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公務員錄用考試15天快速突破系列之一,主要對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資料分析部分進行講解。包括不同的數據條件的不同的速算方法,簡單的方法比如尾數、直除等,復雜的方法比如插值、十字交叉等。幫助應試考生掌握這些方法的原理和使用條件,從而有效利用這些方法。
《2016~2017公務員錄用考試15天快速突破 資料分析》是在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的基礎上,集合歷年國家及各省公務員考試的真題,精心編寫而成。本教材將歷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出現的考點進行清晰地分類,講解體系設置科學合理,全面覆蓋國家公務員考試的所有內容。通過對歷年真題的深入分析,總結歸納國考資料分析題型的重難點,匯集其中的精華部分作為理論知識講解,幫您聚焦復習重心;精選典型真題,清晰展現解題思路,幫助考生快速消化解題方法的實際應用,點撥實戰的秘訣。全面滿足考生對國考資料分析專項復習的更高要求,讓您一書在手,輕松奪取行測高分。
二、兩個系數
(一)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作為近年來較流行的經濟學概念之一,在資料分析中也有所考查,而且隨著資料分析題目難度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考試題在涉及此類概念的時候,已經不會加以解釋,因此考生必須對這些常見詞匯有最基本的了解。
基尼系數是用來衡量一個社會貧富差距的經濟學指標,來源于著名的洛倫茲曲線,即下圖:
圖中OL直線表示絕對公平的社會財富分配情況,即全社會的財富在所有人口中平均分配;折線OHL表示絕對不公平的社會財富分配情況,即所有財富集中在一人手中;而社會財富的實際分配情況是一條曲線,即洛倫茲曲線。洛倫茲曲線與OL線之間的面積是“不平等面積”,OL線以下全部區域的面積叫“完全不平等面積”,二者的比值就是基尼系數,即
基尼系數G=AAB
由以上定義我們可以明確得出,基尼系數位于0~1之間,并且永遠不可能等于0或1;嵯禂翟浇咏0表明社會財富分配越平均,越接近于1表明社會貧富差距越大。國際上一般把04作為基尼系數的警戒線,超過04就可以認為社會貧富差距達到比較危險的水平。
例4(2006年上海)
以下是數字前瞻“十一五”的一些數據:
人均GDP翻一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志,到“十一五”期末,我國人均GDP水平將由2000年850美元左右翻一番,達到1600~1700美元,與之相應,“十一五”期間GDP年增速約為74%。在此期間,人口增長率不應超過年均07%的水平。這樣,到2020年,我國基本可實現人均GDP3000美元,開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
基尼系數維持當前水平。用基尼系數來衡量我國社會收入分配差距,199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在034左右,目前已經逼近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費中所占的份額只有47%,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則高達50%。遏制收入分配產生過大差距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預計到2010年,通過努力,我國有望維持045這個當前水平。
恩格爾系數30%~40%。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系數越低,代表居民生活水平越高。按照一年下降1個百分點這個得到比較廣泛認可的速度,到2010年,我國城鄉恩格爾系數有望分別下降到30%到40%,初步進入20%~40%的富裕狀態,2020年將分別下降到25%和35%,人民群眾將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更大實惠。
1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十一五”期間,如果人口增長率超過年均07%的水平,2010年我國人均GDP水平必將達到1600~1700美元
B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擴大,這有可能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
C“十一五”規劃將體現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
D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恩格爾系數仍偏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將會有所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第一段中的“在此期間,人口增長率不應超過年均07%的水平”可以推知,如果人口增長率超過年均07%的水平,2010年我國人均GDP將無法達到1600~1700美元,A項錯誤;根據材料第二段,我國的基尼系數從1990年的034到現在的逼近045,一直在增大,說明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B項正確;C項屬于常識性答案,明顯正確;根據材料第三段“我國城鄉恩格爾系數有望分別下降到30%到40%,初步進入20%~40%的富裕狀態”可以推斷,發達國家的恩格爾系數早已下降到40%以下,低于我國,D項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選項。
一點通本題A選項的說法較“繞”,實際解題的時候通過排除法直接排除B、C、D比較容易。
(二)恩格爾系數
這是近年來資料分析中經常出現的另一個經濟學概念,是反映生活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其計算方法如下: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恩格爾系數越大,說明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則生活水平越高。
這一概念在2009年山東省公務員考試中考查得淋漓盡致,四道資料分析的大題中有三道圍繞它展開,這也體現出如今資料分析命題的一種特點,即題目中經常包含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概念,要求考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有所了解。
例5(2009年山東省考第二題)
2004~2007年城鄉居民消費狀況表
項目
年份城鎮居民人均生
活消費支出(元)農村居民人均生
活消費支出(元)城鎮居民恩格爾
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
系數2004年71822185377%/2006年86972829358%430%2007年99973223363%431%(另據統計,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為1032元。)
1如果以恩格爾系數作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標準,根據統計數據,與2006年相比,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生活水平()。
A略有降低B略有提高C沒有變化D無法確定
【答案】A。
【解析】從資料中可以發現,2007年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均比2006年略有上升,說明城鄉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選項。
