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他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兼知識分子的世家,成長在北宋滅亡、中原淪陷、南宋王朝飽受金人侵凌的民族危難時代。他一生力主北伐,可因主和派當政,得不到抗金報國、施展抱負的機會,反而屢受主和派排擠打擊,郁憤困頓,飽經憂患。但是他的愛國之情至死不渝,把一腔憂國憂民的激情傾注于詩詞創作中,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詩人。
陸游的家庭,在他的高祖陸軫之前,一直世守農桑之業于魯墟梅市之間(《渭南文集》卷三十《跋吳越備史》),沒有人做官。陸軫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以進士起家,官至禮部郎中、直昭文館,卒后贈太傅,是一位耿直清正的士人。他曾指著皇帝的御座對真宗說:天下奸雄睥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須好作,乃可長保。(陸游《家世舊聞》)而且陸軫一生仕宦四十余年,始終沒有在家鄉置產業。陸軫之子陸珪曾任國子博士,贈太尉。陸游的祖父陸佃是陸珪之子,官至尚書左、右丞,贈太師、楚國公,同時是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尤精于禮,著有《禮記新義》、《埤雅》、《春秋后傳》等,并有《陶山集》傳世。陸佃曾向王安石學習經學,很得王氏的賞識。但王安石執政時,他卻不完全贊同新法,因此不為其所用,待王安石失勢后,他又不避諱和王氏的關系。可見他是一位學識淵博、有正直獨立品格的士大夫。陸游的父親陸宰也是一位有強烈愛國之心的學者型士人,他著有《春秋后傳補遺》,在北宋時曾任淮南路轉運副使、京西路轉運副使等職。南渡后,由于陸多交游主戰派人士,富有愛國思想,而為秦檜所忌,處于賦閑的狀態。對于這樣的家世,陸游是感到自豪的,他在《示子遹》一詩中說:
吾家太傅后,衿佩盛青青。我忝殿諸老,汝能通一經。
學先嚴詁訓,書要講聲形。夙夜常相勉,諸孫待典刑。
他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這種家族傳統的影響是有很大關系的。
陸游的一生和宋王朝的危難相伴。他出生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農歷的十月十七日。當時他的父親陸宰正從壽春(今安徽壽縣)奉詔赴京師開封,當行至淮水(今淮河)時,在一個大風雨的早上陸游降生了。陸宰到達京師后被任命為京畿一帶的運糧官,留于澤路,因此把家安在了滎陽(今河南滎陽)。就在陸游出生這年,二月金人滅掉遼國,并開始籌備對宋朝的侵略。十二月,金人便分兵兩路大舉向南進攻,宋徽宗匆匆傳位給太子趙桓(宋欽宗)。第二年(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金兵攻破京師開封;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人俘徽宗、欽宗二帝及趙氏宗室北去;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為建炎,是為宋高宗。宋高宗是一位胸無大志的皇帝,在國難當頭之際,他不思進取,而一味地逃跑和投降。建炎元年十二月他便棄中原而南逃揚州,后定都臨安,并任用投降派代表秦檜為相。紹興十年(1140),在岳飛、韓世忠等將領大力北伐、節節勝利的情形下,他卻和秦檜強命諸軍班師,解除抗金將領的兵權,并殺害了岳飛父子。紹興十一年(1141)南宋和金人訂立了屈辱的紹興和議,規定兩國以淮水為界,宋帝向金稱臣,并每年納歲幣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金人侵略宋朝之時,陸游也隨著家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靖康元年(1126)四月,年僅一歲多的陸游隨父親從滎陽南遷壽春(今安徽壽縣),第二年因金兵南侵,一家人又渡江歸山陰故里,不久金兵破臨安、越州,陸宰又舉家往東陽(今浙江金華)避難,直到紹興三年(1133)陸游九歲時,一家人才在山陰定居下來。陸游后來在《三山杜門作歌》和《雜興》兩詩中回憶當時的情形說:
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淮邊夜聞賊馬嘶,
跳去不待雞號旦。人懷一餅草間伏,往往經旬不炊爨。
家本徙壽春,遭亂建炎初。南來避狂寇,乃復遭強胡。
于是髧兩毛,幾不保頭顱。亂定不敢歸,三載東陽居。
可以想象,這段幼年的經歷給他的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那時他的心里已經種下了對侵略者仇恨的種子。陸游的父親陸宰是一位深知民族大義的愛國之士,當時常和一些愛國主戰人士交往,相與談論國事,往往憤激流淚,陸游曾親見當時的情形:
(先君)復自淮徂江,間關兵間,歸山陰舊廬,則某少長矣。一時賢公卿與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廟盜環之寇,乾陵斧柏之憂,未嘗不相與流涕哀慟;雖設食,率不下咽引去。先君歸,亦不復食矣。(《跋周侍郎奏稿》)
