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acker教授是國際公認四位"認知語言學之父"之一,此二卷本著作是其代表作,也是認知言學的奠基之作,在國際學界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本書是第一卷,它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語言結構和語言學調查概念,并認為認知語法的核心主張是語法與詞匯構成一個連續體,可以通過象征單位加以描述。與目前傳統的觀念相對,作者主張語言不能脫離語義獨立存在,它是概念內容的構成和象征關系的表達式。本書此前已出版影印版,很受學界歡迎,但由于原文比較艱澀,此中文版將受漢語學界、心理學界、認知科學界讀者的歡迎。
《認知語法基礎1理論前提》是二卷本著作的第一卷。它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語言結構和語言學調查概念。認知語法的核心主張是語法與詞匯構成一個連續體.可以通過象征單位(形式一意義配對)加以描述。與目前正統的觀念相對,作者主張語法不能脫離語義獨立存在,它是概念內容的構成和象征關系的表達式。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教授
緒論與綜述
第一部分研究取向
第一章指導思想
1.1總體假設
1.2方法論假設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語法的本質
2.2語法結構的本質
2.3成分關系(componentiality)與
對應(correspondence)
第二部分語義結構
第三章認知能力
3.1心理經驗
3.2自主加工
3.3焦點調整 緒論與綜述
第一部分研究取向
第一章指導思想
1.1總體假設
1.2方法論假設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語法的本質
2.2語法結構的本質
2.3成分關系(componentiality)與
對應(correspondence)
第二部分語義結構
第三章認知能力
3.1心理經驗
3.2自主加工
3.3焦點調整
3.4轉化
第四章認知域
4.1認知域的種類
4.2詞典和百科全書
4.3位移、有序性和距離第五章事物
5.1側面與基礎
5.2有界區域
5.3抽象描寫
5.4空間的邊界和形狀
第六章非時間性關系
6.1關系側面
6.2基本概念關系
6.3射體與界標
第七章過程
7.1時間側面
7.2完成性過程與非完成性過程
7.3復雜性的維度
第三部分語法組織
第八章配價關系
8.1對應
8.2構式里的凸顯
8.3自主和依存
8.4組構
8.5標準的配價關系
第九章象征單位
9.1音位極
9.2語義極
9.3象征關系
第十章范疇化和語境
10.1復雜范疇
10.2圖式性網絡
10.3雙極網絡
10.4語境
第十一章允準和分布
11.1構式和分布
11.2系統動因
11.3現實化、計算和類比
第十二章合成
12.1可分析性和相關現象
12.2合成即范疇化
結語與展望
術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