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所著《中國史》中宋遼元金史部分,作者將這一段的歷史做了敘述,并依據史料,挖掘出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注重對歷史教訓的深刻總結,對國家興亡的經驗教訓和歷史人物成敗得失的分析卓越而精辟。全書史料豐富,語言簡練,分析精辟。嶧山先生尋找的不僅僅是歷史的真實,還有正義、公理以及一種歷史本身的生命力。
☆ 本書作者王桐齡先生是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此書是先生畢生心力所在,凸顯出作者本人的史家天賦、修養、眼界和情懷。
☆ 作者親自制作歷史脈絡表格,讓復雜的歷史一目了然,且史料豐富,語言簡練,分析精辟。
王桐齡(1878-1953),號嶧山,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少年時中過秀才,且是國內較早一批出國留學的歷史學者,先后在北京法政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課。擔任中國史、東洋史課程。并創辦志成中學。從事歷史教學近四十年,桃李遍天下,著譯豐碩。所著有《中國全史》、《東洋史》、《中國民族史》、《中國歷代黨爭史》、《儒墨之異同》、《局儉堂詩存》等書,并撰譯論文數十篇。
目錄
第一章 五代之更迭 /
第一節 梁、晉之沖突 /
第二節 唐晉之更迭 前蜀之衰亡與后蜀之建國 /
第三節 后晉與契丹之沖突 /
第四節 后漢、后周之更迭 北漢之建國 /
第五節 吳之衰亡與南唐之篡立 閩楚之衰亡 湖南周氏之建國 后周與宋之更迭 /
第二章 宋室之勃興 /
第一節 宋初之內治 /
第二節 宋初之外征 /
第三節 金匱之盟 /
第三章 宋初對遼之關系 /
第一節 高梁河之役 /
第二節 岐溝之役與陳家谷之役 /
第三節 澶淵之役 /
第四節 真宗之矯誣 /
第四章 宋初對夏之關系 /
第一節 李繼遷之叛 /
第二節 元昊之叛 /
第三節 契丹增幣問題 /
第四節 元昊之請和 /
第五章 仁宗之內治 /
第一節 莊獻太后之臨朝 /
第二節 郭后之廢與范、呂之爭 /
第三節 慶歷黨議 /
第四節 王則之亂 /
第五節 儂智高之亂 /
第六節 文彥博、富弼、韓琦之相業 /
第七節 濮議 /
第六章 神宗之變法自強 /
第一節 神宗變法之動機 /
第二節 神宗之內政改革 /
第三節 神宗之外部經營 /
第七章 新舊黨之傾軋 /
第一節 舊黨內閣之成立 新法之廢止 新黨之左遷 司馬光、呂公著內閣 呂大防、范純仁內閣 /
第二節 舊黨之內訌 /
第三節 新黨之復活及其報復 舊黨之貶竄 孟后之廢 章惇內閣 /
第四節 混合內閣之成立 新黨之左遷 孟后之復立 韓忠彥、曾布內閣 /
第五節 變態新黨之出現 黨人碑之設立 孟后之復廢 蔡京內閣 /
第八章 北宋衰亂之原因 /
第一節 徽宗之弊政 /
第二節 方臘之亂與宋江之亂 /
第九章 北宋之衰亡 /
第一節 恢復燕云議 /
第二節 金人第一次南侵 種師道之入援 李綱之城守 /
第三節 金人第二次南侵 汴京之陷落 徽、欽之北狩 /
第十章 高宗之南渡 /
第一節 高宗之嗣統 李綱之防守策 黃潛善、汪伯彥之阻撓 /
第二節 高宗之南奔 河南淮北之陷落 /
第三節 苗劉之變 黃天蕩之戰 /
第四節 富平之敗 吳玠、吳璘之守蜀 /
第五節 偽齊之興廢 /
第十一章 秦檜之主和 /
第一節 和議之動機 /
第二節 秦檜之進身 /
第三節 王倫之議和 /
第四節 金人之敗盟 順昌之捷 郾城之捷 /
第五節 岳 飛 之 獄 /
第十二章 海陵王之南侵 /
第一節 完顏亮之弒逆 /
第二節 采石之戰 /
第三節 符離之潰 /
第四節 金世宗、宋孝宗之治 /
