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全球經濟走勢、聚焦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度剖析力作!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政治格局面臨洗牌、經濟前景動蕩不安;中國這一輪經濟增速回落已超過五年,結構轉換、模式重建和風險釋放導致經濟繼續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新常態”下世界與中國經濟面臨何種機遇與挑戰;中國經濟“底在何方”;供給側改革會給產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大數據與金融創新又將如何盤活中國的資本市場;實體經濟能否借助資本的翅膀轉型升級。本書包含多位國內外經濟學者和決策者的研究分享以及企業家們的實踐探索,探討了全球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及供給側改革下的企業機遇、互聯網與共享經濟、新產業投資熱點與金融創新、公司治理與持續發展、創業與創投等熱點問題,對讀者把握當前世界與中國經濟形勢以及了解經濟政策演變脈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持續不景氣。雖然各國普遍實行量化寬松乃至“負利率”的貨幣政策,但由于此次危機背后的深刻原因與以往不同,危機后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承擔資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為萎縮,企業投資信心和意愿不足,宏觀經濟政策作用甚微。在長達八年的時間里,全球經濟形勢沒有顯著的好轉。加之英國“脫歐”,美國總統換屆后的政策變化,世界經濟仍處于不確定的狀態。
當前的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不僅僅是周期性的宏觀經濟波動,更是一個在全球化沖擊下供求失衡的產業結構問題。一方面,更加自由的貿易和投資使得全球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全球經濟獲得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資源的全球配置也造成了對各國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的不同沖擊,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收益差距擴大,矛盾沖突激化。因此,傳統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也無法解決問題和振興經濟,每個國家都不得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穩定經濟的同時深入展開結構性調整。這種調整,既要考慮當前的利益,更要考慮長期的發展。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或個人,面對這些正在發生的變化,都必須從國內到國際、從微觀到宏觀、從短期到長期,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和應對。每個市場主體都需要主動思考未來的發展,更新經濟思維,布局新的未來。
對于全球化和各國經濟,學界始終存在著不同的分析和判斷。對于全球和中國未來的結構調整和經濟前景,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歧和爭議。所以,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狀況下,聆聽專家學者們的分析與爭辯,了解全球與中國經濟的現狀,厘清中國經濟的迷局與破局,把握企業轉型的要害與要務,順應全球經濟的波動與變革,重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就顯得尤其重要。這正是我們選擇“重構”作為本書主題的初衷。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戴維·利普頓、美國經濟學會副會長艾倫·奧爾巴克、日內瓦研究院國際經濟學教授查爾斯·維普洛斯分別從信息化技術、人口結構與就業、不平等、稅收與債務、央行職責等方面對全球經濟予以分析。日本銀行前副行長、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西村清彥更是從十年來經濟體系的“三大巨變”出發,提出了應對之道。就理解國際經濟形勢和未來格局而言,這些都是極為關鍵和深刻的結構性問題。
在這一大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增速近年來的放緩就成為研究中國經濟現狀的重要線索。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前哈佛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德懷特·珀金斯教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樊綱教授和我本人、復旦大學袁志剛教授、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等,分別從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經濟周期、供給側改革、債務水平、人力資本、資本市場等方面對中國經濟作了全方位的剖析和預測,尤其是對社會上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觀點作了澄清和深入闡述。
就中國經濟而言,大家都一致認為其處于轉型階段。然而,現時所說的“轉型”與以往所說的“轉型”也是不一樣的。中國不僅繼續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轉入了一個“中等收入”的特殊階段。人們從追求物質消費的階段進入了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產業也必須從低端制造業向高質量的制造業和優質的服務業轉型。若不能及時順利地完成轉型,中國經濟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在短期穩增長的前提下,長期要堅持調結構,否則就難以保持繼續增長的動力。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加州大學(戴維斯)經濟系教授、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前會長胡永泰,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巴曙松教授,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前副主任張曉強等,進一步討論了在中國目前轉型和調整的新階段,如何建立新思維、尋找新動力、迎接新布局。對于大家非常關注的“供給側改革”,我們也需要弄清楚其真正的意義。“供給側改革”是政府從原來的需求管理到現在的供給管理,還是從管理到不管理,由市場來決定供給?這既是理論問題,也是現實問題。對此,本書中也有討論。
本書的最后一部分由陳春花、黃怒波、俞劍紅、陳宇等學者和企業家,以及來自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品牌專家保羅·泰柏勒博士,從應對不確定性、企業家精神、產業創新、投資邏輯以及品牌戰略等微觀層面,結合產業和企業實踐的經歷和觀察,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既有農業、制造業、房地產業等傳統的實體行業,也有金融、電影等服務業,使內容更加多元化,并對企業在新形勢下構建新的發展戰略和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書中還收錄了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工作人員和學生記者對若干經濟學家的專訪,他們關于房地產泡沫、城市發展、宏觀經濟研究等話題的真知灼見也為本書增色不少。
最后,我想特別指出,中國目前正在經歷一個歷史性的經濟結構調整階段,但同時也是一個更重要的發展機遇階段。恩格斯曾經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的低迷和調整,尤其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構也蘊含著更加光明的前景。21世紀一定會是中華民族崛起和振興的世紀。希望本書在這一重大問題上的探討能對讀者們有所啟示,也期待更多的經濟學人和企業家為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和世界經濟的持續繁榮而努力求索。
海 聞
2017年5月
海聞,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創院院長,原北京大學副校長。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任颋,北京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本力,經濟金融網主編,《證券時報》《新世紀周刊》《第一財經日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南方都市報》《騰訊大家》等媒體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