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門洪華,國內知名學者。12年前一版面世,受到國內學界的普遍好評。《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修訂版)》補充了近十年來的新發展數據和趨勢。
門洪華,1969年10月生于山東省,山東大學文學學士(1991年)、北京大學傳播學碩士(1998年)、北京大學法學博士(2001年)、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后(2004年)、中共中央黨校教授(2005-2016年),現為同濟大學同濟特聘教授(2015年)、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院長、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亞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
塑造世界的戰略路徑(2005—2015年)
進入21世紀,中國崛起的步伐加快,中國GDP規模連續超過此前看起來似乎難以企及的目標,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迅速,2014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對外貿易國;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尤其是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中國對外投資進入加速時期。與此同時,中國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進一步夯實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全面深化融入國際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實現自身變革,面對世界金融失序的窘境,開始積極參與重塑世界的進程之中,融入—變革—塑造的戰略框架逐步形成,推動國際秩序變革成為中國大戰略的必有之義。
進入21世紀,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框架逐步搭建和豐富起來。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總結,中國在2005年12月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明確提出了和平發展道路的主張,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國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和平發展道路的精髓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以此為基礎,中國提出了全新的國際秩序主張。中國進一步認識到國際秩序建設的艱巨性,從務實的角度積極推動東亞地區秩序建設,并思考國際秩序建設的新思路。2005年12月公布的《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第一次提出“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的思想。這是一種新提法,表明中國愿意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變革,以漸進、和平、民主的方式改革國際秩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一新主張表明,中國愿意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變革,以漸進、和平、民主的方式改革國際秩序。與此相關,中國領導人提出和諧社會的新綱領,并將這一傳統理想引申到國際問題的處理上,明確提出了和諧世界、和諧亞洲、和諧地區的理念,強調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互為條件。和諧世界的提法代表了中國國際秩序的理想意識,和諧也是一種承諾,既是對中國國內的承諾,也是對整個世界的承諾。這種承諾演化為責任,成為中國政府“負責任大國”的自我戰略約束。它意味著,中國領導人明確意識到了中國發展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將和諧世界作為結合對內和諧、對外合作的戰略中間點。
如果說“和諧世界”思想是一種理念表達的話,而現實配合的戰略路徑就是共同利益和互利共贏的追求!肮餐妗币辉~第一次出現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中,提出與發達國家“尋求共同利益匯合點”;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提出“擴大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人提出了“維護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的主張。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共同利益的戰略追求:“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秉h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中國領導人明確意識到,隨著中國全面參與國際事務,相關議程在迅速擴展,與其他國家尋求共同利益的鞏固和擴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鑒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和東亞地區的利益攸關方,以強化和擴大共同利益作為國際戰略指導原則有其可行性,符合中國的長遠戰略利益。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強調只有堅持互利共贏,才能保障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持續貫徹下去,才能保障我國海外利益持續發展下去,才能既實現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又展現我國和平發展的良好國際形象;ダ糙A是在中國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的情況下就對外開放提出的一項方針,體現了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之際高度關注其他國家的利益;ダ糙A被確定為新的歷史時期開放戰略的基本點,反映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追求。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通過深化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中國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中國將加強同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通過協商妥善解決經貿摩擦。中國堅持權利和義務相平衡,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大力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引領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并力爭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力,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標志著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進入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國家實力規模有了更大提升,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位居世界第二位,工業增加值和對外貿易額位居世界之首。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戰略構想。以上述重大戰略思想為指導,中國決策者積極推動體制改革的深化,致力于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中國決策者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全球經濟治理和世界秩序建設上體現出建設性參與者和一定意義上走向主導者的姿態,中國的大國作用凸顯。中國決策者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豐富了中國的外交思想體系。中國決策者深刻認識到中國崛起給世界帶來的震撼,秉承“達則兼善天下”的胸懷,堅持互利共贏的戰略思路,強調與各國在利益匯合點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積極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與各國建立和發展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中國倡導“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等一系列新倡議,大力弘揚新型“義利觀”,主張對發展中國家義利并舉、義重于利,把本國發展戰略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相對接,深化各國之間的互信合作。
中國大力拓展國家戰略利益,致力于開啟以“共同利益”“互利共贏”“中國責任”為核心的新外交時代。面對國際風云變幻,中國外交變得更加主動,中國領導人向世界傳遞中國尋求合作與共贏的強烈意愿,表達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的立場,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議,達成諸多重要共識,直接影響地區利益格局,進而觸動世界格局演變,有效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事務尤其是地區事務上的發言權。中國提出并積極落實與美國的“新型大國關系”,通過雙邊和多邊場合促進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中國深刻認識到中國崛起的全球震動,申明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強烈意愿,提出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列車的倡議,致力于發展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分享發展紅利。中國深刻認識到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的重要意義,提出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中國決策者為進一步拓展周邊外交制定了宏偉藍圖,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倡議,呼吁各國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大力提升與周邊國家的戰略合作關系。 作為地區大國正在向全球大國邁進,東亞作為中國大戰略的地區重心顯得尤為重要。中國致力于其東亞戰略的升級,積極促進東亞合作的制度化,這包括:與東盟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設立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海洋合作關系,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升級版,主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持東亞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提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構想,通過引導地區安排的方向,促進東亞國家對中國崛起的適應,發展開放性全地區合作,緩解東亞疑慮,凝聚共同利益,深化地區認同,力爭在新一輪東亞乃至亞太秩序的構建中發揮強有力的塑造和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崛起沖擊并改變著國際實力格局、利益格局;中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安全觀和綜合安全觀、國際關系民主化、文明多樣性、和諧世界、世界夢等成為影響國際秩序變革的重要觀念性因素;隨著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中國不僅成為全球性國際制度的全面參與者,而且積極參與地區制度的創立,成為國際秩序重塑的重要力量。鑒于中國正處于崛起過程之中,中國以建設性、合作、可預期的姿態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國際政治秩序方面,中國提倡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積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提倡綜合安全觀,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經濟秩序方面,中國應提倡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縮小南北差距,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在具體部署上,強調在全球層面上倡導綜合安全觀,強化合作安全規范與制度保障;在地區秩序層面上,積極促進地區塑造能力,構建地區新秩序,為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創建地區基礎、提供可借鑒的范式。
中國抓住了既有國際金融秩序坍塌、亟須重建的機遇,回應著國際社會期望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大責任的訴求,在地區和全球兩個層面推動國際秩序的重塑。在全球層面上,中國主張堅持維護聯合國權威、推動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在全球構建戰略伙伴關系網絡延伸其國際影響力,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通過金融國家合作機制的搭建、通過強化“走出去”戰略,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方方面面的作用,努力尋求把經濟影響力轉化為政治影響力。在地區層面上,中國提出親、誠、惠、榮的地區秩序觀,發展開放性全地區合作,緩解東亞疑慮,凝聚共同利益,深化地區認同,力爭在新一輪東亞乃至亞洲秩序的構建中發揮強有力的塑造和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