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外現有網絡經濟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和工具,對網絡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和現實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網絡經濟學教程》的重點放在介紹網絡經濟相關的微觀經濟原理,同時適當兼顧網絡經濟的宏觀經濟分析。主要內容包括網絡外部性基本理論、網絡數字產品、網絡市場中廠商之間的壟斷與競爭關系、網絡市場中的策略性行為、網絡經濟下的市場績效、網絡型企業組織、網絡經濟下的政府等。《網絡經濟學教程》既包括傳統經濟學理論在網絡經濟中的應用,也包括挑戰傳統經濟學的新觀點,盡量反映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現實案例,重視內容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為方便教學和節省教師的備課時間,也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我們制作了配套的講義幻燈片和案例庫、練習題庫,放在與書配套的教學課件光盤中。同時,還開發了智能題庫系統和課堂討論輔助管理系統,以方便教師的教學管理。
《網絡經濟學教程》適合作為各類高等院校電子商務、網絡經濟學、物流管理、網絡金融、通信工程等專業學生的教材以及教學科研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以作為企業從業人員的參考讀物。
其他版本請見:《精品課程立體化教材系列:網絡經濟學教程》 叢書簡介 精品課程立體化教材系列是根據教育部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要求,由各學科領域全國知名教授領銜,精心編寫而成。各門課程按照立體化教學的需要進行建設,努力構建出一個包括主干教材、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參考用書、學生輔導用書、習題案例集、教學錄像、教學支持網站等豐富教學支持資源的立體化教學體系,選用該課程主干教材的教師可通過以下聯系方式與出版社取得聯系,以獲得相關支持。
現代經濟的發展動力依賴于技術創新和制度設計。網絡經濟作為單獨的經濟學模塊提出,值得特別關注。一方面,許多學術界、政府機構和工商界的學者、官員都持有積極介入態度;另一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現代經濟的特點使得以網絡經濟作為標題來研究實際的組織現象和經濟事實成為流行。對于理論研究而言,網絡經濟學的意義更多在于:努力構建一個一般化的分析框架,對網絡經濟基本理論進行梳理和分析,使之與新古典式經濟理論融合,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
本書的視野集中在網絡經濟的動力及微、宏觀基礎。網絡經濟學不僅闡述那些備受關注的網絡經濟現象,諸如網絡外部性、自增強、正反饋、臨界容量等,這些決定了網絡經濟下的產品要素、市場特征和企業獨特的競爭策略;網絡經濟學還特別研究網絡經濟下的政府宏觀調控職能,諸如政府對新技術擴散、福利增進和市場效率變化的關注度,強調網絡經濟環境下政府實施若干公共政策的適時變化性。
本書的具體寫作分工如下:杜云、陳蓉、張銘洪(第一章),杜云(第二章),杜云、王曄(第三章),張麗芳(第四章),郭曉武、鄒珊、韋米佳(第五章),王斌、劉珊珊(第六章),郭曉武、尹新科、張銘洪(第七章)。此外,張銘洪、杜云負責制訂教材寫作大綱、寫作規劃,并對全書作了修改和總纂。
本書的寫作得到了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同時,還要感謝科學出版社的熱心幫助和支持。我們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也吸收了國內外許多同行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為方便教學和節省教師的備課時間,也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我們制作了配套的講義幻燈片和案例庫、練習題庫,放在與書配套的教學課件光盤中。同時,還開發了智能題庫系統和課堂討論輔助管理系統,以方便教師的教學管理。
由于我們水平有限,書中一定有不少的欠缺之處,懇請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新”經濟辨析
第二節 “網絡經濟學”之爭
第三節 網絡經濟學研究動態
第二章 網絡外部性
第一節 外部性
第二節 網絡外部性的定義和分類
第三節 網絡外部性的影響
第三章 網絡產品和數字產品
第一節 網絡產品
第二節 數字產品的定義和分類
第三節 數字產品的特點
第四節 數字產品的經濟學特性
第四章 網絡市場的運行規律
第一節 網絡經濟的自增強機制——正反饋
第二節 網絡市場的結構特征
第三節 網絡經濟的市場結構度量
第四節 網絡市場的運行定律綜述
第五章 網絡經濟下廠商的策略行為
第一節 產品差異化與定價策略
第二節 戰略鎖定策略
第三節 構建進入壁壘的競爭策略
第四節 標準競爭與兼容策略
第六章 網絡經濟下的市場效率
第一節 市場失靈
第二節 市場勢力的效率分析
第三節 數字產品的公共性問題
第四節 網絡經濟中的信息不完全
第五節 數字鴻溝
第七章 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政府職能
第一節 網絡經濟環境下的Internet基礎設施
第二節 普遍服務政策
第三節 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第四節 網絡經濟環境下的政府宏觀調控
第五節 電子政府的建設
參考文獻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基于知識的經濟”的內涵如此界定: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實際上,“知識經濟”這個概念描述的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和增長驅動器的經濟,這種經濟的發展直接依賴于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而與之相對應,以往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則是以土地、勞動力、資金和能源為基礎的物質型經濟。顯然,知識經濟的突出特點就是強調了知識作為經濟資源、經濟商品在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
同時,關于“信息經濟”,有一種常見的定義:信息經濟是信息產業的總和。這里的信息產業即收集、傳播、儲存信息的產業,包括郵電業、新興的計算機網絡、衛星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圖書館、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出版等。關于信息經濟,美國經濟學家馬克·波拉特進行了獨到而深入的研究,他把信息經濟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第一信息部門是指以信息的處理、傳輸、使用為主的行業和生產信息設備的行業;第二信息部門是指非第一信息部門的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中主要從事信息工作的部門。但是,筆者認為這一定義并未抓住“信息經濟”這一經濟形態的本質。“信息經濟”所描述的,不僅僅是國民經濟中某些經濟部門的經濟活動及其在整個經濟中所占份額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信息本身在經濟中地位的提高。與“知識經濟”一樣,“信息經濟”強調的是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和商品在經濟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