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中文學刊》執行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尤其是文學史料的研究,著有《沉醉春風:追尋郁達夫及其他》《鉤沉新月:發現梁實秋及其他》《雙子星座:管窺魯迅與周作人》《張愛玲叢考》等。
愛玲說丁玲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了李向東、王增如合著的《丁玲傳》(上下),這是迄今最為詳盡的丁玲傳記,不禁使我想起了張愛玲筆下的丁玲。
1936年10月上海圣瑪麗亞女校創辦文學雜志《國光》,創刊號上刊出還是高二學生的張愛玲的小說《!泛腿齽t書評,其中有則《在黑暗中》,就是寫丁玲的:
丁玲是最惹人愛好的女作家。她所做的《母親》和《丁玲自選集》都能給人頂深的印象。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四個短篇,第一篇《夢珂》是自傳式的平鋪直敘小說,文筆散漫枯澀,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沒有成熟的作品!渡婆康娜沼洝肪瓦M步多了——細膩的心理描寫,強烈的個性,頹廢美麗的生活,都寫得極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個性,可以代表五四運動時代一般感到新舊思想沖突的苦悶的女性們。作者的特殊的簡練有力的風格,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出它的養成。
不能不承認年輕的張愛玲讀書真多,從《紅樓夢》到林紓,從張恨水到老舍,古典和現代,她都讀。丁玲當時名氣之大已經超過五四時期的冰心,因此,她注意到丁玲理所當然。這則短小的書評實際上是對丁玲早期創作的簡要回顧。對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張愛玲認為其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是成熟的佳作,不吝贊美之詞,可見她對丁玲的“愛好”。
八年之后,張愛玲第二次提到丁玲。此時張愛玲自己已闖出了一條文學創作的新路,文藝視野也更寬廣了。1944年3月16日,她出席上!芭骷揖壅剷,回答《雜志》主編魯風提出的喜歡那些女作家的問題時,她再次提到了丁玲:
近代的最喜歡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來略有點力不從心。
張愛玲仍然肯定丁玲的早期小說,但對丁玲“后來”的也即風格轉變后的作品已有所保留,所謂“略有點力不從心”只不過是委婉的說法。當時,張愛玲在淪陷的上海,看不到丁玲去延安后創作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小說,要是她讀到了,她的看法會不會又有所改變呢?
到了1974年,張愛玲在致夏志清信中再次提到丁玲。她在該年5月17日的信中說:“宋奇提過中大(香港中文大學)也許找我寫篇丁玲小說的研究,不過香港沒有她早期的小說。洛杉磯只有一本一九五二出的《丁玲選集》,里面有五篇是一九二七——三○的——似乎是引起寫農村,轉變!彼芟胝业蕉×帷皠e的早期短篇與長篇《韋護》、《母親》”。同年6月9日信中又向夏志清詢問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能否找到丁玲的“《韋護》。(我沒看過,是長篇?)《母親》單行本!倍白钕胫馈背恕抖×徇x集》前五篇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這一類作品”。張愛玲在此信中還說“宋淇最注重她以都市為背景的早期小說,大概覺得較近她的本質”,顯然她也認同宋淇的觀點。雖然張愛玲同時又表示她擬寫丁玲研究論文是為了稻粱謀,雖然此事最后因中大方面的原因而作罷,但張愛玲6月30日致夏志清信中關于丁玲的另一句話卻頗耐人尋味:“我也覺得丁玲的一生比她的作品有興趣!毕闹厩寰幾ⅲ骸稄垚哿峤o我的信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