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丑裔方張,視之蔑如也。(《跋傅給事帖》)
父輩們的言行,對陸游來說不啻于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對他樹立殺敵報國的理想壯志具有直接的影響。
陸游一生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是三十四歲之前在家鄉山陰閑居讀書的時期;二是三十四歲至四十五歲初步走上仕途的時期;三是四十六歲至五十五歲在四川宦游的時期;四是五十五歲奉召東歸至六十五歲之間的繼續宦游時期;五是六十五歲致仕直至去世在山陰的退居時期。第一個時期陸游曾遭遇過兩次較為重大的打擊。一是和前妻唐琬的婚姻不幸。唐琬是陸游的舅父唐閎的女兒,兩人大約在陸游二十歲時結婚,小兩口本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妹,唐琬又頗通詩書,夫妻之間很是情投意合。但不幸的是,唐琬卻沒有得到婆母的好感,婚后不久便被迫分離,其中原因可能是唐琬不能生育,但這只是猜測。在封建禮教的支配下,陸游心里雖極為不滿,卻也無可奈何,兩人只好忍痛仳離了。陸游另娶王氏,唐琬也改嫁同郡的趙士程。大約他們分離十年后,陸游在紹興的沈園偶遇唐琬、趙士程夫婦,兩人給陸游送了酒肴。陸游在惆悵中提筆在壁間題下《釵頭鳳》一詞,唐琬回去后也和了一首。兩首詞中的情感都傷痛欲絕,令人不忍卒讀,不久唐琬便郁郁而亡。這次婚姻的變故對陸游傷害很大,他終生都沒有淡忘對唐琬的感情,多次寫詩懷念她,他晚年所作的《沈園》二首中寫到: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第二個打擊是陸游三十歲時參加科舉考試被秦檜黜落。他先是于紹興二十三年(1153)參加鎖廳試,被主考官陳之茂置于第一,第二年參加禮部試又被置于前列。由于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了這兩次考試,陸游高居秦塤之前,而且他還大論恢復失地之事,自然會讓秦檜大為惱火,于是便直接把他的名字除去。幸虧第二年(紹興二十五年)秦檜便死去了,陸游才沒有遭受進一步的打擊。
紹興二十八年(1158),即秦檜死后的第四年,陸游被任命為寧德縣(今福建省寧德)主簿,開始踏上了仕途。紹興三十年(1160)又經人推薦調回到朝中,以敕令所刪定官為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后因敕令所罷除,改任史官及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而且紹興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后還賜他進士出身。這時的陸游是意氣風發的,特別是孝宗即位之初頗有些恢復的志向,朝廷中興起北伐的風氣,這讓抱負遠大的陸游看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向朝廷及中書省、樞密院二府上了《代乞分兵取山東札子》、《條對狀》七條、《上二府論都邑札子》、《論選用西北士大夫札子》等奏章,積極呼吁遷都建康(今南京)、準備北伐之事。但是陸游的熱情并沒有得到回應,而且很快因揭發龍大淵、曾覿結黨營私之事觸怒孝宗,被貶出了朝廷。乾道二年(1166)投降派更是給他加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免了他的職務。直到乾道六年(1170)他才被重新任命為夔州(今重慶奉節)通判,再次走上仕途。陸游這次在川陜前后約八年時間,分別在夔州、南鄭、成都、蜀州(今四川崇州)、榮州(今四川榮縣)、嘉州(今四川樂山)等地任職。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極重要的一個階段,蜀地雄奇的山水開闊了他的眼界。特別是南鄭從軍的不足一年時間,他和戰士們打獵蹴鞠,縱博痛飲,奔走于前線各地,還曾參加強渡渭水及大散關和敵人遭遇的兩次戰斗。這些豪放激烈的戰斗生活大大激發了他生命的活力和創作的激情,對其詩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淳熙五年(1178)陸游被召回臨安,這其中原因倒不是朝廷要啟用他這位主戰分子,而是因為宋孝宗看到了他寫的詩,非常欣賞他的詩作的緣故。所以陸游東歸后并沒有被留在朝中,而是先后被任命為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知嚴州等職,繼續著他的宦游生活,而且期間還被彈劾罷官兩次,并奉祠閑居多年。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才被召回朝中任禮部郎中等職,但是不足一年,便于這年十一月被劾罷官,開始了晚年在山陰的閑居生活。從淳熙十六年直至嘉定二年(1209)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去世,除去七十八歲至七十九歲間被召入朝中修史一段時間外,其他時間都是在家鄉山陰度過的。
