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宋開始,水滸故事成為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之一。《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在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小說、戲曲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原本《水滸傳》已不可得,現存的各種本子,可分成簡本、繁本兩個系統。所謂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已發現的簡本有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四回本。繁本寫得比較細致,也是流傳最廣的,主要改增的部分是招安之后的情節,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其中七十回本也稱“腰斬本”,是金圣嘆刪去了排座次以后的部分,把原來的第一回改為楔子,并添了個盧俊義的噩夢作為結尾而成。本書為七十回本。
作為一部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小說,《水滸傳》繼承與發展了講史話本的傳統,其語言以口語為基礎,簡潔明快,無論是描述語言還是作品人物的語言,都惟妙惟肖,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魯迅曾經指出:“《水滸傳》和《紅樓夢》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的。”小說敘事極富傳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變化莫測,連環套式的結構也獨具特色。“風雪山神廟”、“拳打鎮關西”、“武松打虎”、“血濺鴛鴦樓”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篇章。
“忠義”是貫穿《水滸傳》全書的思想主線。 水滸好漢之間的“義”,其表層是一種江湖義氣,其內里則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義舉,有著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他們是要以個人的英雄行為,濟困扶危,殺富濟貧,即所謂“仗義疏財歸水路,報仇雪恨上梁山”。但“義”又是與“忠”相始終的。《水滸傳》里的“忠”,有忠于梁山泊聚義的內容,但它又有忠君的思想,在很多時候,“忠孝”被放在首位,而把“義”置于次要地位。
無可否認,《水滸傳》中有些場景是血淋淋的,缺少溫情和人文關懷。如李逵般的肆意砍殺,血跡斑斑的剝肉凳,都會讓人從心底透出絲絲冷意,但透過這血的表象,也許能看到更多現實的慘酷。
我國的古典小說,題材的豐富性、多樣性尤為突出。經過與古典小說專家學者的座談溝通,我們把中國古典小說(白話小說)依照題材內容的不同,大致劃分出如下幾個板塊——
有講述古代名臣斷案的作品,擬稱“名公斷案系列”;
有反映歷朝歷代開國進程的作品,擬稱“開國征塵系列”;
有以家族宗親為核心的英雄傳奇作品,擬稱“家將英雄系列”;
有筆墨集中反映市井生活的作品,擬稱“市井風情系列”;
有傳統武俠類作品,擬稱“俠義雄杰系列”;
有名著大作的續書,擬稱“名著續作系列”;
有表現人間歡愁冷暖的作品,擬稱“世情萬象系列”;
有揭露批判社會異變的作品,擬稱“狹邪煙粉系列”;
有記述神人奇事的作品,擬稱“奇人異事系列”等等;
當然,更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影響深遠、成就輝煌的經典,擬稱“金聲玉振系列”。
將已然滿目的所謂“系列化”出版進一步推向細化、規整化,是“華夏古典小說分類閱讀大系”最根本的特色。強調“類型化”,既是對不同讀者口味的關照,也是對我國古代小說一次有機的整合;“分類大系”的各個系列,分,則旗號鮮明,聚,則大大皇皇。
“分類大系”充分考慮到廣大讀者閱讀的便捷,選擇了目前國內最權威、最流行的版本作底本,通過對疑難詞的釋義與注音,達成對閱讀障礙的“清剿”,版式方面,采用了以降低讀者視覺疲勞為目的的“稀疏化”設計。同時,這套精裝書以比平裝書還低的價位,更表現了它“接地氣”的通俗化、平民化的特質。
希望“分類閱讀大系”受到廣大讀者、收藏者的歡迎。
“水滸”的故事,源出于歷史真實。《宋史》有載,徽宗宣和年間,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齊魏“,”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后被張叔夜設計招降。南宋起,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在民間廣泛流傳,出現了《宋江三十六人贊》、《大宋宣和遺事》等;元明之際,“水滸”戲已有三十三種之多,故事、人物、主旨各有差異,但“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的說法則是大體相同的。可見,由宋至明,“水滸”故事在這百川匯流的情形下,最終定型于一部長篇小說,是水到渠成的。
關于該小說的作者,目前一般學者認為此書為施耐庵所作,他的門人羅貫中在此基礎上做了加工。施耐庵,明代杭州人,此外并無太多記載。
原本《水滸傳》已不可得,現存的各種本子,按照文字的詳略、描寫等文本元素(并非字數的多與寡),分成簡本、繁本兩個系統。簡本的特點是記述簡練,少寫細節,文學性弱,只可作研究資料。繁本,主要有七十一回本、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三種。
