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退行性疾病是一系列有著復雜臨床表現的疾病群,且疾病的發生與年齡直接相關,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機體的細胞、組織、器官尤其臟腑功能退化改變,在這個過程中,神經系統與骨骼系統表現得最明顯。人體中缺陷分子的積累將直接推進疾病的病理發展,這些缺陷包括端粒、線粒體、蛋白質的受損及氧化損傷、DNA損傷等,且國際上對與這些因素相關的致病機制已有成熟權威的闡釋。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所占總人口的比例在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便是老年退行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嚴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中醫學與兩醫學在診療老年退行性疾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病理機制與致病因素的逐步明確,兩者結合進行治療顯示出強大的作用。中醫辨證個體化治療更加注重老年人的整體狀況,從老年人的心理、身體功能狀況、尤其是自身體質的不同,臟腑功能的偏頗進行整一體的治療,使其達到整體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局部的最優,只有整體最佳才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質量的保證。西醫對癥治療,能針對機體局部病理改變明確地應用生物制劑,有效地抑制疾病的惡化發展,延長生存時間。中西醫結合防治老年退行性疾病可以做到高效低毒,不管在研究領域還是在臨床上,都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問與發展前景。
本書從中醫與西醫的角度詳細展開,內容涵蓋診斷、治療及預防、護理等方面,涉及老年性癡呆、老年性抑郁癥、帕金森病等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骨質疏松癥、退行性骨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病等老年骨骼退行性疾病,并對老年綜合征評估、控制老年退行性疾病誘發因素等方面的知識有所涉及。
對于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李躍華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國家老年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世界中醫聯合會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聯合會老年醫學專業肌肉與骨骼疾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研制國家新藥“疏筋通絡顆粒”國藥證字:Z20050627;獲“2015年中國藥學發展獎骨質疏松學科貢獻獎”“中國中西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從事老年疾病的臨床研究33年,特別是對老年衰老等退行性疾病有深刻的認識,擅長全面對老年多種疾病進行權衡評估,從整體角度讓患者維持生活質量,從而延緩衰老,益壽延年。
《老年病中西醫實用手冊》:
(10)頭皮針治療
[取穴]根據頸椎病的不同類型,選擇頂枕線(即百會至強間穴)的上1/3和頂結后線(絡卻穴透百會穴)。
[方法]手法用抽提法中抽氣法,即用30號1.5寸毫針,快速進針,達帽狀腱膜下層時將針體平臥,緩插進1寸許,然后用暴發力速提3次,每次至多提出1~2分。如此重復運針,以癥狀消失或減輕為度,再留針4~8h。無禁忌證者輔以牽引治療。
(11)艾灸治療
[取穴]大椎、完骨、百會穴。
[方法]將中型艾炷置于新鮮生姜薄片孔中,在上穴皮膚外涂萬花油后施灸。當患者感皮膚灼熱時,將姜片上提離開皮膚,旋即再放上行灸,反復如此。共灸3壯。
[按]艾條多為辛溫通透、芳香走竄、振陽補虛之品;生姜有溫中止嘔、散寒祛痰功效,灸之溫通督脈,直達病所。局部施灸,綜合發揮熱、火、藥、特定腧穴效應,加強療效。百會為止暈要穴,有開竅醒神、升陽息風等作用,是治療眩暈的特定穴,以其有溫熱感逐漸擴散至全頭、熱力內滲至全頭時效果尤佳。
(12)刺絡拔罐治療
[取穴]大椎、肩井、肩外俞、天宗、曲垣、壓痛點。
[方法]每次取1~2穴,進行叩刺拔罐,剛開始重度叩刺,后改為中等度叩刺,外關、曲池輕度叩刺,叩刺后拔罐,留罐15min,最好用玻璃罐,以觀察罐內出血情況。起罐后擦去血跡,拔罐當日囑患者局部避水避風,刺絡拔罐隔日1次,共治療10次。或者選擇壓痛點并配合手三陽經絡走行,快速閃罐,以皮膚局部紅潤、充血為度,從而達到舒筋通絡、活血鎮痛的作用,10次為1個療程。
(13)針刀治療:針刀在大量的臨床資料上看,治療頸椎病有較好的效果。
[取穴]頸椎病多于患者的枕外隆突、項韌帶、肩胛骨內上角等處有明顯壓痛點,尤其是可能觸及到結節、條索之處,或者取風池、肩井、天柱、扶突、百勞等穴位有明顯壓痛點,取2~3穴。
[方法]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坐位低頭,雙手搭于椅背,使肩頸部放松,根據進針的具體部位,其進針深度可達枕骨平面、棘突尖,或棘突兩側,沿骨面或者肌肉走向先縱后橫剝離數次,即可出針。對于棘突、棘間壓痛明顯,肌肉痙攣較甚或形成條索者,可行棘間韌帶松解。對于頸椎小關節處壓痛劇烈、活動受限者,可行關節囊切開及周圍松解,同時可行按摩推拿治療。神經根型及脊髓型頸椎病早期,可在相應棘間松解黃韌帶。施術時患者的正常針感為酸脹或者向上肢、脊柱兩側等部位放射。治療1次未愈,可間隔1周至2周后再做1次,一般做2~3次。
(五)名老中醫治療經驗舉例
頸椎病屬于中醫學眩暈、痹證、痿證、頭痛、項強、肩背痛等范疇,中醫在治療此證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為建立頸椎病的中醫最佳治療方案,我們通過查閱文獻對名老中醫治療頸椎病的經驗進行了總結,這些經驗對于臨床治療頸椎病有很好的學習和借鑒作用。現對于其中部分專家經驗予以說明,共臨床參考。
1.李躍華經驗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李躍華教授認為年老腎虛為中老年頸椎病的主要因素。患者年老體虛,肝腎不足,頸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瘀阻,痹阻不通而導致頸椎骨質退行性改變,發生骨質增生、韌帶鈣化、頸椎生理彎曲改變等,因而壓迫椎動脈及神經根而造成的一系列臨床癥狀所致。其主要表現為眩暈、頸痛、頸部活動受限,伴有頭痛、頭暈、耳鳴、肢體麻木等癥狀。眩暈的發作往往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治療頸椎病若僅從活血化瘀人手、或僅從祛風通絡止痛人手,其治療范圍多局限在頸肩頭局部,其作用靶點只是改善局部炎癥和疼痛,是治標之法,沒有顧及到年老腎虛是頸椎病骨質增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