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與職后教師生涯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2YJA880065)成果,分為上、下兩篇。“理論篇”綜述了從學生轉化為教師的基本理論,幫助免費師范生做好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實現職業認同:“實證篇”匯總了課題組近年來對免費師范生職前、職后追蹤研究成果,引導免費師范生在現實發展過程中由教師成長為教育家。
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叫比塞爾的小村莊。傳說村里從沒有一個人走出過大漠,不是他們不愿離開這塊貧瘠的地方,而是嘗試過很多次都沒能走出去。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萊文對這種現象感到很奇怪,他來到這個村子向這兒的每一個人追問其原因,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后的結果總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嘗試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萊文非常納悶:比塞爾人為什么走不出來呢?為了進一步找出原因,萊文雇了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而萊文自己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只拄一木棍跟在后面。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里,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萊文終于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個人如果跟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后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這個與萊文一起配合的青年就是阿古特爾。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多年以后,他的銅像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基座上刻著這樣一句話:f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大學生未來的職業就如同撒哈拉大沙漠,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就像要走出這沙漠一樣,每天的學習、工作都是處于走向成功的起點,而關鍵在于確定職業方向和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其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并結合時代特點和被規劃者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早期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是解決失業和就業問題。1908年帕森斯提出了“職業指導”這一概念,但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結構比較簡單,人們的職業形態相對固定,工作范圍狹窄,人們對職業的理解也僅局限于謀生手段,所以,當時職業指導的中心內容是幫助人們選擇職業。隨著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職業指導也由最初的“協助人擇業”,演變成了一項“協助個人發展,接受適當、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時發展并接受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角色形象”的工作,它的名稱也由最初的“職業指導”變成“職業生涯規劃”。美國職業生涯理論專家薩珀(1951)根據自我心理學的觀點,賦予職業指導以新的含義:協助個人發展并接受完整而適當的自我形象,同時也發展并接受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角色形象,從而在現實世界中加以檢驗并轉化為實際的職業行為,以滿足個人的需要,同時也造福于社會。這一思想將個人發展與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將樹立自身形象與職業形象結合起來,從而為現代職業規劃指明了方向。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于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雖然一經傳人就迅速在企業管理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應用還是一項全新的工作。
查看全部↓
李錄志,男,陜西鳳翔人,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黨總支書記。近年來,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及橫向課題10余項,主編、參編著作20余部,發表各類論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教育。
王麗,女,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講師。近年來,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5項,在SSCI、CSSCI來源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心理發展與咨詢。
王庭照,男,河南周口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近年來,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20余項,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學》等CSSCI來源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近30篇,主要研究方向為特殊群體青少年心理發展與促進。
理論篇
第一章 教師職業
第一節 教師與教師職業
第二節 教師與《教師法》
第三節 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與內在價值
第二章 師范生與職業生涯規劃
第一節 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師范生的職業與專業學習
第三節 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第三章 師范生的知識準備
第一節 教師知識的分類
第二節 教師知識結構的特點
第三節 師范生完善知識結構的途徑
第四章 師范生的教育能力準備
第一節 教師教育方式的類型和特點
第二節 班主任工作
第三節 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章 師范生教學能力準備
第一節 教學能力概述
第二節 教學監控能力
第三節 師范生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與培養
第六章 師范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第一節 教師人格的特點
第二節 教師人格的影響和作用
第三節 師范生健全人格的建構
第七章 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其實現
第一節 教師職業成功的標準
第二節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第三節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實現
第八章 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與管理
第一節 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管理
第二節 專業化: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趨勢
第三節 反思與終身學習:教師的生存方式
實證篇
我國師范生免費教育研究熱點的領域構成與趨勢預測
陜西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職業選擇與發展意愿調查報告
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對職后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免費師范生職后教師生涯發展的困境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查看全部↓
二、教師職業的內在價值
價值,即意義,表示主體與客體間的一種關系,即客體屬性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關系,或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或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意義。教師職業的價值包括教師職業對于教師本人的內在價值和對于社會的外在價值。內在價值是外在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外在價值是內在價值的表現和延伸。教師職業的內核是教育和教學,其本質在于促進人的生命成長,因此與其他職業相比,教師職業對教師本人的內在價值更具生命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長者為師”、“學者為師”的意識很普遍。有人曾經形象地用“一個死了一百多年的教師從墳墓里爬出來,拍拍身上的塵土,他就又可以拿著教鞭走上今天的講臺”來形容今天社會上“教書匠”的處境。在中國,我們經常這樣比喻教師:“教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教師是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教師是人梯”、“教師是鋪路石”等。從這些隱喻不難看到教師只求無私奉獻,默默地照亮他人,在辛苦、清貧中逐漸地銷蝕、耗盡自己的生命,悲壯地犧牲自我的形象,展示了教師職業崇高的一面,強調了教師對社會、對他人的外在價值,但卻忽略了教師職業的內在價值,即教育教學活動對教師本人的意義,教師在其中獲得了什么樣的滿足和自身生命的發展。社會公眾和輿論對教師職業多強調諸如熱愛、奉獻、表率等道德上的要求以及傳遞知識技能的要求,而對教師職業的特性和專業素質卻缺乏全面而深刻地認識。這種對教師職業價值認識的偏頗,再疊加社會給予教師的尊重和地位不夠,以及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缺乏榮譽感和認同感導致了許多人不愿意從事教師職業。而實際上當代教師的工作職能已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極大地增加了教師勞動的復雜程度和教師工作的創造性質。因此,僅僅把教師當作一項謀生的職業是遠遠不夠的,當今的教師更應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師工作的研究中獲得尊嚴和生命力,像醫生、律師一樣“術業有專攻”,成為其他行業的人不可替代的、令人羨慕和尊敬的職業。所以,只有深刻認識教師職業的內在價值,才能真正讓教師感覺到這一職業是令人羨慕和富有內在尊嚴的職業。教師不是“為他人作嫁衣”的犧牲者,教師職業有著豐富的價值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職業能激發教師的創造潛能
教師的課堂教學時時處于變革之中,每一堂課都是獨特的,教學是一項變革性和極富創造性的事業。這種創造性首先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不懈探索和在此基礎上的不斷創新。由于教師所面對的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教師所面臨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態、教師所面向的教育內容千變萬化,因而教師是特殊形式的藝術家。他必須根據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內容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創造出適宜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體現創造性,教育機智體現創造性,推陳出新也體現創造性。教育是一個充滿變化和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活動,它沒有現成、統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可套用,教育的成功依賴于教師創造力的發揮。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也正是在創造性的勞動中形成了自成一體、獨具一格的教育風格,并體驗到創造的幸福,挖掘了自我的潛能,實現了生命的價值。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