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情報機關如何幫助盟軍取得勝利
基于大量第一手材料真實再現一場你無法想象的二戰
英國情報機關從上到下完全被德國人滲透,但英國卻得救了,德軍空襲英國竟然是丘吉爾一手策劃,日軍偷襲珍珠港竟然是羅斯福誘導所致
這一切——都和納粹情報機關阿勃韋爾及其首腦卡納里斯上將密切相關。
不了解阿勃韋爾,就無法理解整個二戰
本書記敘了新檔案公開后才為人所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可思議的一段歷史:德國的情報部門竟然暗通英美盟軍,幫助盟軍終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如果沒有這些德軍內部的間諜所作的大量工作,二戰的走向還不得而知。本書深入刻畫了納粹德國反希特勒活動的“推動者”——納粹情報機關“阿勃韋爾”的首腦卡納里斯上將為失敗而戰所作的種種努力。
本書同時還揭露了幾個與阿勃韋爾有關的具有顛覆性的真相:丘吉爾左右了德國人空襲的目標,羅斯福則唆使了日本人偷襲珍珠港……
本書通過一手資料透露了大量的間諜活動的細節,讀之驚心動魄。
引言
在英國記者伊恩?科爾文(Ian Colvin)所著的《情報頭目》( Chief of Intelligence)一書中,作者寫道,二戰結束幾年以后,他在和一位來自某個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吃午餐時,于談話間問及對方如何看待英國情報人員在戰時的表現。那人帶著某種強調的語氣說:“嗯,我們的情報人員準備得不賴。你知道的,我們有海軍上將卡納里斯(AdmiralCanaris),這可是相當重要的。”
但科爾文對此并不知情。由于科爾文戰前一直在柏林,并且向英國國內發回過很多關于反希特勒人士活動的有價值的情報,這位官員便錯誤地認為,科爾文本人就是一名英國情報部門的特工。其實并非如此。
這位官員的話到此為止,但這段小插曲卻讓科爾文開始了進一步的探尋。通過他自身的經歷,他知道戰時德國秘密軍事情報部門阿勃韋爾(Abwehr)的負責人卡納里斯海軍上將曾經開展過反對希特勒的工作。但他真的是英國間諜嗎?
“那天我吃完午飯離開的時候便意識到,這一定是這場戰爭中保守得最好的秘密了。”可自那之后,他卻四處碰壁,除了有一位戰時陸軍
部的老人曾提到過一句:“嗯,是的,他盡其所能地幫助了我們。”但
他也沒再透露更多。
科爾文沒法接觸到秘密檔案,特別是外交部和陸軍部的檔案,軍情五處(MI5,英國安全局)和六處(MI6,英國秘密情報局)的就更甭提了。但有些接近卡納里斯的官員在戰爭中幸存了下來,于是他去德國找他們進行了交談。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小部分自己關于卡納里斯的故事,科爾文則把這些回憶拼接到了一起。很顯然,卡納里斯的確向英國人泄露了1938年希特勒針對捷克斯洛伐克所作的軍事部署,也的確挫敗了希特勒1940年把西班牙拉進戰爭的企圖。他也曾事先將德國 1941年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Barbarossa)告知了英國人,還參與了兩次刺殺希特勒的密謀。
科爾文的結論是,將卡納里斯描述成“英國特工”有點兒太過了,但從他所掌握的情況來看,“他在情報領域的疏忽讓盟軍獲得了意外驚喜,并且幸運地使他們更加接近最終的勝利” ①。他還發現,卡納里斯在反希特勒的密謀中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并沒有扮演主要角色。科爾文不得不依靠道聽途說來進行工作。因此,之后的幾十年里,關于卡納里斯的爭論反反復復地上演著 :有些作者將卡納里斯塑造成德國反納粹陣營中一位不為人知的英雄,而另一些作者——主要是英國人——則將他描述成一個腐敗低效的情報機構中的無能領導者。到 70年代末期,后一個觀點勝出了。
但是,90年代之后,英美兩國公布的相關檔案,再加上一直以來都能夠查閱到的繳獲的德國方面的記錄都表明,卡納里斯是德軍反希特勒密謀中的核心人物。更了不起的是,他所領導下的阿勃韋爾在德國的敵人一邊,對戰爭中的某些事件做出了決定性的干預,最著名的便是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和 1944年的諾曼底戰役。
這遠遠超出了科爾文和大多數卡納里斯同代人的想象。
希特勒的內部敵人
