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這才是真實的二戰歷史》的姊妹篇,由起源起因篇、戰略戰役篇、武器裝備篇、政治外交篇、英雄罪魁篇、結局影響篇六大部分組成。內容詳實,通俗易懂,是了解一戰產生的原因、經過、結局、影響和著名將領、政治人物等史實的一部好書。
本書是關于*次世界大戰的通俗性讀物,《這才是真實的二戰歷史》的姊妹篇。由資深世界近現代史專家撰寫,內容豐富,結構完備,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晰,是軍事及世界近現代史研究者和愛好者手頭必備的一套好書。
20世紀上半葉,接連發生了兩次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人類文明處于毀滅的邊緣。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甚至有的影響至今猶存。
自戰爭結束以來,世界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歷史學家們出于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擔憂,一直對其進行著研究和思考,從而使兩次世界大戰成為學術界的熱門研究領域,至今熱度不減,并推出了琳瑯滿目的著述。具體到中國,學術界對兩次世界大戰也非常重視,至今已經出版了數以千計的相關圖書。這些圖書的出版,對于世界大戰知識的普及無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這些圖書大多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么太注重可讀性、趣味性,具有戲說演繹的特點,與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使讀者不可能了解真實的世界大戰;要么專業性、學術性太強,具有學究式學院派的特點,缺乏可讀性和趣味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也就是解決可讀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問題,我們編寫了這兩本書:《這才是真實的一戰歷史》和《這才是真實的二戰歷史》,均由起源起因篇、戰略戰役篇、武器裝備篇、政治外交篇、英雄罪魁篇和結局影響篇六個部分組成,分別選取對大戰的起源、進程及結局有較大影響的代表性事件、人物 、戰略、戰役、武器、會議、條約等,進行專題評介。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不僅盡量較為詳盡地介紹每個專題的來龍去脈,而且盡可能結合學術界的觀點,得出我們自己的結論,從而使廣大讀者在閱讀之余回味和反思。假如能夠達到上述目的,我們將是非常欣慰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書內容龐雜,加之時間和水平所限,書中疏漏、不當甚至舛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諒解和指正!
趙文亮,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理事,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二戰史、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問題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二戰研究在中國》等著作。
一、 起源起因篇
一戰的政治經濟基礎
帝國主義 3
一戰的社會心理基礎
極端民族主義 9
俾斯麥大陸政策的核心
大陸聯盟體系 14
一個暫時的利益共同體
三國同盟 19
公開挑戰英國海上霸主地位
威廉二世的海洋政策 24
英德矛盾的催化劑
海軍軍備競賽 30
制止軍備競賽的鬧劇
海牙國際和平會議 35
體現英國霸權實力的外交
光榮孤立政策 40
從局部走向世界的爭霸之戰
美西戰爭 45
日本稱霸遠東的國策
大陸政策 51
熊與武士的爭霸之戰
日俄戰爭 56
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結盟
三國協約 62
潘多拉魔盒的開啟
波斯尼亞危機 68
法德兩次差點擦槍走火
兩次摩洛哥危機 75
一戰的催化劑
大塞爾維亞主義 81
一戰火藥桶的形成
兩次巴爾干戰爭 87
戰前反戰運動的突出成果
《巴塞爾宣言》 92
一戰的導火索
薩拉熱窩事件 97
一戰是這樣醞釀起來的
七月危機 101
二、 戰略戰役篇
設計周詳的作戰藍圖
施里芬計劃 109
低地國家的陷落
列日戰役 114
德軍的滑鐵盧
馬恩河戰役(1914年) 119
德軍在東線的首次勝利
坦能堡戰役 125
奧匈帝國垂死掙扎的開端
加利西亞戰役 131
改變西線戰爭樣式的戰役
第一次佛蘭德戰役 137
開創新紀元的登陸作戰
加里波利戰役 142
一戰的絞肉機與轉折點
凡爾登戰役 147
傷亡慘重卻無果的戰爭
索姆河戰役 152
東線規模最大的戰役
戈爾利采戰役 157
史上最后一次戰列艦大搏殺
日德蘭海戰 161
斬斷大英帝國的海上生命線
無限制潛艇戰與反潛作戰 167
壓倒同盟國集團的最后一根稻草
亞眠戰役 173
三、 武器裝備篇
收割生命的死神鐮刀
馬克沁機槍 181
大炮巨艦時代的標志性軍艦
無畏號戰列艦 186
空前絕后的超級巨炮
巴黎大炮 192
閃亮登場的陸戰之王
坦克 197
一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
雷諾式坦克 202
大放異彩的空中女皇
齊柏林飛艇 207
令協約國膽寒的福克式災難
福克式戰機 213
一戰的終極武器
化學武器 218
四、 政治外交篇
原子彈誕生前最大的爆炸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225
意大利背信棄義之源
《倫敦條約》 230
基于國家利益的不偏不倚政策
美國的中立政策 235
美國為參戰找到了借口
齊默曼電報事件 240
德國滅絕人性的犯罪行為
盧西塔尼亞號事件 245
進步主義者的美麗新世界
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 250
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
中國參戰 255
在一戰中展現中國的存在感
赴歐華工 260
一戰促成的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十月革命 265
來自蘇維埃政府的善意
《和平法令》 271
為退出戰爭付出的代價
《布列斯特和約》 276
西方鼓動下的反蘇維埃行動
捷克軍團叛亂 281
糊弄人的文字游戲
貝特曼和平宣言 286
日本獨占中國的嘗試
二十一條 291
美日犧牲中國達成的妥協
《蘭辛石井協定》 296
日本史上規模最大的暴動
米騷動 301
埋葬第二國際的革命行動
革命護國主義 306
五、 英雄罪魁篇
贏得一戰的協約國軍總司令
法國福煦元帥 313
頗具爭議的戰時英國首相
勞合·喬治 318
老虎總理的多面人生
克列孟梭 323
人稱遲鈍將軍的法軍總司令
約瑟夫·霞飛 328
締造國際聯盟的理想主義者
伍德羅·威爾遜 333
俄軍戰時英雄和閃電戰創始人
布魯西洛夫 338
集英雄與賣國賊于一身的復雜人物
貝當元帥 343
狂妄好戰的德國皇帝
威廉二世 348
東普魯士的救星的奇特人生
保羅·馮·興登堡 353
雖稱天才卻命運不濟的奧匈總參謀長
弗蘭茨·馮·赫岑多夫 358
末代沙皇及其悲慘結局
尼古拉二世 363
挑戰英國霸權的德國公海艦隊之父
提爾皮茨 368
六、 結局影響篇
奧匈帝國在革命中土崩瓦解
秋玫瑰革命 375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結
《貢比涅停戰協定》 380
戰勝國的狂歡盛宴
巴黎和會 386
喚醒遠東沉睡的雄獅
五四運動 392
納粹據以奪權的謊言和手段
匕首暗算說 397
永久和平新秩序的構建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03
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主義嘗試
國際聯盟 409
殖民地換了新的主人
委任統治制度 414
納粹侵略戰爭的理論基礎
魯登道夫的《總體戰》 419
對空中戰場的敏銳預言
空軍制勝論 424
預言機械化部隊的橫空出世
坦克制勝論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