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尤其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美經貿關系高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兩國之間的經貿摩擦不減反增,有的沖突一度有演化成“貿易戰”的危險。圍繞過去15年中美經貿爭端的熱點問題及其解決路徑,本書采用政治、法律和經濟等分析方法,從單邊、雙邊和多邊三個不同層次分析處置中美經貿爭端的各種機制,剖析各自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筆者就如何更有效地解決中美經貿爭端和管控風險提出意見和建議。
叢書總序
經濟外交具有兩層含義:首先,經濟是外交的一個內容,經濟外交旨在用外交手段解決國家之間經濟上的問題。從這個定義出發,經濟外交與傳統外交是并行的,傳統外交是用非武力的方式來代表國家利益,來處理國家之間在政治上和安全上的問題;而經濟外交無非是用非武力的方式來代表國家的經濟利益,來處理國家之間在經濟上存在的問題。換言之,如果外交是相對于國際關系中政府對外交往的話,那么,經濟外交就是相對于國際經濟關系中政府的對外交往。其次,經濟是外交的一個手段(工具),經濟外交旨在用經濟的手段來解決國家之間政治和安全上的問題。從這個定義出發,傳統外交是用非武力的方式來代表國家利益,來處理國家之間在政治上和安全上的問題;經濟外交從屬于傳統外交,是非武力方式中的一種。比如,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和商務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韋恩在2006年的一個講話中在談到通過所謂“轉型外交”,即用各種外交工具在世界上促進符合美國利益的變化的重要性時明確指出:“經濟外交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關鍵部分。”
盡管在歐洲和其他地區對上述兩層含義的經濟外交均有不少研究,但在美國,學術和政策界對經濟外交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第二層意義上,即經濟外交服務于政治目的,因此,美國對經濟外交的研究主要反映在經濟援助和經濟制裁研究的文獻中。對第一層意義上的經濟外交,即外交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利益,美國學術界和政策界更多地集中在美國對外經濟關系研究上。
對外經濟關系,或國際經濟關系在美國主要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由于美國在戰后主要依靠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等多邊國際機制來調整西方國際經濟關系問題,所以美國學術界和政策界在討論美國對外經濟關系時,其主要注意力是放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上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隨著國際經濟體制特別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式微,對如何改善多邊和雙邊經濟協調機制的討論顯著增加,其討論表現在以博弈論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國際經濟談判的機制。比較有影響的與經濟外交有關的研究包括羅伯特�6�1帕特南(Robert Putnam)、羅伯特�6�1基歐漢(Robert Keohane)、約瑟夫�6�1奈(Joseph S.Nye)和羅伯特�6�1吉爾平(Robert Gilpin)等人的研究。他們似乎已經感覺到經濟外交應該被融入到美國對外政策研究的主流中;但對國際相互依賴和國際機制的側重似乎說明美國主流國際經濟政治學者仍然寄希望于國際機制。
近年來,世界經濟重心趨向多元,這些對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舉足輕重的新的經濟重心的出現導致了以下一些問題:首先,它們往往不完全在現存的經濟協調機制內運作,比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間并不久遠,俄羅斯則剛剛加入,因此,美國無法完全依靠國際機制來協調國際經濟矛盾;其次,新的經濟重心往往有意修改現存國際機制的一些規則,給美國對國際體制的控制造成了不少麻煩;最后,世界經濟實力分布的新變化使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影響從單向影響轉變為雙向互動。由于美國的經濟和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到外部經濟政策的影響,而美國無法完全指望通過多邊機制來控制和減小這些不利影響,于是,盡管美國在意識形態或理論方面不愿意接受第一層含義上的經濟外交,但在實際中,用外交手段來維護美國經濟利益已是美國社會和政治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因此全面研究美國的經濟外交具有以下現實和理論意義:
第一,隨著美國經濟及其增長越來越受到外界影響,以及經濟民族主義、經濟安全等觀念的擴展,經濟外交將成為美國對外政策中的一個主要部分。
第二,由于經濟外交受制于國內政治和地方政治,研究美國的經濟外交有助于我們了解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國內政治過程和社會問題。
第三,隨著經濟外交的展開,美國對國際機構和制度的看法也有所轉變,從而改變國際機制的變化動力。
第四,由于經濟問題的政治化,在對美經濟關系中,我們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經濟和政治糾紛。
在美國國內,對全球化的爭論使對外經濟政策成為每日新聞和政治競選的一個熱點話題。在國內外的政治和經濟現實的壓力和影響下,對美國經濟外交的研究成為現實的和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基于這樣的思考,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組成美國經濟外交研究叢書編委會,擬以美國經濟外交為主題,出版與此相關的著作,以期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形成中國學者的美國經濟外交研究系列,彰顯中國學者的研究實力,展示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
潘銳2012年6月
余盛興,復旦大學法學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學者,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主要執業范圍為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公司法和海關法。2013年入選 “涉外律師領軍人物”,先后兩次被《亞洲法律雜志》評為“zui受客戶推薦的律師”。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擔任客座/兼職教授。
叢書總序1
前言1
導論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1
第二節 文獻綜述4
第三節 研究架構13
第四節 方法與創新16
第一章 中美經貿爭端與現有解決路徑26
第一節 中國“入世”前中美經貿關系和經貿爭端26
第二節 中國“入世”后中美經貿關系和經貿爭端32
第三節 中美經貿爭端頻發的原因及其解決困境41
第二章 中美經貿爭端單邊解決機制之一:單邊行動55
第一節 單邊機制的淵源及其特點55
第二節 中國“入世”后美國對華單邊行動63
第三節 “入世”后中國對美國的單邊行動73
第四節 中美單邊機制的差異及其效力79
第三章 中美經貿爭端解決機制之二:雙邊互動97
第一節 三個“聯委會”97
第二節 “戰略對話”的調整與整合104
第三節 其他雙邊機制110
第四節 雙邊機制的功能和局限116
第四章 中美經貿爭端解決機制之三:多邊渠道130
第一節 世界貿易組織與中美貿易爭端解決131
第二節 其他多邊機制與中美經貿糾紛151
第三節 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性和局限性161
第五章 三種機制的聯系與互動:以輪胎“特保”案為例180
第一節 美國對華輪胎“特保”及相關爭端案180
第二節 三種機制之間的聯系與互動189
第六章 結論:完善中美經貿爭端解決機制的思考208
第一節 完善中美經貿爭端解決機制的必要性209
第二節 完善中美經貿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行性214
第三節 完善中美經貿爭端解決機制的步驟217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