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出發,以國家發展戰略為導向,著重介紹了海洋工程裝備全球發展趨勢、海洋工程裝備體系、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及技術路線圖研究等方面的成果。
本書內容涵蓋海洋工程、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將集中反映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的新動態、新成果和前沿技術。分析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剖析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的主要差距與薄弱環節,對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層次、發展模式進行分析比較,提出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實施途徑與措施建議。為領導提供決策參考,同時對相關企業亦具有參考價值。力求前瞻性、系統性、創新性;措施建議有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
本書系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戰略研究成果總結。本書課題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聲院士、張圣坤理事長擔任組長,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市船舶工藝研究所、市船舶設計研究院等項目組成員組成,內容兼具創新性、前瞻性和實用性。
《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戰略研究》研究內容將涵蓋海洋工程、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將集中反映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的新動態、新成果和前沿技術。分析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剖析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的主要差距與薄弱環節,對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層次、發展模式進行分析比較,提出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實施途徑與措施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指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庫。兩院要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開展戰略咨詢研究,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突破。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世界各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學發展需要科學決策,科學決策需要科學咨詢。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形勢,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應對國內外復雜問題的艱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國特色決策支撐體系,大力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中國工程院是國家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是國家的工程科技思想庫。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支撐重大問題的科學決策,這是國家賦予工程院的重要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寄予很大期望。
工程院在20年的咨詢工作中,積累和形成了六條寶貴經驗:一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中國工程院組織開展戰略咨詢的根本出發點;二是振興中華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激勵廣大院士以戰略咨詢服務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三是基于科學的調查研究提出客觀獨立的咨詢意見,是中國工程院開展戰略咨詢的重要特色;四是戰略研究與咨詢服務各方面工作綜合協調、統籌兼顧,是戰略咨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礎;五是發揮戰略科學家的核心作用,組織多種形式的咨詢團隊,是戰略咨詢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六是注重調查研究、強調科學求真、倡導學術民主,是戰略咨詢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這些經驗對于我們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在全面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過程中重任在肩。加強與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科技合作,也是中國工程院思想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1年,中國工程院就率先與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合作委員會,組建了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咨詢與學術活動中心。上海院士中心充分發揮院士專家智囊團作用,深耕工程科技領域決策咨詢,一系列咨詢研究成果廣獲各方贊譽,影響力逐步輻射國內外。2012年,為進一步深化院市合作,為上海、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咨詢意見和決策依據,雙方又成立了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數年來,上海工程戰略研究中心不辱使命,開展了一系列戰略咨詢,形成了一系列匯聚著院士專家智慧的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策劃將近年來的咨詢成果集結為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叢書出版。叢書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緊密圍繞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關鍵領域和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布局,圍繞若干工程科技領域發展的咨詢研究成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國家工程科技發展提供了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智庫支撐。
叢書各輯由長期活躍在相關領域第一線的院士專家主導研究,在詳實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凝練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建議,全書匯聚了上百名院士專家的集體智慧,具有極強的原創性、權威性、實用性和前瞻性,可為從事相關研究領域的工程科技人員提供研究參考,亦可為工程科技戰略規劃提供決策咨詢。
最后,衷心感謝為叢書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院士專家。
何友聲,84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流體力學知名學者、高速水動力學研究先驅。力學家和力學教育家。長期從事船舶流體力學和水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在船舶原理、螺旋槳激振力、空泡空化理論、水翼理論、出入水數值模擬等基礎理論方面,作出許多貢獻。在高等教育事業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張圣坤,73歲,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造船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造船學會、中國力學學會理事等。1995年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獎章。曾獲中船總公司科技進步獎、市科技振興設計會戰項目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等獎項。
第1章 緒論
1.1 海洋
1.2 人類和海洋的關系
1.3 海洋開發
第2章 海洋產業和海洋油氣資源開發
2.1 海洋產業
2.2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
第3章 船舶工程與海洋工程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戰略地位
3.1 船舶工程與海洋工程
3.2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戰略地位
第4章 國外海洋工程裝備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
4.1 國外海洋工程裝備發展歷程和現狀
4.2 國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趨勢
4.3 國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市場競爭格局
第5章 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5.1 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現狀
5.2 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趨勢
5.3 長三角地區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現與趨勢
5.4 上海市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5.5 江蘇省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5.6 浙江省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第6章 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比較分析
6.1 海洋工程裝備運作模式和現代建造模式
6.2 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態勢
6.3 上海與國內主要海工企業比較
6.4 國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對我國的影響
6.5 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6.6 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比較分析
第7章 世界新科技與海洋工程裝備科技
7.1 世界新科技發展趨勢
7.2 海洋工程裝備科技發展趨勢
7.3 海洋工程裝備科技體系
第8章 海洋工程裝備重點領域與關鍵技術
8.1 海洋工程裝備重點領域
8.2 海洋工程裝備專項技術
8.3 海洋工程裝備通用單項技術
8.4 海洋工程裝備關鍵技術
第9章 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技術路線圖
9.1 國家與部委有關海洋工程發展政策
9.2 2020年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創新目標
9.3 2025年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創新目標
9.4 技術路線圖(2016-2025年)
9.5 2035年發展目標(展望)
第10章 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總體思路及主要任務
10.1 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總體思路
10.2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10.3 海洋工程裝備發展方向與重點
10.4 上海十三五海洋工程發展重點領域及關鍵技術
第11章 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主要對策與措施建議
后記
索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