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沃特豪斯畫筆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通過對圖像、作畫技法、時代背景與各類母題的流變的分析,探究這些女性形象在原典與在視覺藝術中不同呈現方式的聯系,進而對女性在文學與視覺藝術中的角色進行探索
沃特豪斯,一位繼承了前拉斐爾派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家,以其細膩的筆觸讓一位位女神從書卷走到畫布上,例如《荷馬史詩》的塞壬、《哈姆雷特》的奧菲利婭。本書力求從沃特豪斯筆下女性形象的角度,反映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理想與現實,并對當今社會女性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反思。
卷舒開合一任天真(代序)
徐明松
十九世紀是整個世界發生迅速而深刻變化的一個時期。藝術史也復如此。一方面,在政治與社會領域,社會革命伴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傳統社會秩序面臨著終結;新舊文化存續著諸多矛盾與沖突,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藝術領域風云激蕩,貢布里希稱之為這是一個“持續革命”的世紀,主義盛行,流派紛呈。關于拉斐爾前派,無疑它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一場短暫的美術革新運動,從1848年的發端到1854年成員的分道揚鑣,其間歷時6年。雖然人數不多、作品不多,而其對于后世產生的影響頗大,唯美主義、象征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和新藝術運動乃至上世紀70年代的當代藝術都受到波及,多蒙其利。諸如借由莫里斯的關系,拉斐爾前派的概念也影響了許多崇尚中世紀風格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并直接引導了莫里斯的工藝美術運動。與此同時,關于拉斐爾前派的著作在國內并不多見,記得江蘇教育出版社出過一本威廉.岡特的《拉斐爾前派的夢》,而關于這個流派藝術家的個案研究似乎沒有太多的記錄。方爰爰的《沃特豪斯與他的繆斯》或然是國內僅有的關于拉斐爾前派女性形象典型研究的文本。
對絕大多數讀者而言,拉斐爾前派乃是一個隔膜的學術名詞,沃特豪斯更是聞所未聞,即便國內從事西美史的專業工作者也未必熟稔。當我披閱這本書稿之際,一時間以為是學有專精的研究者對沃特豪斯的讀畫筆記。然而,這本書的作者方爰爰卻是一個高三學生,令我不無詫異。誠然,詫異則由于這個冷僻的畫家個案研究文本竟然是遠離英倫萬里之遙的上海女孩完成的,書中對拉斐爾前派所熱衷的女性形象在沃特豪斯作品里的表征,通過對圖像、作畫技法、時代背景以及各類母題的流變分析,折射與反映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理想與現實。繪畫分析涉及了歐洲神話、詩歌、戲劇等文學的上下文語境,可以說,不花費巨大的努力無以達成。《夏洛特夫人》和《奧菲利亞》或許是一般印象里出自文學形象的繪畫作品,未聞其詳。方爰爰不僅讓我們在文學情境里倘佯,也揭示了沃特豪斯筆下女性形象的思想淵源,強烈地表達了“死亡宿命”主題的存在焦慮和病態美。我雖躬身從事藝術評論經年,而受囿于有限的西方藝術史知識,無以提出更切中肯綮的意見。不過這份別樣的閱讀經驗,卻有著值得分享的畫外心得。或然只是些題外絮語。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寫就首先源自在傳統應試教育體系所輕忽的“興趣”能量的培養。愛因斯坦說,“興趣是*好的老師”。興趣調動了爰爰對于西方繪畫專注的熱情。一個兩年前偶然被沃特豪斯作品吸引所引發興趣的故事佐證了這本書寫作的由來。她不僅為此大量閱讀藝術史書籍,還游歷歐陸,遍訪博物館、圖書館,專心致志、龐收博取。“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更多”。(萊辛語)于今,春華終有秋實。