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政治學研究逐漸達到了與國際學科領域相應的學術規范水平和理論水準。一方面,作為區域研究,中國政治學研究已經成為政治學、公共管理和國際關系學科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對于傳統的西方范式、理論、概念和方法在中國政治研究中的適用性問題,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時強調中國政治學研究過程中存在特殊性。在這一背景下,本書重點分析了中國政治學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方法論以及未來政治學研究的方向發展,并借此機會推動政治學學術領域研究的對話。本書是首本由國際和國內政治學界的優秀學者參與寫作、探討中國政治學發展的圖書。其目的還在于擴大相關領域學術成果對中國政治研究的影響,給中國政治學的師生和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材料。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研究》是探討中國政治研究的發展方向以及政治學學科在中國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的學術著作。本書2013年由德國施普林格公司出版英文版,在學術界引起不小轟動。書中匯集了中西方研究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的一批優秀學者,來共同探討中國政治研究的發展方向問題。改革開放30年見證了中國政治研究的巨大轉變,作為區域研究,中國政治研究已經成為政治學、公共管理和國際關系學科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研究水準也達到了國際學科領域相應的理論水準。在此基礎上,學者們開始在更寬廣的視野上關注與中國政治相關的諸多議題。本書是政治學學界系統地介紹中國政治的特殊性、民族特性以及知識傳統等議題的著作。其出版旨在促進這些學術成果對于中國政治研究學術領域的反思與對話,給中國政治學的師生和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材料。
郭蘇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導師,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終身教授、美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中國政治學會前會長,美國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主編,美國“Rowman & Littlefield-Lexington’s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系列叢書主編,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編,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執行主編,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共同主編。198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直至1991年出國留學,獲田納西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政治學與中國政治、比較政治經濟學、可持續能源與環境、治理理論、民主轉型和經濟轉型等。主要學術成果包括數十篇學術論文及20多部中英文學術著作和編著,其代表作有:《民主轉型:模式與后果》《中國政治與政府:權利、意識形態和組織》《亞洲共產主義轉型政治經濟學》《全球可持續能源競爭力報告》《中國大轉型政治經濟學》等。
第一章 政治學和中國政治研究——學科發展現狀評析
第一部分 學科領域的現狀評估
第二章 中國政治研究:該學科發展現狀綜述
第三章 政治文化與中國政治研究
第四章 西方政治學理論與中國政治理論的發展
第五章 西方政治學研究取向與中國政治學方法論的發展
第六章 中國的環境政治:關于這個議題的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 中國政治研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第七章 從比較政治學的邏輯看政治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八章 關于中國的政治學研究:充分利用多樣性
第九章 中國政治學的抉擇:方法論實證主義還是方法論多元主義?
第十章 美國政治學重建運動及對中國政治研究的啟示
第三部分 中國政治研究:科學化還是本土化
第十一章 對科學探索、學術自由和啟蒙之關系的反思
第十二章 中國崛起語境下我國政治學發展的困境
第十三章 當代中國國內政治研究反思
第十四章 “接軌”還是“拿來”——政治學本土化的思考
第十五章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