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貫通中西、博采百家而自成一家的的著名美術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擅歷史人物、寫意花卉,兼作山水、動物。《顏梅華口述歷史》是對其家庭、親人、師友和一生藝術創作實踐的回顧,對認知現代上海美術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顏梅華,1927年出生,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早年以連環畫聞名上海,為連壇“四小名旦”之一,1950-1980年代是上海連環畫的主力創作者之一。后來成功轉型中國畫,無論山水、花卉、書法,或是戲劇、歷史人物,項項俱佳、款款精到,特別是退休后的近三十年里,為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時期。其性情淡泊,不喜歡故事性的講述方式,而是在清逸的神氣中講述自己對美術人生的見解,因此,他的講述雖然沒有戲劇性的情節和濃重的色彩,但如他喜歡的龍井茶一般,細細品來,自有其獨特的內容。
編撰說明
一、從小打好繪畫的根基
二、十五歲失學做美工
三、蘇州生活憶舊
四、網師園里聽課
五、蘇州的繪畫文化
六、閑話連環畫
七、新美術出版社
八、學油畫的經歷
九、從連環畫到中國畫的轉型
十、我的老師吳湖帆
十一、錢君匋的勤奮與遺憾
十二、刀法奔放的來楚生
十三、江寒汀與“江虛谷”
十四、“灶前即景”的張大壯
十五、唐云友情可風
十六、翻不過高山的王個移
十七、畫家與印石
十八、書畫鑒定與欣賞
十九、活到老,學到老
后記
《顏梅華口述歷史》:
五、蘇州的繪畫文化
我是繪畫的自由職業者,我認為一個畫家要有修養,如果以詩、書、畫來排列的話,一般是將詩排在第一位,書排第二位,畫排第三位的。但就我自己來說,實際上是將畫排第一位,書法排第二位,詩排第三位。詩是我的弱項,畫是我的強項,畫中又以人物畫為強項,之后是山水、花卉、動物。
我覺得蘇州繪畫條件比上海好,蘇州的繪畫文化對我幫助很大。有時去看看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故居,那里也是文徵明的故居。蘇州的碑林比上海多,也比上海好,文化名跡也比上海多。遠點就過太湖,到洞庭山去。
我有時在舅婆的東廳里畫畫,有時在她哥哥房里畫。蘇州的窗是八角形的,很低,中間兩扇,旁邊兩扇,窗臺很寬,上面可以放小盆景。房間旁邊有一個圓的月洞門,月洞門旁邊是花房。我舅婆家種很多花,還有香芋樹、枇杷樹等。這樣的創作環境與喧鬧的上海都市是不能比的,上海到處是擁擠的里弄房子。
我老師吳湖帆的祖父吳大徵(1835-1902)的家就在鳳凰街旁一條街,離我們家相隔一條馬路。吳大瀲是清朝著名的金石考古學家,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光緒初購得康熙時江蘇巡撫宋犖故居,加以改建,不久即退居在這里。廳堂像廟宇一樣高大,里面的畫印象最深,長八匹對開,只有博物館才有。旁邊是任伯年的畫,當中還有陳老蓮(陳洪綬,1599-1652)長八匹的人物畫。這些畫可能在戰爭中毀了。后來問吳湖帆的外孫朱梅邨(1911-1993,別名獨眼半聾居士),我們是同學,問起那些畫去了哪里?說沒再看見。吳老師家的這些文物不得了,有唐伯虎的象牙圖章,連床底下的秤砣都是明朝的。
滄浪亭旁邊,還有蘇州美專,這是顏文棵先生在1922年創辦的。顏文樑先生的父親顏純生,也是畫家,善作肖像畫,不但畫像逼真,而且衣褶寥寥數筆,頗有宋人鐵線描的古意。
滄浪亭是吳中名勝,但因年久失修,庭院荒廢。當時,蘇州富紳、國畫家吳子深仗義疏財,對顏文樑說:“你辦學,我出錢。”將滄浪亭修葺一新。滄浪亭西部還有兩大間沿河房屋,顏文樑將其辟為蘇州美術館,長期展出蘇州中西畫家作品。此時滄浪亭畔,藝術氣氛極為濃厚。
初期蘇州美專由于經費少,各種設施簡陋,有人在報紙上發文章,諷刺該校沒有一個石膏像。后來顏文樑先生到法國留學,他那時已經有些名望,自己積了五千銀元,蘇州當地士紳支持他一萬五千銀元,共兩萬銀元到法國留學的。他周日到博物館去臨摹油畫,畫到一半時就有當地畫商接頭收購,好的畫都被他們收購去。他將畫的酬勞都積蓄起來,購買了一批又一批的希臘、羅馬古代雕刻石膏像復制品,陸續運回蘇州,總數約有四百六十多件,超過了當時全國用于美術教育的石膏像總和,因此,蘇州美專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素描用的石膏像是全國第一的。
顏文樑從法國留學回來后,蘇州美專在滄浪亭東側買了四畝地,建設新校舍。新校舍的建筑風格是意大利式,是有十四根巨柱的羅馬宮殿式的房屋,有五十多間房,分別用于畫室、辦公室、自修室、休息室。因此,蘇州美專規模堪稱全國美校校舍之冠。學校旁邊的滄浪亭,一池綠水繞于園外,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園內以山石為主景,水之亭園,古色古香。
蘇州美專和北京、上海的美術學校不一樣,重點是風景畫教育,相比之下,人物創作比較薄弱,素描課也一樣。蘇州有好風景,顏先生也著重在風景上,透視學和色彩學是他看家本事,所以學生顏色畫得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