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其二,開放性學習方式與知識視野的拓展相融合。同樣在國內的應試教育體制的背景下,學生的課業負擔非常繁重。而方爰爰能打開思路,以開放性的學習方式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提升自我的能力素質。她在高一時就自學藝術史,并且在通過旅游去圖書館、博物館和外網閱讀收羅大量藝術史資料,在網上創立個人藝術專欄。《拉斐爾及其影響下的19世紀西洋繪畫》、《德奧古典音樂在納粹德國的命運》等頗具藝術史“專業”色彩的論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在學校自編、自導、自演了改編版音樂劇《歌劇魅影》,大獲成功。更是充分表現了方爰爰超群的能力指數。
再者,在當下后工業化社會里,對于知識的攝取需要更多具有統攝思維和復合型的人才。方爰爰的個案實際上說明這種人才成長的機制在中國現有教育體制下改變的必要與必然。據說,她有志于留學國外繼續跨藝術史與文學的研究。我以為,這本拉斐爾前派的畫家研究為她進入專業學習提供了有價值、堪可受用的思考面向,畢竟這是她矢志為事業路上的第一本處女作。
方爰爰將她的處女作獻給了19世紀紛亂年代反抗學院派迷思,郁郁獨行的畫界英雄沃特豪斯。這讓我想起貢布里希在描述19世紀藝術所作的結語:我們要“把19世紀的藝術史看作少數孤獨者的歷史,他們有膽魄、有決心獨立思考,無畏地、批判地檢驗程式,從而給他們的藝術開辟了新的前景”。我以為,爰爰的的獨立思考,也是一個堅強的勇者。
在被稱為“后喻社會”的今天,我們要對這個出色的女孩說,為你點贊,期待你更多的成功。
方爰爰,1998年生,文藝研究新人。主要研究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中葉的歐洲文藝作品。《沃特豪斯與他的繆斯》是她的第一部藝術史研究專著。
一.黎明
1.水之女神—水與情死的故事
2.甜蜜的無所事事—斜倚的女子
3.家庭守護神—屋子里的天使
4.希臘花市的婦女—希臘復興
二.正午
5.女祭司—癔病女患者與性壓抑
6.殉教的少女—物哀與薩德的暴力美學
7.洗衣婦—威尼斯風景
8.沃特豪斯夫人—印象派式的肖像畫
9.魔藥與女人—激烈情感下女性的反抗與悲劇
10.瑪麗安與莎樂美—白雪公主—后母二元論
11.埃及艷后—女性的獨立意志
12.夏洛特夫人—對真理的追求
13.奧菲利婭—花朵與瘋癲三.午后
14.塞壬—蛇蝎美人,是妖魔化還是美化?
15.無情的妖女—與“新女性”對立的蛇蝎美人
16.樹精—牧神精神下的夢境與糜爛
17.水澤女神—酒神精神下的狂歡節與“新女性”
18.圣賽西莉婭—玫瑰園里的殉道者,新柏拉圖主義觀照下的神圣會話
19.潘多拉—巖間圣母式的紅顏禍水
20.瑪麗安娜—遺失在海里的嫁妝與傳統婚姻制度下的少女之悲
21.嫁給風的姑娘—有花堪折直須折
22.阿里阿德涅—失落的溫柔
四.日暮
23.命運—新世紀的貞女
24.美麗的羅莎蒙德—亞馬遜女戰士與美人的對立
25.莉莉絲—亞當的前妻
26.天使報喜—圣母瑪利亞與受難的祖國
27.米蘭達—美麗新世界
28.十日談的大小姐—愛情故事的世外桃源
29.比阿特麗斯—女神與贖罪
30.未完成的林中女子—不再徘徊的十九世紀靈魂
《水之女神》Undine1872
年幼的沃特豪斯在倫敦開始接受正統的古典教育,學習拉丁文、文學、歷史與神話,隨后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雕塑。學院的生活非常無趣,學生們要對著大師們的作品臨摹好幾年才能對著活生生的模特進行創作。中產階級的男孩們開始在日復一日的乏味學習生活中尋求別的刺激。從中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那些驚心動魄的騎士小說,給了這些備受壓抑的男孩子一個情感宣泄的窗口。德國作家穆特·福開1811年創作的《溫蒂妮》正是這樣一部在年輕人中間流行開來的騎士小說。沃特豪斯受這部小說影響,在1872年畫下了自己的第一幅女性肖像《水之女神》。水澤女神溫蒂妮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古羅馬作家奧維德的《變形記》中出現的兩位女性:許利葉與厄革里亞。第七卷第350到390行中,許利葉以為自己的兒子摔下懸崖慘死,哭成了一片湖:“[庫克努斯]說這就縱身跳入高崖,大家以為他一定摔死了,不料他卻變成了一只天鵝,展開雪白的羽翼,漂浮在半空。他的母親許利葉,不知道兒子得救了,化作淚水,變成了湖泊,名為許利葉湖。”第十五卷第547到564行中,厄革里亞因為她的丈夫去世了,悲傷至極,化作了一攤水:“[厄革里亞]她躺在山腳下化作了一攤淚水,福玻斯的妹妹狄安娜可憐她一片虔誠和悲哀,把她的身體變成一口冷泉,把她的四肢化成不息的川流。”
