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了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的各位醫師,包括曙光名中醫、高級中醫師、優秀中醫骨干人才(如余小萍,“曙光名中醫”,在我社出書多部;姜興俊,“四川省名中醫”及“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享受政府津貼;余安勝,以針灸、推拿、中藥內外療法治療骨傷疾病、慢性疼痛等卓有成效),記錄了他們近10年以來的臨床驗案數百則,由他們或者學生根據中醫理論對其理法方藥進行分析總結,并經審定而成。全書醫案所涉及疾病種類眾多,包括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推拿、骨傷及康復等,均運用中藥、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療法,并都是行之有效的驗案。全書稿專于醫案,且理、法、方、藥齊備,加以適量按語分析其辨治得失和用藥經驗,真正切合中醫臨床之實用。
本書是曙光醫院率先在全國打破現行按西醫分科的體系,跨學科地將中醫各科、各種療法融合在一起的臨床寫照,在時代的進步中體現出傳統中醫的魅力,亦是對當代中醫臨床體系的創新、實踐與思考。
中醫門診可以說是目前中醫服務于大眾最主要的方式。本書醫案均來自于近年上海市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醫師的門診臨床工作。
病案體例設置上強調反映中醫門診的核心內容,從臨床實際情況出發力求簡明,突出中醫臨證思維,即立足于個案中醫病機的辨證論治。
所有病案均只設中醫病名診斷,反映主癥,方便分類檢索。病名以全國主流的各版中醫教材為準,但包括一些教材中沒納入但臨床十分常見的單純癥狀診斷,如口苦、口干等。不設西醫診斷,因具體個案的中醫辨治不立足于西醫診斷,且門診病例往往西醫診斷不明或相關診斷依據不全。
不單設中醫證候診斷,一則目前證候診斷沒有統一的標準;二則其與中醫疾病的關系,并非一般教材中一病統多證的簡單結構,而是一種多對多的關系;三則臨床具體個案病情往往復雜紛繁,單一證候診斷常不能反映全面情況。故單設病機分析一條,以使每位醫師的具體思路得以充分體現,因為中醫的個體化治療完全取決個案的病機變化,而不囿于某種具體的“證候分型標準”。
在病案選擇和收集上,從門診患者的特點出發,多選擇以2~5診的個案,以使治療目標和過程相對明晰可讀,不收集長期維持治療的慢性病個案。加之日常診務及其他工作繁多,醫師們留存的病例少之又少,得暇整理成冊真正是掛一而漏萬,只能反映門診病例滄海之一粟。希冀今后門診病例留存整理能夠常態化、系列化,以積累和豐富個案資料。
本書作者學術和臨床經驗各有特色,針對具體個案病機及用藥分析上可能也會見仁見智,然則每例病案材料詳實可靠,每味用藥及治療均可于醫院門診數據庫追溯,唯冀反映真實臨床情況,而科室作為中醫臨床示范帶教基地,也是希望以實際病例臨床帶教,教學相長;同時更希望通過這些來自于中醫臨床實踐的一手資料,進行交流。故不揣淺陋,匯編成冊,希能就教于同道,求正于方家。
本書所載病案的收集整理,有賴于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各位醫師的密切協作,也與科室多位臨床研究生們的細心整理密不可分,在此并致謝忱!