目前所存較完整的百回本是萬歷本《忠義水滸傳》,另有萬歷容與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百回本在“大聚義”之后只有平遼和平方臘的故事,稍后問世的袁無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平田虎、平王慶的故事。明末,金圣嘆刪去了排座次以后的部分,把原來的第一回改為楔子,并添了個盧俊義的噩夢作為結尾,全書有楔子及七十回,名《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此“七十一回”本保留了原書最精華的部分,在文字上做了修飾,三百多年來流傳甚廣,以至于在民國初年,許多讀者竟不知“水滸”故事還有別的本存世。
本書即是金圣嘆的“腰斬本”。金圣嘆,(1608—1661),名人瑞,字若彩,號圣嘆,江蘇吳縣人。幼時生活優裕,雖讀詩書,卻偏愛“水滸”。他十二歲時開始點評《水滸傳》,“日夜手鈔,謬自評釋”,試圖向世人揭示“讀一切書之法”。他反復修訂、精益求精,至1641年才定稿付梓,一時間盛贊如潮。
金圣嘆對《水滸傳》的處置與評點,是他在中國小說理論史上做出的劃時代的貢獻。
《金聲玉振系列 華夏古典小說分類閱讀大系:水滸傳》:
話說當日林沖正閑走間,忽然背后人叫,回頭看時,卻認得是酒生兒李小二。當初在東京時,多得林沖看顧。后來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錢財,被捉住了,要送官司問罪,又得林沖主張陪話,救了他免送官司,又與他陪了些錢財,方得脫免。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赍發他盤纏,于路投奔人;不想今日卻在這里撞見。
林沖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從得恩人救濟,赍發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著,迤邐不想來到滄州,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因見小人勤謹,安排的好菜蔬,調和的好汁水,來吃的人都喝采,以此賣買順當。主人家有個女兒,就招了小人做女婿。如今丈人丈母都死了,只剩得小人夫妻兩個,權在營前開了個茶酒店。因討錢過來遇見恩人。恩人不知為何事在這里?”林沖指著臉上道:“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見你。”李小二就請林沖到家里坐定,叫妻子出來拜了恩人。兩口兒歡喜道:“我夫婦二人正沒個親眷,今日得恩人到來,便是從天降下。”林沖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兩個。”李小二道:“誰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說。但有衣服,便拿來家里漿洗縫補。”當時管待林沖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次日又來相請。自此,林沖得店小二家來往,不時間送湯送水來營里與林沖吃。林沖因見他兩口兒恭敬孝順,常把些銀兩與他做本錢。
且把閑話休題,只說正話。光陰迅速,卻早冬來。林沖的綿衣裙襖都是李小二渾家整治縫補。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門前安排菜蔬下飯,只見一個人閃將進來,酒店里坐下。隨后又一人閃人來。看時,前面那個人是軍官打扮;后面這個走卒模樣,跟著也來坐下。李小二入來問道:“可要吃酒?”只見那個人將出一兩銀子與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來。客到時,果品酒饌,只顧將來,不必要問。”李小二道:“官人請甚客?”那人道:“煩你與我去營里請管營、差撥兩個來說話。問時,你只說:‘有個官人請說話,商議些事務,專等,專等!”’李小二應承了,來到牢城里,先請了差撥,同到管營家里請了管營,都到酒店里。只見那個官人和管營、差撥兩個講了禮。管營道:“素不相識,動問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書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來!”李小二連忙開了酒,一面鋪下菜蔬果品酒饌。那人叫討副勸盤來,把了盞,相讓坐了。小二獨自一個攛梭也似伏侍不暇。那跟來的人討了湯桶,自行燙酒。約計吃過十數杯,再討了按酒鋪放桌上。只見那人說道:“我自有伴當燙酒,不叫你休來。我等自要說話。”
李小二應了,自來門首叫老婆道:“大姐,這兩個人來得不尷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尷尬?”小二道:“這兩個人語言聲音是東京人。初時又不認得管營,向后我將按酒人去,只聽得差撥口里吶出一句‘高太尉’三個字來。這人莫不與林教頭身上有些干礙?我自在門前理會,你且去閣子背后聽說什么。”老婆道:“你去營中尋林教頭來認他一認。”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頭是個性急的人,摸不著便要殺人放火。倘或叫得他來看了,正是前日說的什么陸虞候,他肯便罷?做出事來須連累了我和你。你只去聽一聽,再理會。”老婆道:“說得是。”便人去聽了一個時辰,出來說道:“他那三四個交頭接耳說話,正不聽得說什么。只見那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去伴當懷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遞與管營和差撥。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銀?只聽差撥口里說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果他性命。’……”正說之時,閣子里叫:“將湯來!”李小二急去里面換湯時,看見管營手里拿著一封書。小二換了湯,添些下飯。又吃了半個時辰。算還了酒錢。管營、差撥先去了。次后,那兩個低著頭也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