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保存著學生的一張賀卡,那是我工作不久后的教師節時一個任教班級的學生送給我的,上面有這樣幾行文字:“政治課始終是熱烈、歡快、競爭的世界,它給了我們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給了我們在前進道路上的精神鼓勵,給了我們進取的動力。”細細品讀這些從高中生的眼光對政治課所作的感受與評價,覺得十分樸素和真切,這些話語是對我這個剛入職的教師教學工作莫大的鼓勵,但其中更多的是表達了學生對于政治課的向往與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點到了理想政治課堂的一些基本要素。
“熱烈、歡快”既描述了課堂的氣氛,也傳遞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可能當時我在課堂上經常選取一些事例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者某個教學環節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情緒熱烈,興味盎然。這既是教師激活學生的效應,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表現,即學生積極地、主動地進入探究學習的境地;或者說課堂上的某些方面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學生主觀上需要從課堂中獲取知識或價值觀的反饋與點撥。
“競爭”一詞的出現可能源于我在課堂上給了他們“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因為學生踴躍發表觀點,自然產生了“競爭”的態勢,大家互相交流、爭論,有沉著冷靜的表達,也有言辭激烈的辯駁,有坦誠融洽的交流.也有切中肯綮的回應。這樣發表觀點的學習經歷是學生分析、感悟、比較的過程,是對理論觀點體悟感知的心路歷程和外顯特征。
“精神鼓勵”和“進取動力”,我以為是表露了學生對政治課堂的心靈感受,也道出了政治課教學的重要目的,在于指導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有關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并且能在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會運用,做到“明體達用”,從中獲得豐厚的精神滋養。
學生的判斷是敏銳而又溫暖的,他們以自己的語言方式表達了對政治課的看法以及對一位年輕教師的認可。這段話同時也成了我教學工作的座右銘。每當翻出賀卡看到這些文字時,我總會有些觸動和激勵。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擔任教研員后,對于政治課堂教學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審視,我常常在想,學生對理想政治課的理解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表達之間似乎還缺少更為明朗的課堂元素。從“熱烈”的起點出發,應當借助怎樣的核心要義才能使課堂成為精神的源泉?
在入職之初,我對政治學科的內涵并沒有去作深入的理解,對于政治課的課堂樣式該如何呈現也沒有作細致的思考。從教之途一路行走,慢慢地靜心沉浸于課堂的深處,在教學實踐的歷練中,在觀課評課的過程中,在學習教育理論的領悟中,審視課堂的主旨,反思教學行為的得失,揣摩教學理論的深意,才逐步感到“思想”二字的厚重。思想是政治課的重要特征,是課程的核心價值,也是課堂的美學追求。政治課教學應以深刻的思想引領學生。我們讓學生充分地發表意見,這其中有思想的交流、思想的啟迪和思想的引領等更為細致深入的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學科知識,也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思想方法。要選擇符合現實生活的、能真正觸動學生心靈的材料作為素材,設計有一定深度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嘗試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提高學生思考的深度。“為學之道,必本于思。”如果課堂沒有思想之魂,即便材料堆砌、巧言妙句,課堂也行之不遠、意蘊不深。
政治課堂應當是充滿思考力的。在實踐中我似乎找到了學生賀卡文字中雖蘊含其中但未曾凸顯的一個重要的課堂要素。它是目標達成的橋梁,是情感蘊藉的紐帶。課堂應當充分地體現和把握思考的內容、方向以及它的邊界。當學生以理性的方式深入思考,對于理論觀點的形成過程作細致的梳理之后,便會有真切的認同、獨特的創見和真實的感動,這種思考后而形成的信念將是持久的、堅實的。
從此,我在教學實踐中更多地關注“課堂思考力”,在教研、培訓及教學中,一方面,研究教師在課堂知識把握、教學手段、情感引導上提升思考力的教研策略,另一方面則聚焦課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力的表現特征及激活狀況。同時,我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總結教學與教研的做法與經驗,漸漸積累了一些案例、論文、講義等,這些文字成為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偉,上海市嘉定區教師進修學院高中政治教研員。曾獲1993年上海市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評優活動(中學政治學科)二等獎。在《思想理論教育》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教育論文。論文《高中政治課基于學生經驗的思維加工模式研究》獲2013年度上海市基礎教育教研員論文評選二等獎。在2015年度上海市基礎教育教研員專業發展評選中獲專業發展綜合獎。
序言
第一章 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概述
第一節 關于“思考力”的概念界定
一、思考力的含義
二、思考力的三要素
三、思考力的構成體系
四、思考力的分類
五、思考力的表現特征