二
陸游的詩歌留傳至今的有九千多首,是中國古代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其詩歌在思想內容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表達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二是表達關心熱愛人民及和老百姓深厚情誼的作品,三是表達閑居時的閑逸情致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作品。
陸游詩中最突出的內容就是表達執著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這首先表現在他希望殺敵報國,收復失地,使國家復興的遠大抱負上。早在出仕前,他就在《夜讀兵書》詩中說: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入仕后雖一直不得意,難以有實現理想的機會,但他一直沒有動搖過,即使在年老之時也依然表示: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書憤》)直至他的絕筆之作《示兒》中,還在叮囑兒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甚至常常在夢境中出現出師北伐,收復北方失地的場面,如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中寫到: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可見陸游對抗擊金人侵略者,收復失地的信念是多么堅定,對之渴望是多么的強烈。其次,表現在他對南宋主和派懦弱無能、茍且偷安、不思恢復的行徑的痛斥和憤慨之上。如他在《嘆俗》中寫道:風俗陵夷日可憐,乞墦鉗市亦欣然。看渠皮底元無血,那識虞卿魯仲連!言辭犀利地斥責南宋士風的沉淪。《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詩云: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感事》(四首)云:堂堂韓岳兩驍將,駕馭可使復中原。廟謀尚出王導下,顧用金陵為北門!《追感往事》(五首)云: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對南宋統治者不能任用抗金將領,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的誤國行徑他可謂是義憤填膺,其中蘊含的忠義之色,使人起敬(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另外,陸游詩中的愛國主義思想還表現在他因殺敵報國之志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憤懣情感上。陸游一生是堅決主張抗戰的,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得意,因為當時主和投降派占據著政治上的主導地位,他們是不可能重用陸游這樣堅決的主戰派的。因此陸游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失意潦倒的,他的詩中有很多感嘆年華老去、壯志難酬,抒發憤懣積郁的內容,但是他的感嘆主要不是因為個人功名的得失,而是源自國家的危難,人民的不幸。他曾在《書事》(四首)中明確說過:鴨綠桑干盡漢天,傳烽自合過祁連。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無人快著鞭。他也時常瓢空夜靜上高樓,買酒卷簾邀月醉(《樓上醉歌》)。因此被人譏為頹放,但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丈夫有志苦難成,修名未立華發生,是因為志欲富天下,一身常苦饑。氣可吞匈奴,束帶向小兒(《三江舟中大醉作》)。因此,陸游這類詩中,情感雖悲郁,但卻不頹廢,蘊含著深沉的憂國情懷,具有動人心魄的強大感染力。
陸游詩中另一個突出的主題是他的愛民情懷。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也熱愛老百姓純樸善良的品質,立志要為人民的富裕安康奮斗一生。早在出仕前他就在送他的老師曾幾入朝的詩中勸勉道:民瘼公所知,愿言寫肝膈。向來酷吏橫,至今有遺螫;織羅士破膽,白著民碎魄。詔書已屢下,宿蠹或未革;期公作醫和,湯劑窮絡脈。(《送曾學士赴行在》)入仕后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盡力為人民排憂解難。在撫州等地為官時,因水旱災害頻發,他積極地組織賑災工作,而且因為嘉谷如焚稗草青而沉憂耿耿欲忘生。當干旱方甚,終于盼來一場降雨時,他甚至覺得: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檐瀉雨聲。