竇丹波,男,主任醫師、教授,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主任,碩士生導師,1999年獲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醫學博士學位。2002年入選上海中醫藥大學首屆后備專家培養計劃;2005年入選上海市衛生局百名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培養計劃。2003~2004年度作為訪問學者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醫學院及皇家維多利亞醫院交流。發表論文數十篇,副主編和參編醫學專著5部。
目前工作于曙光醫院傳統中醫診療中心,兼職擔任曙光醫院名師學術經驗傳承研究室副主任、曙光臨床醫學院醫學外語教研室主任,是中華中醫學會名醫學術研究分會學術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上海分會絡病學會學術委員、瘀證學會學術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職。臨床從事中醫內科,診療過程中注重中醫思維方法和整體辨治,擅長消化系統疾病中西醫診治及大病后等諸多虛損病癥的中醫調理。
感冒001
暑濕內蘊001
邪困少陽001
營衛不和,外感暑濕002
外感發熱003
三陽合病,痰熱內郁003
風熱毒蘊,郁而發熱004
肺熱腸寒004
濕熱內阻,風熱聚咽005
濕熱內阻,氣促痙咳006
咳嗽008
肺燥津傷,氣陰兩虧008
痰熱蘊肺,瘀血內停,肺失宣肅008
風燥傷肺,氣機郁滯009
風邪襲肺,肺氣上逆,痰飲郁結010
氣陰不足,風痰阻絡011
風痰犯肺012
風寒痰熱交蒸,阻于上竅,肺失
宣降013
風邪戀肺,化燥傷津014
痰氣交阻,胃氣上逆014
肺陰不足,津停痰阻015
痰飲內阻,風邪戀肺016
風熱犯肺,肺氣上逆017
痰熱郁肺,陰虛肺燥017
寒飲內留,郁而化熱018
喉絡痹阻,風氣作痙019
風熱犯肺019
痰熱阻滯,氣陰不足020
外感風熱,痰熱內蘊021
風熱犯肺,痰熱內蘊022
風熱犯肺,肺失清肅023
肺氣虛弱023
風邪戀肺,肺失宣降024
肺腎陰虛,金失濡潤025
風熱犯肺,肺失清肅026
痰飲伏肺,肺氣郁閉026
風痰熱阻肺027
風熱犯肺,肺失清肅028
肺腎陰虛,虛火灼肺029
肺虛邪戀030
風邪犯肺,肺失宣降031
風熱犯肺032
痰熱壅肺033
痰熱郁肺034
風痰戀肺,肺失清肅034
痰飲阻肺,郁而化熱035
水氣停肺036
哮病038
痰熱郁閉,肺失宣降038
痰飲伏肺,肺氣郁閉039
風熱伏肺,宣降失司040
風痰阻肺,肺氣郁閉041
喘病043
肝腎陰虛,腎不納氣043
痰飲內阻,郁而化熱044
肺脾兩虛,痰濁內蘊045
痰熱阻肺,肺胃失降046
痰熱壅肺,肺失清肅046
痰飲阻肺,肺氣郁閉047
陰虛肺熱,清肅失職048
陰陽兩虛,五臟俱損049
肺癰051
痰熱壅肺051
痰熱壅肺,肺失清肅052
肺脹054
氣陰兩虛,痰熱瘀肺054
痰熱郁肺,腎精不充055
脾腎氣虛,痰濁內阻056
痰濁壅肺056
心悸058
氣血不足,心失所養058
肝郁脾虛,郁火擾心059
心陽不振,瘀血阻絡059
痰濕內盛,擾動心神060
心火內動061
氣陰不足,濕熱中阻061
胸痹063
氣虛血瘀痰阻063
經絡痹阻,氣血郁滯064
痰瘀互結,胸陽失暢064
肝胃不和,胃失和降065
濕瘀痹阻066
氣滯血瘀,痰濁阻絡067
心氣不足068
氣陰兩虛068
不寐070
肝火上擾070
脾虛血虧,心神失養070
肝腎不足,陰虛化火,氣虛血瘀
痰阻071
肝郁脾濕,心神不寧072
肝郁氣滯,濕熱內阻072
氣血不足,心神失養073
胞脈瘀阻,瘀熱上擾074
血瘀氣滯,肝火擾神074
濕邪內阻,心脾兩虛075
肝胃郁熱,熱擾心神076
肝郁脾虛077
肝陽偏亢,心神不安077
