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溝之歌:一個陜北村莊的綠色之夢》從歷史到現實全景式地展示了陜西省榆林市高西溝村幾代人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在水土嚴重流失、自然環境惡劣的陜北黃土高原,治愈了土地的創傷,以農民的智慧、農民對土地的深切了解和對土地的深情,艱辛探索出了一條有別于大寨、華西村等著名村莊的獨特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昭示了中國貧困山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徹底走出一條農業快速發展的道路,譜寫了一曲綠色農業革命的樂章。
冷夢,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文化廳省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中心專業作家。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美學研究會副會長,陜西省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榮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圖書獎及美學論文、論著獎等多項獎項。出版有長篇傳記文學《百戰將星·肖永銀》、《黃河大移民》,長篇小說《天國葬禮》、《特別諜案》、《西榴城》,長篇報告文學《高西溝調查》、《浐灞手記》,作品專集《陜西四才女·冷夢》等。
上部 謎一樣的村莊
第一章 活著并且要記住:一個中國人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年頭
第二章 高西溝浮出水面:《人民日報》記者發現新大陸
第三章 中國的1958: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四章 因地制宜的創造:高西溝模式“三三制”
中部 貧窮中的富裕
第五章 “紅旗”浸透的血淚:只要你聽了我的歌
第六章 彷徨中的堅持:你的名字叫“堅韌”
下部 合不上的大書
第七章 陜軍作家和高西溝:一個被遺忘的村莊
第八章 特別的榆林特別的村莊:重新發現的價值
第九章 中國新農村啟示錄:高西溝2000~2005年
第十章 高西溝典籍與釋義:大邱莊·華西村及其他
尾聲 但愿從此記住
后記
感恩農民 冷夢
中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高西溝2008~2015紀事 賀拓
《高西溝之歌:一個陜北村莊的綠色之夢》: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一個叫“奧斯維辛”的地方,它是波蘭的一個小鎮。漫天飛舞的雪花中,在原先焚尸爐高高煙囪的周圍,巨大的火炬在熊熊燃燒……潔白的冰雪世界中,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和各國政要面色肅穆蒼涼,仿佛在為幾百萬逝去的亡靈追問著一些永恒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許是今天的人類還無法做出回答的。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浸滿了淚水。我在想,集中營或許離我們非常遙遠,但人類只要有記憶,記憶中就會永駐下一些抹不去的場景:那些刻骨銘心的歡愉,或者,苦難……苦難記憶,是人類最深刻的記憶。
我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大學生私自印制了一些飯票,這件事讓校方發現了,因為她總是能吃比別人多的雜面窩窩頭,在別人挨餓的時候,她沒有挨餓。校方找她談話,一次,兩次。讓她寫檢查,一次,兩次。后來一天,年輕姑娘從高高的教學樓上縱身跳了下去……饑餓結束了,與饑餓同時結束的還有十八九歲的花樣年華。
這是中國的1961年。
也在這一年,一座城市在饑餓。
在古城西安,離市中心鐘樓不遠的地方有條街巷,叫廣濟街,這是一條回漢雜居的街巷。每天清晨,街道居委會主任,人稱“積極媽媽”的老太太拐著雙伶仃小腳從街頭走到巷尾,用喑啞的嗓子喊著:“蘿卜來了!快去稱蘿卜!”蘿卜是些糠心蘿卜。但蘿卜這時在這座城市里已經是救人命的關鍵食品,能吃上供給市民的蘿卜,那是需要有特殊關系的。回漢雜居的現實,讓這條街巷的蘿卜大都“分配”給了有優先權的少數民族——回民。在連蘿卜都吃不上的日子里,一個饑餓的小女孩躺在床上,母親用浮腫的手撫摸著她黃瘦的小臉。她老家的大伯大娘都已經餓死了,小女孩也奄奄待斃。
饑餓在這座大城市里迅速蔓延。母親對她說,要想活命,得把她送人,送給院子里樓上一個醫生家。小女孩鉛一樣重濁的淚水滾落在母親浮腫的手上,她用微如游絲的小嗓子說,她就是餓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許多年以后,長大的小女孩成了位作家,那時,她托人到了老家,給墳頭上只有一棵構桃樹的餓死的一對孤寡老人祭奠了幾杯薄酒……這個小女孩,其實就是當年的我。
2也是在這一年,1961年。
從省城西安出發的一行人風塵仆仆地到了離西安一千多里之遙的陜北一個小村莊:榆林地區米脂縣高西溝。帶隊的是一個瘦瘦高高、長著國字臉的老干部,他就是國務院前副秘書長、時任陜西省省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的常黎夫。這支由常黎夫和時任陜西省委辦公廳主任杜魯公帶隊的工作組到高西溝來的使命,是要在這個當時還叫作“高廟山公社高西溝大隊”的村子調研和試行《農村人民公社條例》,簡稱“六十條”。我們不去說“六十條”所形成的后來統治了中國幾十年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組織模式的功過是非,單說常黎夫等一行人到了高西溝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剛剛離開大城市西安滿街菜色、顏面浮腫的人群,常副秘書長在高西溝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村口歡迎他的村民不說紅光滿面神采奕奕,但至少身板結實,健健康康,精精神神;大姑娘小媳婦、老漢老婆,包括滿地跑的孩子沒有一個看上去面黃肌瘦和一副饑餓所造成的贏弱樣子。鄉親們顯得歡天喜地。那是只有“豐衣足食”才能帶給人們的不需偽裝和偽造的幸福與歡樂的模樣,只有肚子里有著足夠的食物才能有的喜慶模樣。雖然沒有十足陜北風情的嗩吶和秧歌,工作組一行十幾人還是被歡樂的村民熱情洋溢地迎進了他們村,住進了高西溝大隊隊部幾孔不錯的窯洞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