(《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即使身退閑居之時,他也從未忘記對百姓苦難的關心,他在《春日雜興》十二首中曾說: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淳熙八年(1181)陸游閑居山陰,當時浙東水旱交加,朝廷派朱熹前去救災,因為朱熹到任有些遲緩,陸游曾專門寄詩給他道:民望甚饑渴,公行胡滯留?征科得寬否,尚及麥禾秋。(《寄朱元晦提舉》)急切地催促朱熹早日投入賑災工作。后來朱熹隱居武夷山,他在寄題其精舍的詩中還不忘激勵他:天下蒼生未蘇息,憂公遂與世相忘。(《寄題朱元晦武夷精舍》五首)。晚年陸游退居家鄉,和下層百姓更是朝夕相處,有著很深厚的感情。他在《識媿》詩中說:幾年羸疾臥家山,牧豎樵夫日往還。一次陸游臥病多日,病愈剛一出來走動,就被鄰居家績麻放牛的兒童看見,大家馬上圍了上來,拿出酒和餅慰問他。陸游動情地在詩中寫道:歸來早覺人情好,對此彌將世事輕。(《秋晚閑步,鄰曲以予近嘗臥病,皆欣然迎勞》)陸游懂醫術,晚年退居后常常四處走動為百姓們看病送藥,非常受鄉鄰們的愛戴,他在《山村經行因施藥》五首中寫道:
耕傭蠶婦共欣然,得見先生定有年;
掃灑門庭拂床幾,瓦盆盛酒薦豚肩。
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歡欣夾道迎。
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多以陸為名。
他和百姓打成一片,親如一家,那種溫暖熱情的情景,讀來真是讓人感動。
陸游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也熱愛自由,熱愛生活和自然,他的詩中也有很多表達他盎然的幽雅情致的。他早年到家鄉的山西村游覽,就醉心于鄉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和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的淳樸生活,表達過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的渴望。他在蜀中時,曾為愛名花抵死狂(《花時遍游諸家園》十首),游遍成都的諸家花園。陸游尤其喜愛梅花,因為它具有清高傲岸的品質,他曾看到梅花在清晨的寒風中開得漫山遍野,恨不得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花絕句》六首)。他在斜陽西照,古柳掩映的趙家莊,和村民們看過負鼓盲翁說的鼓詞(《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四首);他在山陰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柘陰陰一徑斜的庭院中,常常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小園》四首);他也常在三川別業一帶四處走動,在紅樹青林帶暮煙,并橋常有賣魚船的景色中,得意地吟詠道樊川詩句營丘畫,盡在先生拄杖邊(《舍北晚眺》二首);他曾在一個雨后初晴的傍晚一個人到東村散步,看著沙溝中歡暢的流水,田野中隨風起舞的麥浪,天邊紅艷的夕陽,欲歸還立,戀戀不舍;他還曾在烏桕微丹菊漸開,天高風送雁聲哀的秋景中,感受詩情也似并刀快,翦得秋光入卷來(《秋思》三首)。錢鐘書先生曾把陸游的詩概括為悲憤激昂和閑適細膩兩類,并評論后一類詩說: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宋詩選注》)他所謂閑適細膩的一類主要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這些表達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自由的詩作,錢先生的評論是非常精到的。
另外,我們還需要提及陸游的愛情詩,這類詩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寫得極為深摯感人。特別是他懷念前妻唐琬的詩作,多數都是古今傳誦的名篇。像本書中所選的《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已易主,刻小闋于石,讀之悵然》、《沈園》二首,都是此類作品。陳衍評價陸游這些詩說:古今斷腸之作,無如此前后三首者。(《宋詩精華錄》)錢鐘書先生也說:除掉陸游的幾首,宋代數目不多的愛情詩都淡薄、笨拙、套版。(《宋詩選注·序》)可見這些愛情詩的成就之高。
三
陸游是堪和李白、杜甫、蘇軾并列的偉大詩人。在他生活的時代就和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詩人四大家,朱熹說:放翁之詩,讀之爽然,近代惟見此人為有詩人風致。(《朱子大全集》卷四十三《答徐載叔賡》)宋陳振孫則稱他詩為中興之冠(《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到了清代,汪琬認為陸游的詩不僅超越同時代的范成大、四靈、劉克莊等,而且當和杜甫、白居易、蘇軾比肩。(《劍南詩選序》)趙翼更是認為作為宋代最杰出的兩位詩人,陸游詩歌的總體成就實勝于蘇軾。(《甌北詩話》卷六)前人的這些評論是不過分的,陸游確實堪當中國最偉大詩人之一的稱號。
