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城市治理評論》是系列出版物,本書為第1輯,主題為世界城市群與大都市治理。專題文章內容包括:世界城市群是如何形成的;中國城市群地方政府聯席會議協作治理;特大城市災害防控問題;特大城市的人口調控問題;關于城市合作的經濟績效;社交媒體城市治理的多元互動模式;城市治理法治化問題;城市的社區組織等等。此外,另有關于當代中國鄉村建設出路的討論稿等。
探尋城市治理秘密 創造美好城市生活
——《復旦城市治理評論》首發詞
唐亞林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晶與象征,又是人類文明創新活力集中涌流之地。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將城市(城邦)看作是“社會進化到高級而完備的境界”之產物,它的長成“出于人類‘生活’的發展,而其實際的存在卻是為了‘優良的生活’”(亞里士多德,1995)。后來人們把亞氏的這句話概括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廣為傳誦的名句,即“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兩千多年后的2010年,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根據當今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愈來愈注重人的生活質量這一最新趨勢,又演繹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經典主題宣傳語。古今中外數千年人類城市文明演進史告訴我們,城市是為人類美好生活而生。
在人類社會尚處在刀耕火種時代,人類自身的命運主要靠自然界的恩賜乃至任其主宰。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人類社會終于認識到要超越自然界的恩賜與限制,就必須通過合作與發展的方式,創造出能夠高度自我把握的可操控的秩序新境界與命運共同體。這種集秩序新境界與命運共同體于一身的人類社會自我追求,讓一個個的城市脫穎而出,不斷成長為人類生產、生活、交往的中心,成為人類生活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載體與運行機制,并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創造出了千姿百態、中心性與地域性兼具的城市文明樣態。豐富多彩的城市文明樣態表達和釋放著人類豐富的創造性欲望,折射和反映了人類追求神圣、安全、繁忙等普遍性價值的矢志不渝雄心。世界各地的人們不約而同地把建構精神得以皈依的神圣之地、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擁有繁華的商業市場作為城市生活的基本價值,就等于告訴人們,城市生活是一個集多樣性、豐富性與包容性于一體的復合體生活,任何自毀其中一個方面價值的行徑,就等于自毀其生活,甚至最終導致城市生活的衰亡(喬爾�6�1科特金,2010)。
然而,可欲的城市生活終歸是一種理想化的樣態,與現實生活的實然狀態相距甚遠。在世界各國與地區區位優勢不一、基礎設施與生存資源差別很大、現代化進程快慢有別、政治經濟與文化制度涇渭分明等約束性條件下,城市生活受特定城市治理模式的形塑與影響日益加深,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而且,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從發生到發展再到成熟的階段性變遷,勞動力、資本、物流、信息、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不斷向大中城市高度流動與集聚,逐漸形成了以區域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連綿地帶——大都市區或大都市圈,由此引發了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刻轉型,即在遭遇城市區域空間的擴大、基于城市行政區域權限的差異化利益訴求、公共事務的跨域協同化處置、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等多重因素的疊加與強化時,既有的城市治理模式不得不從分割的碎片化的治理體系走向以協調與合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進而開創以人為核心、以合作為紐帶、以績效為導向的包容性城市治理的新圖景。
當代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內部差異性巨大的超大規模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以工業化為導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推進,一方面型構了當代中國的基本工業體系,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有著巨大鴻溝的城鄉區隔與分治體系,孕生了“城市中國”與“鄉村中國”兩副面孔并存的發展格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以市場經濟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推動了各類要素資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由此拉開了當代中國城市大發展的序幕。毋庸諱言的是,城鄉發展與地區發展的極端不平衡,導致當代中國城市發展擁有了比鄉村發展更為集中、更為便利、更為深厚的各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以及生存發展資源,進而讓“進城做個城里人”成為當代中國人的人生夢想。
與此同時,由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以及國際化綜合推動的當代中國城市治理模式以及由此肇發的大都市治理范式的建構進程,愈來愈成為當代中國國家建設的主要內容,大都市治理范式成為統合當代中國國家建設各項主要內容的新型發展平臺,并成為推動當代中國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主動力(唐亞林,2016)。
截至2015年底,生活在當代中國各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已高達7億余。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估算,2020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14.5億,其中大約有近9億的民眾將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讓中國人的城市生活更美好”?這就需要從理論與現實、歷史與比較、國內與國外、定性與定量、專題與總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前瞻把握和深刻提煉當代中國城市發展的演進規律、發展戰略、發展模式、治理經驗,建構基于當代中國城市發展實際、基于當代中國城市發展道路、基于當代中國城市人發展需求的現代城市治理理論與現代城市治理體系。
要建構基于當代中國城市發展實際與發展道路以及當代中國城市人發展需求的現代城市治理理論與現代城市治理體系,就需要綜合審視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特征以及深入剖析當代中國城市治理的基本性質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根據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同仁們多年的系統跟蹤研究,對于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特征問題,我們認為已經呈現了城市生長過于側重工具化算計特征,混雜著城市化發生、發展與成熟三個階段并存的特性,并展露出以世界級城市群為龍頭和以國家級城市群為核心的大都市治理新范式之圖景,但在此過程中卻內蘊著經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匹配、城與鄉的對立、老城區與新城區的鮮明反差等內在沖突無以消弭等基本特征;對于當代中國城市治理的基本性質問題,我們認為既遵循了現代城市治理的一般規則,即建立在神圣、安全與繁忙三大基本價值之上,試圖全面建構系統化的城市公共事務治理制度安排;又存在因既有政治經濟與文化制度的先天性供給不足,以及與城市發展階段的混雜性與工具性特征的疊加,導致無論是城市治理的價值還是城市治理的制度,都存在見物不見人、缺乏基本法治與民主治理保障等弊端。
正因為如此,脫離長達半個多世紀塑造、因城鄉尖銳對立造就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之“神話”故事環境,既無法深刻洞察當代中國城市治理的秘密,又無法開創中國人的美好城市生活。恰恰這一“歷史性宿命”,既是我們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又是我們試圖通過理論研究來最終擺脫的“歷史性包袱”!
著名城市理論家劉易斯�6�1芒福德認為,“一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從許多實際內容來看,已變成一座城市!保▌⒁姿�6�1芒福德,2005)明了好的城市生活始終離不開好的城市治理,好的城市治理是城市基本價值、城市基本制度與城市光輝人性的有機統一,但這種好的城市治理又始終在路上這一城市文明包容之光的生生不息真諦,我們就能更加明白我們肩上所承載的歷史重任。
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計劃”的支持下,在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多年研究的基礎上,作為“城市治理、大都市發展與區域合作”學科群的建設計劃之一的《復旦城市治理評論》如今正式創刊了!我們期待這本刊物能夠成為研究和發表中國城市治理理論與實踐的中堅力量和堅實平臺,更期待學術界、實踐界的朋友們積極賜稿、緊密合作,為開創中國人的美好城市生活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劉易斯�6�1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第6頁。
喬爾�6�1科特金:《全球城市史(修訂版)》,王旭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5-19頁。
唐亞林:《當代中國大都市治理的范式建構及其轉型方略》,《行政論壇》2016年第4期。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