第十三章 偽學之禁 /
第一節 偽學之禁以前,王學派與程學派之傾軋 /
第二節 道學之禁 /
第三節 光宗之內禪 韓侂胄之進身 /
第四節 偽學之禁 朱熹之免官 趙汝愚之冤死 呂祖儉、蔡元定、呂祖泰之遠竄 /
第五節 偽學之禁之取消 /
第十四章 韓侂胄之北伐 /
第一節 北伐之動機 /
第二節 吳曦之叛 /
第三節 韓侂胄之伏誅 和議之成立 /
第十五章 金室之衰亡 /
第一節 金室衰亂之原因 /
第二節 蒙古之南侵 /
第三節 金人之南侵 李全之叛 /
第四節 史彌遠之廢立 /
第五節 汴京之陷落 金哀宗之殉國 /
第十六章 西夏之衰亡 /
第一節 西夏之漢化 /
第二節 夏、金之互訌 /
第三節 西夏之衰亡 /
第十七章 南宋之衰亡 /
第一節 收復三京議 /
第二節 孟珙之守楚 余玠之守蜀 /
第三節 史嵩之之專政 /
第四節 丁大全之專橫 賈似道之擅權 /
第五節 襄樊之陷 /
第六節 臨安之陷 恭宗之北狩 /
第七節 崖山之潰 /
第十八章 宋、遼、金時代之文化 /
第一節 制度 /
第二節 學術 /
第三節 風俗 /
第四節 宗教 /
第十九章 蒙古之勃興 /
第一節 成吉思汗之家世 /
第二節 蒙古勃興以前,四圍諸國之形勢 /
第三節 蒙古內部之統一 /
第四節 蒙古外部之征伐 /
第二十章 元初之內亂 /
第一節 蒙古內亂之遠因 /
第二節 阿里克布克之亂 /
第三節 海都之亂 錫喇勒濟脫脫木兒之亂與納延之亂 /
第二十一章 元初之外征 /
第一節 后高麗之臣服 /
第二節 日本之征伐 /
第三節 緬之征伐 /
第四節 占城、安南之征伐 /
第二十二章 元室衰亂之原因 /
第一節 歷代天子之更迭與大臣之專橫 /
第二節 財政之困難 /
第三節 喇嘛之暴橫 /
第四節 種族上之軋轢 /
第五節 天災之流行 /
第二十三章 元室之衰亡 /
第一節 群雄之蜂起 /
第二節 托克托之南征 /
第三節 群雄之角逐 /
第四節 元室諸將之內訌 /
第五節 太子阿裕錫哩達喇之專權及其對博啰特穆爾之沖突 /
第二十四章 元代之文化 /
第一節 制度 /
第二節 學術 /
第三節 風俗 /
第四節 宗教 /
第五節 實業 /
第一章五代之更迭
唐室既衰,宇內分裂為十余國。其據中原稱皇帝者,曰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十四年間,更十有三君,五易國而八易姓。后梁起于盜賊,后唐、后晉、后漢出于胡族。契丹以鮮卑別種,入陵諸夏。篡奪之禍莫烈于此時,歷祚之短亦莫甚于此時。史家稱之曰五代時代。五代之君主,皆藩鎮之得勢者也。蓋自有唐中葉以后,安史降兵分據河朔三鎮,不奉朝命,自選鎮將。對于中央政府,常取半獨立之勢。其偶爾服從朝命,猶如媾和者然。朝廷威令,實不能行于其境內。其前后任交迭,雖有朝廷遣中使授旄節之文,然不過虛行故事。魏博一鎮,牙軍數千人,父子相繼,親黨膠固,日益驕橫。小不如意,輒族舊帥而易之。自史憲誠至羅弘信,皆立于其手。唐僖宗文德元年之變,牙兵囚其節度使樂彥禎,逐其子從訓,聚而呼曰:“孰愿為節度使者?”牙將羅弘信出應之,遂推為留后。后唐莊宗同光四年之變,軍士皇甫暉劫指揮使楊仁晸為帥。仁晸不從,暉殺之。又推一小校,小校亦不從,暉又殺之,攜二首詣效節指揮使趙在禮曰:“不從者視此!”在禮懼而從之。以如此風習,漸及他藩鎮,唐室天下,遂成瓦解之勢。太阿倒持,政柄不在上而在下。凌夷至于五季,遂有擁立天子之事矣。擁立藩鎮,則主帥德之畏之,旬犒月賞,如奉驕子,雖有犯法者不敢問。擁立天子,則將校皆得超遷,軍士又得賞賜剽掠。以故帝王不能制藩鎮,鎮將不能制部下。藩鎮得勢,則為天子;將校得勢,則為藩鎮。而其原動力皆出于軍士,帝王之廢興,胥仰賴軍人之鼻息。冠履倒置如此,可哀也已!茲述其事跡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