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寄生蟲病學是預防獸醫學科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習和掌握這門課程對于保障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和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全書共4篇21章,插圖共270余幅,包括總論、各論、動物寄生蟲病實驗室診斷技術和抗寄生蟲藥物等內容。在內容編排上,依據寄生蟲的分類,兼顧動物種類,同時把重要和常見的寄生蟲病放在前面,以便學生容易掌握。
《動物寄生蟲病學(第3版)》可作為農業院校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獸醫公共衛生等本科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畜牧、獸醫以及醫學寄生蟲學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動物寄生蟲病學是預防獸醫學科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習和掌握這門課程對于保障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和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寄生蟲病診斷和防治方法不斷出現,為適應這一新的發展形勢,我們組織了多所高等院校動物寄生蟲病學教師,以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組織編寫的《家畜寄生蟲病學》(李德昌主編,1985年)和吉林大學組織編寫的《動物寄生蟲病學》(張西臣主編,2005年)為藍本,編寫了《動物寄生蟲病學》這本國家級精品課程配套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融人了老一輩動物寄生蟲病學家和教師們數十年積累的教學經驗,編寫內容力求新穎、準確、實用和圖文并茂。
全書共4篇21章,插圖270余幅,包括寄生蟲學總論、蠕蟲病學、蜘蛛昆蟲病學、原蟲病學、實驗技術和常見藥物等內容。在內容編排上,依據寄生蟲的分類,兼顧動物種類,同時把重要和常見的寄生蟲病放在前面,以便學生容易掌握。
本書可作為農業院校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獸醫公共衛生等本科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畜牧、獸醫以及醫學寄生蟲學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因此對書中訛誤之處,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前言
導言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寄生、寄生蟲和宿主
第一節 寄生現象
第二節 寄生蟲和宿主的類型
一、寄生蟲的類型
二、宿主的類型
第二章 寄生蟲的命名和分類
第一節 寄生蟲的命名規則
第二節 寄生蟲的分類系統
一、蠕蟲分類
二、昆蟲分類
三、原蟲分類
第三章 寄生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第一節 吸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吸蟲的外部形態
二、吸蟲的內部器官
三、吸蟲的生活史
第二節 絳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絳蟲的形態
二、絳蟲的生活史
第三節 線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線蟲的形態
二、線蟲的生活史
第四節 棘頭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棘頭蟲的形態
二、棘頭蟲的生活史
第五節 蜘蛛昆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節肢動物的形態和分類
二、節肢動物的生活史
第六節 原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原蟲的形態
二、原蟲的生活史
第四章 寄生蟲的生理生化
第一節 寄生蟲的生理
第二節 寄生蟲的生化
第五章 寄生蟲與宿主間的相互關系
第一節 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
一、機械性影響
二、奪取營養
三、毒素的作用
四、引入其他病原
第二節 宿主對寄生蟲的作用
一、天然免疫
二、后天獲得免疫
三、影響宿主對寄生蟲免疫反應的因素
第三節 寄生蟲感染與寄生蟲病
