包括整個地理圈,也可指一個較小的地段。一般認為,狹義的自然環境其上界從地表起到其上50—100 m的高度,下界在陸地上深約25—30 m,海洋中深約l00—200 m。
生態環境(ec0—environment)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生態環境是指由各種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系統,即人類周圍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相互作用的一個特殊圈層。它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因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空間條件。這些自然因素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有時人們將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由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由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自然環境或生態環境雖然是人類生活、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基礎,它可以加速或延緩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但不可能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人類社會發展也影響和改變著自然地理環境,并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影響日益廣泛和深刻。
一、自然環境及其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在一定條件下,自然環境及其變遷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