另一方面,在世界各地的文明里,水常常與女性聯系在一起,女性常常被視作水的化身。文藝復興時期的瑞士煉金術士帕拉塞爾蘇斯在他關于四元素的著作《妖精之書》中,將水、火、
土、木四種元素擬人化為四大精靈,其中水精的名字“溫蒂妮”(Undine)是帕拉塞爾蘇斯自創的詞匯,來源于拉丁文詞語波浪“unda”以及女性形容詞詞尾“-ine”。在后世的譯本中,溫蒂妮被譯作“寧芙”,即希臘神話中的水澤女神。帕拉塞爾蘇斯相信這些四大精靈擁有人形和自己的文字,但是并沒有人類的靈魂。為了獲得人類的靈魂并達到永生,水精必須與人類結婚,并且,若這位人類對她們不忠,他必須死亡。穆特·福開將水精與人類通婚的主題加以發揮,借著時下流行的騎士小說題材,寫成了《溫蒂妮》。書中沿用了騎士小說經典的套路:騎士踏上冒險的征途,贏得美人芳心。胡德布蘭德為了討好公爵女兒貝塔爾德,前往森林探險。在森林深處,胡德布蘭德借宿在漁夫家中,愛上了漁夫的女兒溫蒂妮并與她結婚。溫蒂妮獲得了人類的靈魂,和人類一樣擁有了喜怒哀樂的能力。但是沒過多久,胡德布蘭德拋棄了溫蒂妮,轉而與貝塔爾德結婚。溫蒂妮在極度悲傷中返回大自然,飄在湖泊上。故事的高潮發生在溫蒂妮殺死胡德布蘭德的時候。在胡德布蘭德與貝塔爾德的婚禮當天,溫蒂妮打扮成新娘的模樣,從井口冒出來,殺死了他:“慢慢地、慢慢地,一個白色的身影從井口升了起來,蒙著面紗,哭泣著……那是一個女人的身影。她的雙手被淚水浸得濕透了……她靜靜地揭開了面紗。胡德布蘭德認出了她……他意識到了自己從未這樣愛過一個女子。溫蒂妮親吻著她的騎士,一邊哭泣,一邊將他摟進懷中。溫蒂妮的淚水流進了胡德布蘭德的心,讓他也隨之哭泣。溫蒂妮輕輕地把他的身子放在床榻上,環抱著他。胡德布蘭德死去了。”沃特豪斯的《水之女神》一畫中描繪的正是這個場景,完美還原了原著里“滴著水的金色長發”,背后有著靈魂的絕望的眼神。從這幅畫上可以看出沃特豪斯所受的古典教育功底:白色長裙的皺褶紋路,空氣透視,以及哥特雕塑式的S形人體曲線所蘊含的情感張力。不過沃特豪斯并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非常乖巧的學院派學
生。沃特豪斯的父親曾建議他把溫蒂妮的眼睛畫得更大一點,以滿足理想的面部比例,而沃特豪斯沒有照做。事實上,他當初申請皇家藝術學院的時候報名的是繪畫方向,只不過在臨摹米隆的雕塑《擲鐵餅者》的入學考試上,他把雕塑身上的灰塵也臨摹了進去,因而沒有通過考試,轉而進入了雕塑系。①對雕塑系的繁褥禮節的不滿,以及對繪畫有生以來的熱情,讓沃特豪斯把注意力轉回到繪畫上。在19世紀70年代,二十多歲的沃特豪斯最大的目標就是畫出一副賣得出錢的畫。《水之女神》賣出了18英鎊,雖然比不上一幅畫能賣上千英鎊的米萊斯,但是這對于一位二十三歲初入畫壇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足夠的激勵了。
“溫蒂妮”這一形象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的呈現又有更深的一番寓意。溫蒂妮象征著大自然自身,而胡德布蘭德象征著步步夾逼著大自然的人類。19世紀70年代,英國已進入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時代。逐步拓寬的街道與徹夜明亮的電燈正驅逐著大自然女神。而反感工業革命的沃特豪斯,在工業化的倫敦度過了一生,卻沒有畫過一幅描繪倫敦景色的作品。由《水之女神》可以一窺沃特豪斯的反工業化的審美趣味:沃特豪斯在這幅畫中傳遞的是一種脫離現代城市的純粹的美,“粗野的人性無法欣賞絕對的純凈,非塵世之美。”溫蒂妮作為沃特豪斯筆下的第一位女神,是他事業的起點,也奠定了沃特豪斯一生的繪畫基調。在工業化的城市里尋找恍若隔世的美,美麗而致命的女神,愛情與死亡,這些將會是沃特豪斯畫不膩的主題。而如何協調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原始美的關系,也是身處于鋼筋水泥的現代城市的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