第二節 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的提出與必要性
一、基于培育“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背景
二、關于中學政治學科課程價值的思考
三、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生態的現狀分析
四、重視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提升的現實意義
第三節 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的特點與行為表征
一、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的概念與特點
二、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的行為表征
第四節 構建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的原則
一、夯實知識的基礎性
二、堅持價值的導向性
三、貫徹科學的方法論
四、涵泳理論的邏輯性3。
五、強調內容的清晰度
六、體現能力的遞進性
第二章 基于學情與經驗是提升學生思考力的起點
第一節 學情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
一:學情概念的界定
二、關注“學前學情”是確立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重要依據
三、捕捉“學時學情”是推進教學環節和流程的有效動力
四、檢測“學后學情”是優化教學目標和手段的必要參考
第二節 基于學生經驗的思維加工模式研究
一、收集課堂上真實存在的學生經驗
二、對學生經驗進行分析、歸類和歸因
三、利用歸囚進行教學設計(加工)
四、推測、闡述和應用概念5、
第三節 基于學情與經驗的思維加工流程的注意點
一、要仔細了解和研究學生經驗
二、要適時提供向上攀登的思維“支架”
三、要幫助學生學會反思和運用
四、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五、學情與教情是一個互動的連接系統
六、教師要增強學情的判斷和應對能力
第三章 中學政治課教學內容的創生與設計
第一節 教學內容的內涵與教材觀
一、關于教學內容的幾個關系
二、樹立新的教材觀
第二節 中學政治課教學內容創生的主要策略
一、確立教學內容的基本原則
二、教學內容開發中文本轉換的動態過程分析
三、教學內容創生的基本路徑
第三節 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設計
一、政治課教學結構化設計的理論依據
二、政治課教學結構化設計的一般流程
三、政治課教學結構化設計的作用
四、政治課教學結構化設計的方法舉要
五、政治課教學結構化設計對教師的要求
第四節 凝練教學內容的價值內涵
一、把握價值觀的精神內涵
二、秉承誠實守信的準則
三、樹立法律信仰和法治信心
四、感悟社會責任
五、鑄就理想信念之魂
第四章 思考載體的創設與資源運用
第一節 創設教學情境的依據及主要形式
一、教學情境的概念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依據
三、創設教學情境的主要形式
四、創設教學情境應注意的方面
第二節 政治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一、教學資源運用中存在的偏差
二、教學資源的運用應遵循的原則
三、教學資源的采集與細化
第三節 教學資源運用舉要
一、現實生活材料的選用
二、學生生活資源的選用
三、榜樣人物事跡的選用
四、地域資源的選用
五、場館資源的利用¨
六、漫畫演示法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
七、運用圖示法再現思維形狀
第五章 課堂問題的有效設計
第一節 設置問題情境的理論、形式與要求
一、設置問題情境的理論依據
二、設置問題情境的形式
三、設置問題情境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設置問題情境的主要策略
一、設置問題情境的實踐探索
二、問題研討中的注意點
第三節 情境呈現后的有效設問
一、挖掘材科的有效信息設計問題,防止指向偏離
二、針對學生的認知狀況分解問題,避免思維阻塞
三、引入具體的指導方法修改問題,掌握思維路徑
四、選取明確的思考視角調整問題,集中思維焦點
第六章 在學習活動中提升思考力
第一節 學習活動組織的理論依據與形式
一、學習活動組織的理論依據
二、學習活動組織的形式
第二節 關于課堂學習活動組織科學性的討論
一、學習活動潛在意蘊的把握
二、學習活動基本任務的驅動
三、學習活動教師角色的“在場”
四、學習活動課內課外的對接
第三節 學習活動中的思維加工范式
一、交流式評價
二、模型化加工
三、概括化組織
四、傾向性控制
五、遷移式點化
六、情意化激勵
第七章 中學政治課堂思考力的考量與評價
第一節 政治課思考作用點的確立與分析策略
一、思考作用點的內涵與形式、
二、思考作用點的確立依據、
三、思考作用點的分析策略舉隅
四、促進教師合理確立思考作用點的途徑與要求
第二節 課堂思考力評價指標討論
一、“教師教材二次開發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簡介
二、教材二次開發能力本質上體現教師的教材分析能力
三、教師思考力在教材處理方式上的評價維度
第三節 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力之評價枧角、
一、學生課堂思考力的四個評價維度
二、評價學生課堂思考力中的幾個關系
第八章 教師思考力的提升及教研方式探索
第一節 中學政治教師知識結構的構成與作用
一、中學政治教師知識結構的內涵和基本構成
二、影響中學政治教師知識結構的因素
三、中學政治教師的知識結構對課堂教學的作用
第二節 勤于思考是教師成長的重要基石
一、要有堅定的學科信念
二、要自覺地進行教學反思
三、要以哲學思維處理教學行為
第三節 中學政治“主題研討”教研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一、主題研討教研模式的理論依據
二、主題研討教研模式的一般流程
三、主題研討教研模式的特征
四、主題研討教研模式下的主要變式
五、主題研討教研模式的實施策略
六、賦予教研現場感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