陸游由于廣泛地學習前人詩歌的成就,詩作風格極為豐富多樣。他早年私淑呂本中,并師事曾幾,他們都是江西詩派的重要成員,因此陸游青少年時對詩法和辭藻下過不小的功夫。他又酷愛北宋詩人梅堯臣的宛陵體,也喜愛屈原、陶淵明、岑參等人的詩,而對李白、杜甫兩位大詩人更是尤為推崇。在他生活的時代,人們對他就有小太白之稱(見明人毛晉《劍南詩稿》跋);而他和杜甫則由于思想、經歷的相近,詩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清人許印芳評價他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一首時說:通篇沉郁頓挫,而三四雄渾。不但句中力量充足,抑且言外神彩飛動。此等句集中頗多……真可嗣響少陵。(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卷三十二引)。
從詩風發展的過程看,陸游詩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少年時至四十六歲(乾道六年)入蜀前的詩;二、從四十六歲入蜀至六十五歲(淳熙十六年)罷官之前的詩;三、六十五歲罷官閑居山陰到去世這期間的詩。第一個階段受江西詩派注重詩法的風氣影響較大,主要注重詩歌的造字煉句,命意使事等方面。后來由于陸游大量刪除自己早年的詩作,我們今天無法清楚地看到他這時詩歌風格的全貌,但他自己曾經總結過早年詩歌的特點。《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中說:我昔學詩未有得,殘余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四十從戎駐南鄭,……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示子遹》詩中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可見他這時的詩歌確實是以模仿前人藝術長處,追求華美的辭藻詞句為主要特征的。第二個階段是陸游詩歌走上成熟,形成自己風格的時期。正如上引《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和《示子遹》詩中他自己所云,來到四川是他詩風轉變的關鍵,這里雄奇的山水,異域的風物,特別是在南鄭軍中的豪放生活,開拓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體驗,激發了他詩歌創作的激情,也使他的詩歌觀念發生了相應變化。他認識到詩歌的真諦不是詞句、章法,而是真切生動的生活閱歷和體驗,這才是詩歌創作的根本源泉。這時他的詩歌或抒寫軍中豪放的生活,或描繪四川大地雄偉壯闊的山河原野,或抒寫報國殺敵的理想抱負,或表現壯志難酬的強烈憤慨不平,大多都具有豪健沉摯的風格。陸游由于天資慷慨,喜任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宋·葉紹翁《四朝聞見記》),所以很喜歡用七言古體,表達心中洶涌跌宕的情感,頗有李白詩風的雄奇壯浪,但由于他的思想情感是基于報國的理想和壯志難酬的感慨,所以多了李白詩所沒有的沉摯和厚重之氣。有些詩則寫得整飭嚴謹,有杜甫詩的沉郁深厚之風,但又較杜詩俊朗爽快。這種融化李白的奔放與杜甫的沉郁于一體的詩風正是陸游詩中最具個性的風格。
陸游六十五歲罷官以后,主要在山陰以閑居生活為主,相對于中年的從戎、游宦的生活要平靜得多。所以第三階段的詩中,雖然保持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悲壯慷慨的詩風猶存,但閑逸、平淡卻是他這時期詩歌的主要特色。他自己在詩中曾說過:年來詩料別,滿眼是桑麻。(《倚杖》)身閑詩簡淡。(《秋夜》)我們看他晚年所寫的《秋思》(十首)和《農舍》(四首)中的兩首詩:
桑竹成陰不見門,牛羊分路各歸村。
前山雨過云無跡,別浦潮回岸有痕。
三農雖隙亦怱忙,穡事何曾一夕忘。
欲曬胡麻愁屢雨,未收蕎麥怯新霜。
前首寫山水景色,精工細膩,有隱士的幽雅;后首寫農事生活,渾樸自然,則是一個躬耕者的形象。
從體裁方面看,陸游的詩可謂是各體皆工,具有集大成的成就,其中七言各體的成就尤為突出。陸游的七律詩是前人評價最高的,如陳《宋十五家詩選·劍南詩選題詞》說:放翁一生精力,盡于七律,故全集所載,最多最佳。七律是古代詩歌中成熟最晚的一體,至唐代杜甫手中才興盛起來,后李商隱繼承杜甫的成就又向深婉精麗的方向開拓。陸游則是繼杜甫、李商隱之后七律的又一大家,他既有像《臨安春雨初霽》那樣風格秀麗者,也有像《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那樣沉郁雄渾者。所以清舒位論陸游在七律發展史上的地位說:嘗論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備,為一變;李義山瓣香于杜而易其面目,為一變;至宋陸放翁專工此體而集其成,為一變;凡三變而他家之為是體者不能出其范圍矣。(《瓶水齋詩話》)
