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第2章,保障概率、可用度和備件利用率三種保障指標的理論計算方法、實際統(tǒng)計方法、各自的物理含義及其相互關(guān)系;第3章,針對海軍艦艇攜行能力有限的現(xiàn)實,介紹在備件存儲體積、重量和費用等多種約束條件下的備件方案優(yōu)化方法;第4章,對國外備件保障權(quán)威軟件VMETRIC的計算結(jié)果進行仿真驗證,指出其適用條件和不足之處,辯證看待其結(jié)果;第5章,針對有限修理線的現(xiàn)實,考慮故障件的修理耗時、備件運輸耗時等因素,計算備件方案的保障延誤時間,進而分析該方案的瓶頸所在及改善方向;第6章,針對修理廠,介紹如何選定維修優(yōu)先權(quán),從而盡可能縮短故障件修理等待時間。
《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
《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不是一本系統(tǒng)介紹備件保障工作內(nèi)容或者某種備件保障理論的書。作者希望,這是一本能夠解決備件保障工作中遇到的70%~80%常見/基本問題的書。
《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以問題為綱,針對備件保障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基本問題,盡可能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來介紹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因為《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涉及的是常見/基本問題,所以人們往往以為這些問題應該早已被很好地解決。但現(xiàn)實并非如此,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或者不全面、不徹底(介紹方法但不分析其使用條件),或者過于復雜而不易實施,有的甚至談不上正確(當然,正確與否并不是檢驗某些方法的唯一標準,近似解決方法在工程上也很常見)。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要么選擇那些理論上正確的方法,要么選擇可行性和準確性都比較不錯的方法。闡述這些方法背后原理的表達方式也不止一種,《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選擇更容易讓人理解的那一種。例如,《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非常看重基本概念在現(xiàn)實工作中的物理意義和在理論上對應的數(shù)學本質(zhì),因此專門用一章的篇幅來介紹備件保障概率、使用可用度和備件利用率這三種重要的保障指標,以澄清關(guān)于這些指標的誤解;《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之所以采用排隊論中的生滅過程,從理論上來闡述如何計算完全可修復備件的備件保障概率和使用可用度、如何評估保障延誤,完全是因為生滅過程的理論框架簡潔清晰、容易理解,被讀者深度掌握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的第一類讀者,作者希望是那些有備件保障工作經(jīng)歷但又不十分了解相關(guān)備件理論,想干好備件保障工作但主要時間和精力又沒辦法投入系統(tǒng)學習備件保障理論中去的相關(guān)人員,如負責提出備件保障要求的裝備使用方和負責制定備件方案的備件供應方。作者曾經(jīng)也是這樣的一類人,書中的問題就是曾經(jīng)遇到的問題。作者在干中學,學好為了干得更好,集腋成裘,終成此書。
《備件保障的工程實踐》的第二類讀者,作者希望是那些從事保障性設(shè)計的裝備研制人員。裝備研制人員的主要精力大多放在解決難度頗大的專業(yè)問題上,尤其是在裝備“有”還是“無”的情況下,缺少有效的開展保障性設(shè)計的經(jīng)驗和方法。作者認為,至少在備件保障方面,裝備的保障性是以可靠性和維修性為基礎(chǔ)的,而這兩者都屬于設(shè)計決定的內(nèi)在特性,因此保障性也帶有濃厚的設(shè)計氣質(zhì)。好保障,才更可能保障好。如果在保障性設(shè)計時先天不足,那么將會給實際保障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會付出更多的成本。保障性設(shè)計工作中的常見困惑包括:如何將抽象的保障要求落實成具體的保障指標?保障設(shè)計指標量化后,如何評估其最終的保障效果?在第5章中,將保障延誤作為保障性的一種外在具體表現(xiàn),以裝備的可靠性(無故障工作時間分布規(guī)律)、維修性(不同修理級別的修理時間和修復概率)和備件方案(方案費用就是保障成本)為輸入,計算保障延誤——這可以視為立足可靠性和維修性評估保障性的一個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