一、帶蟲者、慢性感染和隱性感染
二、多寄生現象
三、異位寄生
第六章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
第一節 寄生蟲免疫的特點
第二節 抗寄生蟲感染的免疫機制
第三節 寄生蟲免疫逃避機制
一、解剖或組織位置的隔離
二、蟲體抗原性的改變
三、改變宿主的免疫反應
第四節 寄生蟲蟲苗
一、弱毒苗
二、分泌抗原苗
三、重組抗原苗或基因工程苗
四、人工合成肽苗
五、DNA苗
第七章 寄生蟲病學概念
第一節 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
第二節 疫源性疾病與自然疫源地
第三節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一、動物為載體傳播的病
二、植物為載體經口感染的病
三、水、土壤為載體經口感染的病
四、經皮膚感染的病
五、空氣、飛沫為載體經呼吸道感染的病
第四節 寄生蟲病的流行規律
一、感染源(感染寄生蟲的宿主)
二、感染途徑
三、易感動物
四、外界環境
五、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
第五節 影響寄生蟲病流行的因素
一、宿主因素
二、環境因素
第八章 寄生蟲病的診斷要領
第九章 寄生蟲病的防治原則
一、寄生蟲病的預防原則
二、寄生蟲病的治療原則
第二篇 各論
第十章 吸蟲病
第一節 片形吸蟲病
一、片形吸蟲病(肝蛭病)
二、姜片吸蟲病
第二節 前后盤吸蟲病
第三節 分體吸蟲病
一、日本分體吸蟲病(日本血吸蟲病)
二、東畢吸蟲病
第四節 歧腔吸蟲病
一、歧腔吸蟲病
二、闊盤吸蟲病(胰吸蟲病)
第五節 槽盤吸蟲病
第六節 雙士吸蟲病
第七節 并殖吸蟲病
第八節 后睪吸蟲病
一、華支睪吸蟲病
二、貓后睪吸蟲病
第九節 異形吸蟲病
一、橫川后殖吸蟲病
二、異形異形吸蟲病
第十節 雙穴吸蟲病
第十一節 微口吸蟲病
第十二節 前殖吸蟲病
第十三節 棘口吸蟲病
第四節 背孔吸蟲病
第五節 環腸吸蟲病
第十六節 梟形吸蟲病
第十七節 嗜眼吸蟲病
附:其他禽類吸蟲病
一、毛畢吸蟲病(鴨血吸蟲病)
二、鴨后睪吸蟲病
三、鴨對體吸蟲病
四、次睪吸蟲病
第十一章 絳蟲病
第一節 裸頭絳蟲病
一、莫尼茨絳蟲病
二、曲子宮絳蟲病
三、無卵黃腺絳蟲病
四、馬裸頭絳蟲病
第二節 雙殼絳蟲病
第三節 中絳絳蟲病
第四節 雙葉槽絳蟲病
一、寬節雙葉槽絳蟲病
二、孟氏迭宮絳蟲病
第五節 戴文絳蟲病
一、雞賴利絳蟲病
二、節片戴文絳蟲病
第六節 膜殼絳蟲病
一、劍帶絳蟲病
二、皺褶絳蟲病
三、禽膜殼絳蟲病
四、鼠膜殼絳蟲病
五、豬偽裸頭絳蟲病
第七節 絳蟲蚴病
一、豬囊尾蚴病
二、牛囊尾蚴病(牛囊蟲病)
三、細頸囊尾蚴病
四、豆狀囊尾蚴病
五、多頭蚴病
六、棘球蚴病
七、鏈尾蚴病
第十二章 線蟲病
第一節 蛔蟲病
一、豬蛔蟲病
二、馬剮蛔蟲病
三、犢新蛔蟲病
四、犬、貓蛔蟲病
五、熊貓蛔蟲病
六、雞蛔蟲病
七、異尖線蟲病
第二節 尖尾線蟲病
一、馬尖尾線蟲病
二、兔栓尾線蟲病
三、鼠蟯蟲
四、異刺線蟲病
第三節 類圓線蟲病(桿蟲病)
第四節 圓線蟲病
一、馬圓線蟲病
二、夏伯特線蟲病
三、毛圓線蟲病
四、鉤口線蟲病
五、食道口線蟲病
六、鮑杰線蟲病
七、網尾線蟲病
八、原圓線蟲病
九、豬后圓線蟲病(豬肺線蟲病)
十、廣州管圓線蟲病
十一、禽比翼線蟲病
十二、豬冠尾線蟲病(豬腎蟲病)
第五節 毛尾線蟲病(毛首線蟲病)
一、毛尾線蟲病(鞭蟲病)
二、旋毛蟲病
三、禽毛細線蟲病
第六節 旋尾線蟲病
一、犬旋尾線蟲病
二、豬胃蟲病
三、馬胃蟲病
四、駱駝副柔線蟲病
五、禽胃線蟲病
六、吸吮線蟲病
七、筒線蟲病
八、貓泡翼線蟲病
第七節 絲蟲病
一、牛、馬絲蟲病
二、腦脊髓絲蟲病
三、渾睛蟲病
四、副絲蟲病(血汗癥、皮下絲蟲病)
五、牛、馬盤尾絲蟲病
六、犬惡絲蟲病
七、豬漿膜絲蟲病
第八節 龍線蟲病
一、鴨鳥蛇線蟲病
二、麥地那龍線蟲病
第九節 犬腎膨結線蟲病
第十三章 棘頭蟲病
第一節 豬棘頭蟲病
第二節 鴨棘頭蟲病
第十四章 蜘蛛昆蟲病
第一節 蜱螨類疾病
一、蜱類
二、螨類
第二節 昆蟲類疾病
一、蠅蛆病
二、虱病
三、蚤病
四、其他昆蟲
第十五章 原蟲病
第一節 鞭毛蟲病
一、伊氏錐蟲病
二、馬媾疫
三、利什曼原蟲病(黑熱病)
四、牛胎毛滴蟲病
五、組織滴蟲病
六、賈第蟲病
第二節 梨形蟲病
一、巴貝斯蟲病
二、泰勒蟲病
第三節 孢子蟲病
一、球蟲病
二、弓形蟲病
三、肉孢子蟲病
四、貝諾孢子蟲病
五、血孢子蟲病
六、兔腦原蟲病
七、卡氏肺孢子蟲病
八、豬小袋纖毛蟲病
九、新孢子蟲病
第三篇 實驗室診斷技術
第十六章 病原學診斷技術
第一節 蠕蟲病診斷技術
一、糞便檢查
二、肛門周圍刮下物檢查
三、血液內蠕蟲幼蟲的檢查
四、尿液檢查
第二節 螨病的實驗室診斷技術
一、病料的采取
二、檢查方法
第三節 原蟲病的實驗室診斷技術
一、血液內原蟲檢查法
二、生殖道原蟲檢查法
三、糞便內原蟲檢查法
四、組織內原蟲檢查法
第十七章 寄生蟲病的免疫診斷技術
第一節 皮內試驗
第二節 沉淀試驗
一、免疫擴散沉淀試驗
二、活體沉淀試驗
第三節 凝集試驗
一、直接凝集試驗
二、間接凝集試驗
