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軔于上世紀80年代的《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是中國現代經濟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綱、易綱、張軍等當今中國經濟學界的主力和領軍人物,都是叢書的早年作者,正是叢書提供了他們最初的學術成長平臺。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對叢書再作大規模整理和改版工作。張軍著的《雙軌制經濟學:中國的經濟改革(19781992)》即為此次舊籍新版品種之一。
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經濟轉軌方式的經濟學著作,它的內容從總體上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在研究轉軌經濟學或過渡經濟學方面所形成的一些初步的思想,也是對這幾年我在國內和國外研究與講授中國經濟改革這一課題的階段性總結。本書適用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和相關研究者學習參考。
《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出版綿延三十年而不衰,此次遴選的一批著作基本寫就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經濟學論著為中國早期改革開放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引領,曾經切中中國經濟的時代命題,探險中國經濟學的前沿地帶、熱點話題,發出過振聾發聵之聲。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二三十年的時代變遷,這些論著對當下中國經濟改革實踐、對今日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仍然意義非凡。適逢新一輪改革開放宏偉啟動,格致出版社以此為契機整理印行這些舊籍,意在再現當年著作的價值,同時向對中國經濟學現代化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作者致意。
前不久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會的邀請,我為學生們做了一場關于個人研究歷程的講座。在這個講座中,我回憶了自己研究興趣轉變的幾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始于1994年,那一年我獲得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SCC)的資助,來到華盛頓州立大學經濟系,我到這里訪問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1990年年底我結識了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短期執教的哈勒根(Bill Hallagan)博士,而他跟我之間在中國經濟改革話題上有很多相似看法。他本人曾經在拉托維亞訪問一年,對激進改革國家和改革后的經濟表現有近距離的觀察。所以,當他獲得美國國會富布萊特基金資助來到復旦大學時,非常希望能與中國經濟學家進行交流,了解中國經濟改革的進展。機緣巧合,我那時候剛剛從倫敦經濟學院回到復旦大學不久,便與他相識并從此接下學術友情至今。
我是結束在英國為期一年的博士后項目之后于1994年9月來到華盛頓州立大學經濟系的。哈勒根博士為我的來訪做了很好的安排。經濟系為我提供了一間辦公室。在那里的7個月里,我與哈勒根博士反復就中國1978年以來的經濟改革和俄羅斯經濟轉型的經驗進行討論,這當中不僅涉及到1991年俄羅斯發生的非常激進的轉型,而且我們也都認為必須要把上世紀80年代蘇聯曾經進行的局部的改革。和比較漸進的轉型經驗與教訓進行很好的梳理與總結。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始嘗試用經濟學最簡單的分析框架來刻畫中國與俄羅斯的轉型方式并解釋兩國轉型后的經濟增長的差異。于是就陸續寫出了我們合作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論文。其中第一篇論文Growth in Industrial Output in Post-reform China: Dual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Fringe直到1998年才正式發表于East Asian Review( no. 2, 1-17)上。后面合作的論文還包括Excessive Entry into the Markets: A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以及 Starting Positions, Reform Speed and Economic Outcome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等。其中,后一篇論文被收入在美國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的工作論文系列中。而且我們還以改革起點和改革路徑:一個可行的模擬為題在《經濟研究》1996年第1期的首篇位置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華盛頓州立大學期間,我就萌生了撰寫一本討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書。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觀察到的改革基本上還是以80年代所發生的改革為主,而這一時期的改革典型地表現為微觀改革為主,少有宏觀層面的改革。事實上,因為微觀改革優先而宏觀管理的改革大大滯后,導致中國經濟在改革時期無法避免宏觀經濟層面的巨大波動,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正因為如此,才迫使中央政府在1993年決定推動中央-地方財政關系的變革。
基于對中國經濟80年代改革的觀察和思考,我發現在總結和刻畫1978年到1992年分稅制改革之前那一階段中國改革的基本模式問題上,沒有比雙軌制這個詞更好的了。于是我就以《雙軌制經濟學:中國的經濟改革1978-1992》為題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寫作計劃。整個書稿完成于1996年年底,至今正好20周年。 最初,這本書被陳昕先生看中,作為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之一于1997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聯袂出版。自1997年首版以來,尚未再版過這本書。但2006年出版社重印過這本書,并且使用了整個系列的新的封面。