一點通本題實際上與計算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單純考查恩格爾系數的概念以及性質,如果考生具備相關的基本常識,可以順利作答。
22004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約為()。
A144%B154%C427%D472%
【答案】D。
【解析】根據表格最下方“另據統計,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為1032元”可求解,當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1032÷2185×100%≈472%。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選項。
一點通本題實際不需要精確求解1032÷2185的值,容易判斷其非常接近1/2,選項中只有D項符合這一條件。
32007年的城鎮家庭食品支出額約為()。
A1172元B1433元C3629元D4309元
【答案】C。
【解析】2007年城鎮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3%,因此食品支出額約為9997×363%≈3629元。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選項。
一點通選擇答案時簡單判斷即可,9997《10000,因此最終結果應該略小于10000×363%=3630,只有C選項符合條件。
三、三大產業
三大產業的概念從中學開始已經在多個科目中有所涉及,而公務員考試資料分析部分的材料多來自于統計局、知識產權局等官方機構發布的統計公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三大產業以及相關的概念。
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農、林、牧、副、漁)
第二產業——工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之外的其他產業的統稱(通常稱服務業)
除此之外,與三大產業相關的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GDP: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GDP=CAICBX。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CB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通常將出口、投資、消費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
一點通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我國的GDP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但我國的人均GDP仍然遠遠不及中等發達國家。
GNP:國民生產總值,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全部國民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四、發展指數
發展指數(或指數)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概念,在早年的公務員考試中出現的時候往往會給出相應解釋,但近兩年的題目中都沒有解釋,顯然已經“默認”考生理解它的含義。我們以一道國家公務員考試題目來具體解釋“指數”的含義。
例6(2005年國考一卷第三題)
1993~2003年某國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年份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3108710871020115810491068199498498498297510049691995107610769781133109510621996111711171041115011371102199710761076106110821078106119981078107898511361059106519991052105210701019110410392000109310911115105611301075續表年份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111111109108311041152109320021153115211291145119411372003113211351018118611831119說明:本題中指數的計算方法為,當年的數值與上一年數值的比乘以100。舉例來說,假設第一年的數值為m,第二年的數值為n,則第二年的指數為100×(n/m)。
一點通根據表格下方的說明,再結合前面我們介紹過的“同比增長”這一概念,我們可以輕易推導出“指數”的含義。以表格中最右下角的1119為例,該數值應該是通過以下方式計算出來的:
1119=2003年人均GDP2002年人均GDP×100
而2003年GDP增幅=2003年人均GDP2002年人均GDP-1,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指數”減去100得到的結果就是當年同比增長的百分點數值。1119表示2003年人均GDP同比增長是119%。
1假設199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00億,那么199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
A1701億B2076億C2152億D2234億
【答案】D。
【解析】從表格中可以看出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為1117,根據指數的定義可以得到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200×1117=2234億元。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選項。
一點通本題實際是對表格材料下面的說明部分的直接應用,難度較低。
2與上一年相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的年份是()
A1994年B1996年C2002年D2003年
【答案】C。
【解析】直接觀察表格最右側的一列,200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數最大,即增長最快,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選項。
一點通本題屬于典型的查找題,難易程度較低。
3第三產業的指數超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年份有()
A5個B7個C9個D11個
【答案】C。
【解析】通過比較表格最右側兩列數據可以發現,1994、1995、1996、1997、1999、2000、2001、2002、2003年第三產業指數都超過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因此共有9年,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選項。
一點通也可通過逆向思考的方式,從1993年~2003年的11年間,只有1993年和1998年第三產業指數低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因此滿足條件的年份有9個。
對指數這一概念需要注意的事項,我們總結如下:
(1)指數與同比增長在本質上是同一的,指數減掉100之后得到的就是同比增長的百分點數值。
(2)同一指數本身的大小可以體現統計量與前一年之間的大小關系。指數大于100說明統計量有增加,反之說明有減少。
(3)不同指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可以比較兩個統計周期增長的快慢,指數越大說明增長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