陸游的七古成就也非常高,清趙翼就認為陸游古體工力更深于近體。(《甌北詩話》)七言古體風格自由流暢,富于變化,最適宜表達陸游豪放不羈的個性和郁勃怒傲的激情。《劍南詩稿》中像《長歌行》、《對酒嘆》、《草書歌》等縱橫開合、雄肆奔放的作品都是用這一體裁寫成,這些詩確實是陸游最具個性的一類。
陸游的七絕也是宋人成就最高者。他有近似唐人者,情韻悠長,音聲諧婉。如《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舍北晚眺二首》:紅樹青林帶暮煙,并橋常有賣魚船。樊川詩句營丘畫,盡在先生拄杖邊。以及《沈園》二首等。也有所謂純為宋調者,以直發議論,筋骨畢現為特色。如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中所評:宋人絕句亦有不似唐人,而萬萬不可廢者。如陸放翁《讀范至能攬轡錄》云: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追感往事》云: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此類純以勁直激昂為主,然忠義之色,使人起敬,未嘗非詩之正聲矣。
在語言上,陸游的詩很精煉,清趙翼指出:放翁古詩從未有至三百言以外,而渾灝流轉,更覺沛然有余,非其煉之極工哉。(《甌北詩話》)他善于吸收民間的口語入詩,他詩中很多地方專門用自注解釋一些口頭語的意思就是例證。他常常用典,但卻做到了淺易明白,沒有晦澀之弊。他還善用對偶,以至于宋劉克莊贊嘆說: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后村詩話》)當然陸游詩中也有弊端,這主要表現在意象、詩意的重復上,清朱彝尊有《書劍南集后》一文,摘錄其前后自相蹈襲的詩句達一百四十余聯(見《曝書亭集》卷五十二),趙翼《甌北詩話》、錢鐘書《談藝錄》也有這方面的摘句。這主要是陸游作詩太多,不及刪汰之故。但和他在藝術的巨大成就相比,這畢竟只是白璧微瑕而已。
四
對于陸游的詞,也略作論述如下。《全宋詞》收錄陸游詞共一百四十五首,數量不算很少,但和他的九千多首詩相比,卻是不成比例。其中雖有不少好的作品,但總體成就無法和蘇軾、辛棄疾等大家相比。這可能受了他對于詞的觀念的影響。陸游認為詞體其變愈薄,并說予少時汩于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渭南文集》卷十四《長短句序》)。由于對詞體不夠重視,陸游很難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詞的創作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陸游詞中最突出的就是表達國仇身恨所導致的悲憤情感之作。如《訴衷情》一詞: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這類詞和他表達愛國主義思想的詩作一樣,風格以悲壯為主,是他英雄報國無路的形象寫照。同時陸游也有寫得豪壯俊爽的詞,像《水調歌頭》(多景樓)一詞:
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渺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陸游詞中寫他隱居灑脫生活的也不少,如《漁父》詞:
鏡湖俯仰兩青天,萬頃玻璃一葉船。拈棹舞,擁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
不過,陸游寫隱逸生活的詞作,多數還是寄寓著他人生不得志的憤激之情,如《烏夜啼》中所寫:世事從來慣見,吾生更欲何之。鏡湖西畔秋千頃,鷗鷺共忘機。一枕蘋風午醉,二升菰米晨炊。故人莫訝音書絕,釣侶是新知。這是因為陸游到底不是那種真心想做隱士的詩人,所以他閑逸的筆觸背后會時時透出悲郁之氣。
明人毛晉論陸游詞云:楊用修云:纖麗處似淮海,豪放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汲古閣書跋·放翁詞》)較為準確地道出了陸游詞風格多樣化的特色。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放翁詞》中云:平心而論,游之本意,蓋欲驛騎于二家(按:指秦觀和蘇軾)之間,故奄有其勝,而皆不能造其極。要之詩人之言,終為近雅,與詞人之冶蕩有殊。其短其長,故具在是也。中肯地道出了陸游詞的成就和不足,以及其中的原因。
最后,談談本書選注的情況。這本書共選陸游詩180首,詞12首。編者的初衷是,盡最大的努力選出并注釋好陸游最具代表性的詩詞,以呈現給讀者。但最終的結果肯定和初衷會有差距。對于書中存在的錯誤和不足,衷心地希望學界方家和廣大讀者朋友提出批評。選注工作中,也參考了學界關于陸游詩詞輯校、注釋及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在此謹表示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