今天看來,這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已經成為了歷史,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思潮和政府與新生代經濟學家的改革互動氣氛也常常被人懷念,但那終將變成了歷史。值得欣慰的是,也由于我們20多年前的激情澎湃的研究,2015年10月我與林毅夫和樊綱一起榮獲了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而這本書當然也功不可沒。
這次承蒙出版社的厚愛,決定再版這本書并囑咐我寫個前言,我欣然答應。因為工作過于忙碌,我的這個前言寫起來也斷斷續續,本應2005年秋完成,但無奈間也拖延至了今天。這次再版,我不打算對之前版本的正文做出任何修改。不過,愿意增加一個附錄。2008年中國迎來改革的第30個年頭。考慮到這個重要的紀念年份,我在2006-2007年間利用在芬蘭赫爾辛基聯合國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和加拿大皇后大學從事研究的時機開始寫作了另外一本書,《不為公眾所知的改革》。在這本書里,我也專門用一章的篇幅寫了價格雙軌制。考慮到這一章關于價格雙軌制的內容更多集中在對雙軌制改革思想的形成和所發生爭議的回憶與當年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考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是對本書的一個冗長的腳注,因此我決定把它作為本書再版的一個附錄,供讀者參閱。
感謝長期以來對我的學術發展給予持續支持的原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董事長陳昕先生,也感謝現任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的何元龍先生,20年前,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正是他。我還要感謝格致出版社社長范蔚文先生,是他向我提出了再版本書的希望。他們的智慧和對學術出版的長期支持大大推動了中國經濟研究的轉型與發展。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992年在復旦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2-1993年以及1994-1995年分別在英國University of Sussex和美國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從事博士后階段的研究工作。1997年以來,他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哈佛大學、東京都立大學、韓國慶北國立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等做訪問研究員和客座教授。他是中國頗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增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研究論文,包括《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中國社會科學》、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n Review等。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2003)和《組織、制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2004)等。他對中國經濟問題的評論和觀點頻繁見諸國內外重要的媒體,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他還是《經濟觀察報》、《上海證券報》等多家財經媒體的專欄作家。1997年以來,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東京都立大學、韓國慶北國立大學、聯合國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UNU-WIDER)、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等做訪問研究員和客座教授。他還是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在內的許多大學的External Examiner和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等在內的特邀審稿人,他是眾多的經濟學期刊(包括《經濟學季刊》和《China Economic Journal》在內)的學術委員。
他是中國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增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包括《經濟研究》、《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n Review》等在內的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研究論文。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2003)、《組織、制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2004)和《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2005)等。他對中國經濟問題的評論和觀點頻繁見諸于國內外重要的媒體,包括《New York Times》、《Pinancial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BBC、PBS、ABS等。他還是((Project-Syndicate))、《經濟觀察報》、《上海證券報》等多家財經雜志的專欄作家。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文獻的回顧與評論
1.3 方法論
2 改革方式與經濟理論
2.1 激進改革思想的演變
2.2 激進與漸進改革的邏輯
2.3 改革與經濟理論
3 中國的改革方式
3.1 改革方式的進一步界定
3.2 中國工業部門的價格雙軌制
4 價格雙軌制的效率特征
4.1 伯德的一般均衡模型
4.2 對雙軌價格的進一步討論
4.3 價格雙軌制的動態特征
5 配額約束下的價格雙軌安排
5.1 供給流失的理論模型
5.2 有配額控制的價格雙軌制
5.3 體制外改革的不同路徑
6 價格雙軌制下的生產增長
6.1 中國工業部門的增長
6.2 價格雙軌制條件下的產業組織理論
6.3 價格的完全自由化與國有部門的壟斷
6.4 簡短的評注
7 中國的改革為何比較成功?
7.1 改革方式與改革的初始條件
7.2 改革起點、改革方式與改革路徑
附錄:主導廠商模型的一般形式
附錄:價格雙軌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