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長期以來圍繞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決策咨詢和戰略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咨詢意見和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家思想錄”較為系統地對這些重要報告和院士建議進行了梳理和精編,記錄了廣大院士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服務國家科學決策的豐富思想,將對各級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公眾理解科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適合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相關企業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員及社會公眾閱讀。
1.國家科學思想庫系列產品,院士群體是國家重大決策的重要智囊團。2. 國家重大決策背后的院士建議,首次重磅推出。3. 內容涉及國計民生各個領域的重大問題:從1998年的大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從三峽庫區的環境保護到2005年汶川地震;從野生動物的保護到高鐵與磁懸浮之爭;從食品安全到大規模城鎮化等。
叢書序
前言
關于發展我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與相關技術研究的建議 嚴陸光等
關于優先發展幾類醫療設備的建議 李衍達等
關于發展事關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安全戰略的CAE軟件產業的建議 鐘萬勰等
電網分頻輸電的技術經濟分析與建議 周孝信等
加快發展先進的CO2捕集和封存技術的建議 費維揚等
長江上游地區生態安全問題 孫鴻烈等
21世紀上半葉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戰略研究 路甬祥等
關于加強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的建議 葉朝輝等
關于鹽鹵和天然氣綜合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的建議 徐建中等
關于加強煤層氣、煉焦氣資源科學回收和安全利用研究的建議 周遠等
關于黃河下游灘區安全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孫鴻烈等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秦大河等
關于發展我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與相關技術研究的建議
嚴陸光 等
能源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支撐與保障作用。
基于對我國21世紀上半葉(至2050年)能源需求與供應的展望與分析,本文闡述了如何改變現有能源結構,逐步向多元化可持續能源體系過渡,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未來能源發展新方向的問題。本文從“我國荒漠地區建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我國風力資源與大規模開發利用可行性”、“大規模太陽能發電、儲能與輸電技術”、“大規模發展生物質能源”和“大規模太陽能制氫、儲氫與輸送”五個方面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深入研究,提出了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基地與技術的措施和建議。
一、前 言
從可持續發展看,人類當前主要依靠的化石能源終將耗竭,未來的主要能源只能依賴于可再生能源和受控核聚變能,對此,科技界已形成比較一致的共識。近年來,世界已開始了向可持續能源系統過渡的積極努力,期望在21世紀上半葉能形成初始的體系框架,發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是主要措施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于2005年春決定作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咨詢課題的一個重要方面,組織有關院士與專家開展“我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與技術的發展研究”,并將其整個工作于2006年秋完成。本文是工作的總結,為中央決策和做出相應部署提供參考。
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海洋能與地熱能,是廣泛存在、用之不竭、最終可依賴的初級能源。當前,作為水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水力發電已達到了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其總裝機容量已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20%多,其發展已有相應的規劃。通常不計入能源總量的非商品性生物質能為廣大農村地區 1
中國科學家思想錄 第五輯
提供能源,占全國總能耗的近20%。海洋能與地熱能估計在21世紀上半葉還難以發展成較大規模的實用能源。從而,我們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研究集中于太陽能、風能與商品性生物質能,時間跨度定位為中遠期,至2050年。
近30年來,我國太陽能、風能與商品性生物質能的技術、產業與應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可喜進展。例如,我國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已居世界首位,小型離網的風力與光伏發電已初步實現產業化,風力、光伏與生物質能多種聯網電站正在蓬勃發展,沼氣得到了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