濕熱氣滯,膽胃不和078
心脾兩虛079
肝邪擾神,陰陽不交079
心肝火旺081
陰血不足,虛火擾心082
肝腎陰虛,心神失養082
氣滯血瘀,肝火擾心083
心脾不足,虛熱上擾084
頭痛085
腎精不足,清竅失養085
肝陽上擾,清竅失暢085
氣滯濕阻,清陽不升086
中陽脾虛,肝風上擾087
肝火上擾,膽經郁熱087
肝火上擾,肝氣乘腸088
外感風濕,清陽被遏089
寒飲阻絡090
中風091
氣虛血滯,脈絡瘀阻091
血虛風動091
眩暈093
氣血不足,濕邪內阻093
肝陽上亢093
肝陽上亢,痰熱內阻094
痰濕阻滯,清陽不升095
郁病097
經脈瘀阻,氣滯不暢097
胃痞098
濕滯脾胃098
胃熱內盛098
濕阻氣滯099
中焦虛寒,濕郁化熱100
肝胃不和,濕郁化熱100
脾胃虛弱,氣機不暢101
脾胃氣虛,痰阻氣滯102
中焦氣滯,升降無權102
脾虛肝乘103
寒濕中阻104
濕熱氣滯104
脾胃虛弱,肝木乘土105
濕熱中阻106
胃痛107
胃絡血瘀,肝郁氣滯107
肝胃不和,濕熱阻滯107
肝郁脾虛,氣滯濕阻108
肝氣犯胃109
肝胃不和110
木旺土虛,中焦郁熱110
脾胃虛弱,濕郁血瘀111
脾胃虛弱,濕郁氣滯111
胃腸郁熱112
肝經氣滯,胃失和降112
肝胃不和113
肝胃不和,胃氣上逆114
肝氣犯胃,喉絡痹阻114
濕熱氣滯,腸絡痹阻115
氣機郁滯,濕熱內蘊116
脾胃虛弱117
肝胃不和,胃失和降117
肝胃不和118
肝氣犯胃119
腹滿120
中陽不足,肝膽氣滯,濕熱內郁120
脾胃氣滯、濕邪中阻120
脾虛氣滯,濕熱瘀阻,腑氣不通121
脾腎虧虛,氣機郁滯122
腹痛123
脾腎虛寒123
濕熱蘊結,氣機不暢123
熱結腑實,濕瘀交阻124
氣虛血瘀,濕郁化熱125
肝郁脾虛126
氣血不足,濕熱中阻126
嘈雜128
脾陽不振128
胃腑積熱129
噎嗝130
痰熱內擾130
氣血大虧,痰瘀內結130
呃逆132
氣逆上沖,風生作痙132
泄瀉133
脾氣虧虛133
脾陽不足,腎氣不固133
痰濕內盛134
濕熱瘀阻135
氣陰兩虛,肝脾不和135
脾腎不足136
脾胃虧虛,風邪入于腸胃不解137
脾腎陽虛,胃熱腸寒137
肝郁脾虛,濕滯脾胃138
肝旺脾虛、陰陽失調139
脾腎陽虛140
寒濕內阻,脾虛氣滯141
飲食傷胃,脾虛失運,濕熱滯腸142
脾虛失運142
肝氣乘腸143
腸氣亢奮,濕熱內蘊144
濕熱傷中,胃火上灼144
脾腎不足145
脾虛濕熱內蘊146
便秘148
陰血不足,腸燥津虧148
脾虛氣滯,瘀熱內結148
脾虛氣滯,瘀熱內結149
陰虛腸燥,便結氣滯150
陰虛腸燥,濕熱氣滯150
氣機郁滯,腸道津虧151
氣虛血瘀,氣機阻滯152
腸癰153
正氣不足,瘀熱互結,腸胃氣滯153
便血154
胃腸濕熱,熱迫血行154
痢疾155
腸澼積生,寒熱夾雜155
濕熱內蘊156
脅痛157
肝郁脾虛,痰濁瘀阻157
肝郁氣滯157
肝膽郁熱159
肝郁脾虛159
肝脾不和,痰瘀交阻160
氣滯不暢,肝胃不和160
氣滯血瘀,肝郁脾虛161
肝著163
肝脾不和,痰濕中阻163
口苦164
膽氣上泛,心火上炎,陰虛津虧164
肝火上炎,濕熱內蘊164
膽脹166
膽胃濕熱,膽郁氣滯166
膽腑濕熱,氣機郁滯167
膽石168
膽石沉積168
黃疸169
濕熱毒壅,郁蒸肝膽169
石阻郁膽,熱毒壅肝170
水腫172
風邪入絡,郁閉肺氣172
脾腎不足172
腎氣不足,瘀血阻滯173
心腎陽虛,氣化不利174
血瘀水停,郁而化熱175
血氣郁滯,水濕積聚175
腎水177
肝腎不足,濕濁內蘊177
淋證178
石淋石阻水積178
熱淋肝經濕熱,瘀熱交阻178
尿頻181
腎虛不固,相火偏亢181
尿無力182
氣虛血瘀,氣化失司182
遺溺183
脾腎兩虛,膀胱失約183
尿血184
腎氣不足,下焦濕熱184
精濁185
濕熱瘀阻185
內傷發熱186
正氣不足,濕瘀內阻186
濕熱內蘊,血分陰傷187
陰火上擾,脾虛濕盛187
濕阻190
氣虛濕阻190