在希特勒清除了羅姆、摧毀了沖鋒隊、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之后,希姆萊試圖對所有主要的警察和安全機構進行掌控,包括阿勃韋爾在內。接下來是一場政治內斗,對陣的雙方是希姆萊與陸軍總參謀長,以及海軍大將埃里希?雷德爾(Erich Raeder)。他們認為,一種解決方式,是給阿勃韋爾派一個新的領導,這個人需要有良好的戰時記錄,能夠給納粹留下深刻印象。同時,這個人還要有跟納粹成功打交道的個人能力,但又要保持他作為軍人的個人與職業品格。他們提名的是卡納里斯。
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將阿勃韋爾置于納粹控制之下的壓力主要來自于萊茵哈特?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他時年 30歲,是納粹黨安全部門黨衛軍保安局的出色領導人。
黨衛軍保安局是希姆萊設立的,目的是偵察納粹反對者的情況。海德里希迅速獲得了冷酷無情的名聲,在參與了希特勒的血腥清洗之后他的名聲更盛。當海德里希還是訓練艦“柏林號”上的一個 19歲、易受影響的海軍學員時,年已36歲的卡納里斯就已經是該艦的指揮官了。那個年輕人自然對他的老上級仍然有所敬重,盡管從行政級別上來說,前者現在是后者的上司。卡納里斯以高度的技巧處理著他們的關系。
希特勒在早期沒犯過什么錯誤。他好像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政治直覺,盡管沖鋒隊煽動了不少騷亂和破壞活動,但他登上絕對權力之巔靠的卻是合法手段而非武力。他作出了各種承諾——充分就業,尊重教會,和平地重整軍備,財富再分配,禮遇猶太人,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想聽到的東西,而他會通過無線電廣播、廣告和經過精心策劃的集會來宣傳自己的觀點。他受到了熱烈的響應,在好幾次選舉中都獲得了需要的票數,因而成功當選。然而,一旦不再受選票的控制,他就開始食言了。
不過,他犯了一個關鍵的錯誤。他允許秘密情報部門于納粹的掌控之外存在并迅速壯大起來。他命令阿勃韋爾負責收集與潛在敵對國家的經濟和軍事作戰能力有關的國外情報;而黨衛軍保安局則負責國內情報的收集,目標是找出現行制度的批評者,次一級的任務則是收集國外的政治情報。卡納里斯保證說這種職能劃分會得到嚴格的遵守。
這樣一來,卡納里斯這個制度的潛在反對者,一開始卻站在了希特勒一邊。作為德國的高級情報主管,他直接對希特勒負責。不過,“長刀之夜”使他成為這個體制的秘密敵人。正如卡納里斯進行密謀的核心圈子里的一位早期成員向美國審訊員所說的那樣: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阿勃韋爾一直是軍隊中所有反希特勒活動的重心。這種反抗情緒在戰前很多年就存在了;它實際上始于1934年,也就是卡納里斯上將被任命為阿勃韋爾負責人的那年。
1934年6月30日的事件向卡納里斯證明,希特勒不僅當時是,而且將一直是個堅定的顛覆分子。對他來說,對信任、正直、真相的利用,不過是實現政策的工具而已。只要能為他的計劃和目的服務,希特勒隨時都可以否認昨天的誓言。
于是,一場長達十年的針對體制的密謀和背叛之戰打響了,每時每刻都需要各種智巧機變。面對這樣的對手,哪怕一小步誤算都是致命的。
首先,一定要獲取并維持住希特勒的信任。這就需要組建一個盡可能好的情報機構。沒有邊干邊學的時間了,于是卡納里斯退而求其次。他挑了一本書。他一戰時期的前任,瓦爾特?尼科萊上校寫了兩本講述自己經歷的書,《情報機構》( Nachrichtendiest,1920)和《秘密力量》(Geheime Machte, 1925)。只需要讀第二本書就能充分理解為什么卡納里斯會將尼科萊的照片掛在自己墻上了;這就是他在二戰時期所組建的情報機構的藍本。
……
對猶太人的公開迫害和羞辱在 1938年 11月 10日的時候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在這場納粹精心策劃的破壞活動中,共有 7500個猶太人店鋪的窗戶被砸,400個猶太教堂被燒,91名猶太人被殺,這標志著那場最后導致百萬人遇害的屠殺的開始。普通德國人沒怎么親眼看見暴力活動的發生,但第二天在人行道和路面上,他們確實看到,在那些被砸開的、原來有玻璃的商店店面底下,大片大片的碎物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恐怕已經有人因不祥的預感而感到毛骨悚然。就在幾年以后,滿地的碎玻璃就將會是在受到大規模轟炸的德國城市中常見的景象。
很顯然,卡納里斯想要盡量減輕“水晶之夜”的暴力程度,之后他收到了來自猶太社區領袖的私人感謝。從此以后,卡納里斯在戰爭期間一直盡其所能地秘密幫助猶太人。
