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是為了適應21世紀經管類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社會發展需求而編寫的。《微觀經濟學》在編寫中吸取了國內外主流微觀經濟學教材的優點,及時跟蹤當代微觀經濟學發展的動向和趨勢。在對理論的闡述、概括和問題的分析中,力圖遵循由淺人深、由簡入繁的原則,以通俗的語言文字、簡單易懂的數學模型、直觀形象的幾何圖形,說明微觀經濟學理論。根據教材內容,每章附有案例,便于讀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運用經濟學原理與方法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
《微觀經濟學》配有多媒體教學課件、習題集、教學支持網站等多種立體化教學支持系統,既可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在校本科生及各類成人高等院校教育及自學考試教材,也可作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工作者了解經濟學基本知識的參考書。
本書是由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組織策劃的新編系列教材之一。
本書的編寫力圖體現以下特點:第一,在內容上體現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與內在的聯系性。本書涉及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的最主要的理論、原理和知識。遵循歷史、邏輯相統一的原則,注重內容的上下承接、順序的連貫性和邏輯發展的一致性,吸收大量中外相關文獻資料,并且盡量將新的理論納入相關章節之中。第二,難易程度適中。在對理論的闡述、概括和問題的分析中,力圖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原則,盡可能做到以通俗的語言文字、簡單易懂的數學模型、直觀形象的幾何圖形,說明微觀經濟學理論。第三,每章附有案例和思考練習題,便于讀者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不僅基本理論論述清晰、通俗易懂,而且將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數理分析融為一體,可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的需要,我們組織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編寫了這本教材,由張英、孫波擔任主編,設計并確定了全書的總體框架及寫作提綱,郝大江擔任副主編。具體撰寫分工如下:張英(第一、二、三章),孫波(第十二、十三章),郝大江(第六、七、八章),白雪艷(第四、五章),劉增凡(第十、十一章),畢晨飛(第九章)。全書由韓平主審,張英、郝大江修改定稿。限于編寫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經驗的欠缺,本書的缺點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及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進行修改和進一步完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稀缺性與經濟學
第二節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內容
第三節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二章 供求理論
第一節 需求理論
第二節 供給理論
第三節 均衡價格理論
第四節 彈性理論
第五節 供求分析的簡單運用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第一節 效用與消費者行為
第二節 邊際效用分析
第三節 無差異曲線分析
第四節 不同性質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第五節 不確定條件下的消費者選擇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四章 生產論
第一節 廠商
第二節 生產函數
第三節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第四節 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第五節 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
第六節 規模報酬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五章 成本論
第一節 成本的概念
第二節 短期成本曲線
第三節 長期成本曲線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六章 完全競爭市場
第一節 廠商與市場結構
第二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第三節 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第四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第五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與短期行業供給曲線
第六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和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七章 目完全壟斷市場
第一節 完全壟斷市場的含義及成因
第二節 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第三節 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
第四節 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
第五節 價格歧視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八章 壟斷競爭和寡頭市場
第一節 壟斷競爭市場的特征
第二節 壟斷競爭廠商的均衡
第三節 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
第四節 寡頭壟斷市場的模型分析
第五節 對各種市場的評價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九章 博弈論初步
第一節 博弈論概述
第二節 占優策略均衡與納什均衡
第三節 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
第四節 貝葉斯納什均衡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十章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一節 生產要素需求的特征及原則
第二節 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
第三節 單個完全競爭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第四節 完全競爭市場的要素需求曲線
第五節 賣方壟斷廠商對生產要素的使用原則
第六節 賣方壟斷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
第七節 買方壟斷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及其要素需求曲線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十一章 生產要素的供給
第一節 生產要素的供給概述
第二節 勞動的供給曲線和工資率的決定
第三節 土地的供給和地租的決定
第四節 資本的供給曲線和利息的決定
第五節 收入分配狀況的衡量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十二章 一般均衡與經濟效率
第一節 一般均衡理論
第二節 經濟效率和帕累托最優條件
第三節 完全競爭市場與帕累托最優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第十三章 市場失靈與政府規制
第一節 壟斷
第二節 公共物品
第三節 外部影響
第四節 信息不對稱理論
本章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練習題
參考文獻
(二)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于人們無限的欲望而言,用來滿足人類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以及用來生產這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資源都是有限的或不足的。每一社會、每一地區都面臨著資源稀缺性的問題。
理解資源的稀缺性應注意:所謂資源的稀缺性不僅是指資源在絕對數量上的稀缺,而且是相對于人們的欲望而言的。實際上,資源的稀缺性的假定隱含著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不足的;另一方而,這種資源對人類具有有用性,即可以滿足人們的欲望。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無限的欲望都要靠資源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去滿足。而資源又分為自由取用資源和經濟資源兩大類。自由取用資源是指不需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夠取得的資源,如大自然中的陽光和空氣。經濟資源是指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夠取得的資源,這些資源數量有限,如果免費使用,需求量就會大大超過供給量。同樣的資源在某些環境下屬于自由取用資源,在另一些環境下也許就屬于經濟資源。如空氣在大自然中是自由取用資源,而冬天從空調器中取得的暖氣則屬于經濟資源。
一種資源到底是自由取用資源還是經濟資源可以通過價格來檢驗。由于自由取用資源的數量是無限的,取用時不需要花費任何代價,這種資源的使用價格為零。經濟資源的數量相對于人類無限的需要是不足的,有一個大于零的價格。
當經濟資源被投人生產過程用以生產滿足人們欲望的最終產品與勞務時,它又被稱為生產要素。除了信息和時間這兩種重要資源之外,經濟學所討論的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基本上可以分為四種,即勞動力、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
(1)勞動力。勞動力是所有要素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勞動力與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勞動者不是同一個概念。這里所說的勞動力不是指勞動者本身,而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提供并釋放出來的體力和腦力。任何產品和服務都必須經過生產者的勞動配合其他要素才能生產出來。
(2)土地。土地是對各種自然資源的總稱,它包括土地、森林、礦藏和河流等一切自然資源。狹義的土地則是指土地本身。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不同國家或地區,自然資源的秉賦差異很大。
(3)資本。資本也叫做資本品,它是由人們生產出來的,再用于生產過程的生產要素,包括機器、廠房、設備、道路、原料和存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