氣虛血瘀,痰濕內蘊190
痰飲192
肺脾氣虛,外寒里飲192
痛風193
濕熱夾瘀,阻滯經絡193
陰血不足,邪熱夾瘀193
濕熱蘊結,積濁生毒194
腰痛196
脾腎兩虛,腎府失養196
肝腎不足,寒濕凝滯196
肝腎不足,寒濕凝滯197
腎氣不足,筋脈失養198
寒凝筋脈,肺經郁熱199
肝腎虧虛,寒濕浸淫199
瘀血夾風阻滯腰府200
肝經痹阻201
腎陽不足202
寒濕痹阻202
口渴204
腎陽不足204
濕邪內阻204
口干206
氣陰兩虛,濕瘀互結206
舌麻208
氣陰兩虛208
形寒210
寒濕內阻210
陽氣郁閉210
盜汗212
濕邪內阻212
肝腎不足,陰虛火旺212
陰虛濕熱,衛表不固213
營衛不和214
無汗215
玄府郁閉215
虛勞216
氣陰兩虛挾瘀216
氣血虧虛216
氣血虧虛,運化失司217
氣陰不足,脾虛濕滯218
肺脾氣虛,痰濕內生219
脾胃虧虛219
氣陰兩虧,脾失健運220
氣陰兩虛,瘀熱內郁221
氣陰兩虛,肝腎不足,血瘀津虧222
氣陰兩虛,濕瘀內停222
鼻鼽224
衛表不固,肺氣虛寒224
肺脾兩虛,邪滯鼻竅225
肺氣不足,風寒襲表225
寒飲伏肺,肺氣不宣226
肺氣不足,陰虛津少227
風濕在表,營衛失和228
肺衛陽虛,風邪犯表228
氣陰兩虛,衛表不固229
腎氣不足,水液不歸230
鼻淵231
肺經風熱,阻閉清竅231
耳鳴232
氣虛血瘀,濕瘀互結232
耳脹233
肝胃氣滯,清竅不利233
膿耳234
濕熱毒壅234
喉痹236
氣陰兩虛,濕熱滯喉236
津傷火熱236
喉喑238
痰凝血瘀238
痰熱壅肺239
口瘡240
氣陰兩虛,虛火上炎240
氣虛血瘀,濕熱內蘊240
肺胃熱盛241
寒熱互結,濕熱中阻242
元氣不足,濕火內蘊243
氣陰不足,濕郁化熱244
元氣不足,陰火上乘245
唇風246
血熱津傷246
舌痛247
陰虛火旺247
脫發249
脾胃濕熱249
斑禿250
肝腎不足,氣滯血瘀250
濕瘡251
濕熱血熱風動251
濕熱內阻,血熱生風252
濕熱內蘊252
隱疹254
氣虛肝郁,瘀熱內郁254
氣虛血瘀255
蛇串瘡256
肝經郁滯,瘀熱內阻256
粉刺258
血虛血熱,肝肺郁熱258
赤游風259
血熱生風,濕郁水聚259
口吻瘡261
火熱毒結261
風瘙癢病、血淋262
暑濕熱內蘊,氣營兩燔262
腎囊風264
濕熱下注264
項痹265
痰熱郁咽,寒凝經絡265
瘀血阻絡,腦竅失養266
寒濕留頸,瘀血阻絡266
氣血不足,筋脈失養267
肝腎虧虛,筋脈失養268
氣滯血瘀268
氣滯血瘀,不通則痛270
肩凝癥271
氣滯血瘀,寒濕凝滯271
風寒挾濕271
臂痛273
暑濕痹阻273
落枕274
寒凝經絡274
膝痹275
肝腎不足275
肝腎不足,寒濕凝滯276
瘀血痹阻277
足痹278
氣滯血瘀278
血瘀氣滯278
痹病280
氣滯血瘀,脈絡失養280
血脈瘀滯,肝膽郁熱280
足板痛282
濕熱痹阻,足絡瘀滯282
痛經283
寒濕凝滯283
血虛胞宮失榮283
寒凝血瘀,上焦郁熱284
月經先期286
氣虛血熱,肝郁脾虛,下焦濕熱286
月經后期287
腎虛肝郁287
血虛肝郁,痰瘀阻絡287
肝郁血瘀288
月經過少290
精虧血少,瘀熱內阻290
氣虛血瘀,肝腎不足291
氣虛血瘀挾濕291
七情內傷,氣滯血瘀,沖任受阻292
經間期出血294
氣血虧虛,脾失健運294
閉經296
脾虛濕滯,胞宮失養296
經行頭痛297
肝郁化火297
絕經前后諸癥298
肝腎虧虛,相火妄動298
瘀熱內阻,氣血不暢298
少陽陽明合病299
腎虛肝旺,上熱下寒300
上實下虛(心肝火旺,腎氣不足)300
陰虛火旺,濕濁中阻301
氣陰兩虛,瘀熱內郁302
陰虛血熱303
帶下304
脾腎陽虛,濕濁下流304
產后缺乳305
肝氣郁結305
產后痹證306
氣血不足,風邪阻絡306
風寒挾濕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