第四節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旋毛蟲病酶聯免應吸附實驗
一、材料準備
二、操作方法
三、結果判定
第五節 補體結合試驗
一、抗原制備
二、試驗步驟
第六節 間接免疫熒光試驗
一、抗原制備
二、試驗步驟
第七節 染色試驗
一、材料準備
二、實驗操作
三、判定標準
第十八章 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
第一節 DNA探針技術
一、基因組DNA探針的制備
二、重組DNA探針的制備
三、DNA探針的標記方法
四、印漬膜制備
五、分子雜交
六、基因探針在寄生蟲方面的應用
第二節 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一、PCR系統的組成
二、PCR循環的3個步驟
三、PCR技術的發展
四、PCR技術在寄生蟲方面的應用
第十九章 寄生蟲耐藥性檢測
第一節 蠕蟲耐藥性檢測技術
一、尸體剖檢
二、蟲卵數減少試驗
三、蟲卵孵化試驗
第二節 雞球蟲耐藥性檢測技術
一、動物及分組
二、藥物
三、供試球蟲
四、觀察項目
五、耐藥性判定指標及標準
第四篇 抗寄生蟲藥物
第二十章 抗寄生蟲藥物概論
第一節 抗寄生蟲藥物的種類及作用機制
一、抗寄生蟲藥物的種類
二、抗寄生蟲藥物的作用機制
第二節 抗寄生蟲藥物的應用方法
一、抗寄生蟲藥物的應用方法
二、應用寄生蟲藥物注意事項
第二十一章 常用抗寄生蟲藥
第一節 抗蠕蟲藥
一、驅線蟲藥
二、驅吸蟲藥
三、驅絳蟲藥
第二節 抗原蟲藥
一、抗球蟲藥
二、抗錐蟲藥
三、抗梨形蟲藥
第三節 殺蟲藥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各種畜禽常見寄生蠕蟲及蟲卵
一、動物寄生蟲病學的概念
動物寄生蟲病學是一門普通生物學和獸醫學內容的綜合性學科,是闡明寄生于動物的各種寄生蟲及其對動物所發生影響和所引起疾病的科學。它一方面必須研究動物的寄生蟲學,即研究寄生在動物機體的各種寄生蟲的形態學、生理學、分類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問題;另一方面必須研究由寄生蟲引起的動物疾病,即研究侵襲動物機體的各種寄生蟲的致病作用,由其引起疾病的流行病學、癥狀、病理變化、免疫、診斷方法,以及在正確診斷的基礎上施行防治的衛生保健措施等問題。所以,寄生蟲學是研究寄生蟲病的基礎,必須對寄生蟲學的這個基礎學科有較全面的了解,特別是掌握寄生蟲生活史、流行病學的規律,才可能正確地研究寄生蟲病,從而做出切實有效的綜合性防治措施。
二、動物寄生蟲病學在獸醫學中的地位及其與各學科的關系
動物的疾病大體可以區別為非傳染性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3大類。人類對這3大類疾病的研究有其發展的各個階段,它是隨社會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個體農業經濟的歷史時期,家畜以役用為主,分散飼養,獸醫工作以治療內外科疾病為主;隨著畜牧業商品生產的發展,畜產品及畜禽輸出輸入的增加,畜禽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隨之增多,于是,防治家畜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成為主要課題;隨著獸醫科學的發展,主要的烈性傳染病逐漸得到控制與消滅,曾被掩蓋著的寄生蟲病的危害就顯得格外突出,畜牧業生產遭受寄生蟲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已超過傳染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于是,對畜禽寄生蟲病的研究逐漸地提到日程上來。由于社會生產發展的突飛猛進,畜牧業商品生產的機械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又顯露出另外一些非傳染病,如營養性疾病、遺傳繁殖疾病、環境污染和中毒病等。所以,從當前動物疾病來看,增加的多,被消滅、控制的少,獸醫的防治和科研工作任務顯得更加繁重。現在對動物寄生蟲病的危害性雖已開始有所認識,但遠未被放在應有的位置,因而寄生蟲仍然嚴重地危害著畜禽的健康,阻礙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使畜牧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現象與當前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畜產品及其加工制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極不適應。因此,為適應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的需要,加強對動物寄生蟲病的科研與防治工作已成為畜牧業生產上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