與此同時,卡納里斯對抗納粹政權的最優策略就是盡他所能地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秘密情報部門來。他照著尼科萊書中的做法,重新組織了阿勃韋爾,其主要任務之一是盡可能完整地構建一幅敵國的經濟社會結構圖景來,并通過秘密和公開渠道收集相關信息。他將一戰時期成熟老道的老兵們安排進了阿勃韋爾機關內部,這些人于一戰后進入了商界,具備管理和行政技巧。他也利用了有潛力收集情報的有海外業務的商業企業,并且從停靠于國外港口的德國商船上的水手和職員中有系統地招募了很多線人。
的確,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繳獲的阿勃韋爾文件顯示,戰前他們做了很大的努力去收集經濟、社會工業方面的情報,特別是針對美國。尼科萊上校已經注意到,當美國人于1917年進入一戰的時候,德國對美國巨大的戰爭能力感到驚駭,這是德軍在戰場上受挫的關鍵原因。盡管納粹領導層希望美國人不要被拉進歐洲的第二次沖突,但卡納里斯保證說如果美國干預的話,德國會有充足的信息。到1941年底為止,阿勃韋爾在美間諜所作的報告已經數以千計。
卡納里斯從頭到尾通讀了尼科萊的書。對于尼科萊抱怨前線情報收集無力的狀況,他以建立“光明突擊隊”(Aufkl .rungkommandos)的方式作為回應。這是一支軍事情報別動隊,他們緊隨在戰場上推進的大部隊之后,在軍隊越過敵方的軍事要地后對敵方留下來的文件進行搜查。他還遵從了尼科萊的建議,全面利用航空以及無線電技術發展的進步,對英格蘭南部海岸、德國與法國及低地國家邊界地區進行了秘密空中偵測,發展了可移動無線發報機,并在大體上推行了諜報設備的現代化。
希特勒對這些措施很支持,于是卡納里斯就不用再另花經費了。
截至 1939年,阿勃韋爾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有效率的秘密情報機構。
德國秘密情報部門不同于英國人分散在不同組織之下、各自對各自的內政或軍事部門負責的秘密情報機構,阿勃韋爾要對大多數重要的安全和情報事宜進行處理。在戰前,它只對陸軍的最高指揮部——“陸軍總司令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OKH)負責,而在戰爭開始后,則是對直屬于希特勒的三軍總指揮部——“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berkommondo der Wehrmacht,OKW)負責。它由三個主要部門組成:一部(Abteilung Ⅰ),即諜報部;二部(Abteilung Ⅱ),即破壞部;三部(Abteilung Ⅲ),即反諜報部。
在這個恐怖金字塔頂端的是海德里希,時年 35歲,他的頭銜是“安全警察與黨衛軍保安局總監”(Chief of the Security Police and SD)。對于一個狂熱的納粹黨徒來說,他不同一般,因為他是個知識分子,有教養,還是個有天分的音樂家,拉得一手高超動人的小提琴。但是,他例行公事般地揮筆簽署命令,就會使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甚至是被謀殺。他是大屠殺(1942年正式開始的系統滅絕歐洲猶太人的行動)最主要的設計者之一。他的內心和良知好像被一層毛玻璃與世界隔開了:他看不見的東西,他就感覺不到;他感覺不到的東西,他就毫不關心。
但是,海德里希也有正常人的情感。卡納里斯迅速成為他的朋友,甚至當自己全家 1935年搬到柏林時,還把房子買在了海德里希家所在的同一條街上。這兩家人在一起社交:下午打槌球,晚上一起吃飯。海德里希經常對自己的下屬表達他對卡納里斯的懷疑,但是,他在之前作為學員所懷有的、對自己指揮官的敬意卻從沒動搖過。
卡納里斯是德國的間諜總頭目。他的看家本領就是欺騙。他非常喜歡那句古老的格言:最危險的敵人是裝成你朋友的人。對海德里希來說,他就是這樣的朋友。
卡納里斯正是打算利用這一點,而且利用得非常好。
約翰·布萊登,加拿大著名軍事史學家,記者,前國會議員。曾經出版過多部關于二戰的軍事題材作品,包括《致命的聯盟》等。
引言 1
序幕:腐敗?無能?愚蠢? /5
PART 1
一位間諜頭目的奇事 /29
希特勒的內部敵人 /40
PART 2
那個“愚蠢的小個子男人” /63
也許有點兒太容易了? /79
阿勃韋爾布下羅網 /94
卡納里斯背叛了自己的事業 /106
E-186:內部的間諜 /126
姓名付之一炬 /140
伯明翰在燃燒 /154
CELERY中了頭彩 /171
孟席斯想知道 /186
PART 3
紅日升起 /213
問題清單去向何方 /232
周日前的平靜 /246
虎!虎!虎! /262
珍珠港補遺 /282
重訪最后時刻 /297
PART 4
終極秘密 /317
尾聲:耍賴的耄耋老人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