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工程》共分9章。第1章介紹了系統與系統工程的概述,論述了系統工程的產生、發展、特征及應用。第2章簡要介紹了系統工程的理論基礎,包括控制論、信息論、新三論、運籌學、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第3章介紹了系統工程方法論,包括霍爾方法論、切克蘭德方法論和綜合集成方法論。第4章介紹了系統模型及系統建模方法,對系統模型進行了定義和分類,詳細給出了解釋結構建模方法、IDEFO建模方法、Petri網建模方法和廣義建模方法。第5章給出了系統分析的主要內容和步驟,詳細介紹了系統環境、目標和結構分析方法,以及可行性分析和具體的系統分析方法。第6章給出了系統評價的主要內容和步驟,詳細介紹了幾種典型的系統評價方法,包括關聯矩陣法、指標評分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第7章給出了系統預測與決策的主要內容和步驟,詳細介紹了回歸分析預測方法、不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沖突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第8章介紹了網絡計劃技術,包括網絡圖、關鍵線路法、計劃評審技術和圖解評審技術。第9章從人機系統優化配置、生產能力決策、神舟五號工程和名牌系統工程等領域給出了系統工程的典型應用案例。
《系統工程》可作為高等院校工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和:MBA的教材和參考書,也適合于從事系統規劃、開發和運作管理的有關人員閱讀參考。
本教材從系統思維和技術集成的角度,介紹系統工程的概念、方法論、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及系統工程的具體應用,并輔以大量案例和練習,其目的就是使學生了解系統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使其掌握系統建模、分析、評價、預測及決策的實用方法,從而適應現代工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人才培養的需要。
在人類發展史上,系統思想被不斷地應用于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中,其應用領域幾乎遍及工程技術和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系統工程是系統科學中直接改造世界的工程技術。它應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系統的構成要素、組織結構、信息交換和控制機制進行規劃、設計、分析、評價、預測和決策,從而達到最優設計、最優控制和最優管理的目標。因此,只有學習和應用先進的系統工程理論、技術和方法,才能對系統中有限的資源進行正確的組織和管理,才能使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協調配合,才能充分地發揮人力和物力的潛力,從而實現系統的綜合優化運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系統工程的研究和應用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概念、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涌現。本教材就是從系統思維和技術集成的角度,介紹系統工程的概念、方法論、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及系統工程的具體應用,并輔以大量案例和練習,其目的就是使學生了解系統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使其掌握系統建模、分析、評價、預測及決策的實用方法,從而適應現代工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人才培養的需要。
前言
第1章 系統與系統工程概述
1.1 系統概述
1.1.1 系統的定義及屬性
1.1.2 系統的分類
1.1.3 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1.4 系統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1.2 系統工程概述
1.2.1 系統工程的產生與發展
1.2.2 系統工程的定義與特征
1.2.3 系統科學的學科體系
1.2.4 系統工程的應用
本章習題
第2章 系統工程的理論基礎
2.1 控制論
2.1.1 控制論的產生與發展
2.1.2 控制系統的構成
2.1.3 控制任務與控制方式
2.2 信息論
2.2.1 信息論與信息的概念
2.2.2 信息的度量
2.2.3 信息方法
2.3 新三論
2.4 運籌學
2.5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2.5.1 復雜適應系統的基本思想
2.5.2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特點
2.5.3 復雜適應系統的基本模型
本章習題
第3章 系統工程方法論
3.1 系統工程方法論概述
3.2 霍爾方法論
3.2.1 時間維
3.2.2 邏輯維
3.2.3 知識維
3.3 切克蘭德方法論
3.3.1 切克蘭德方法論的提出
3.3.2 切克蘭德方法論的方法步驟
3.3.3 切克蘭德方法論的應用評價
3.4 綜合集成方法論
3.4.1 綜合集成方法論的提出
3.4.2 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
本章習題
第4章 系統模型及系統建模方法
4.1 系統模型的定義和分類
4.1.1 系統模型的定義
4.1.2 系統模型的分類
4.2 系統建模方法概述
4.2.1 系統建模的基本原則
4.2.2 系統建模的思考方法
4.2.3 系統建模的一般步驟
4.3 解釋結構建模方法
4.3.1 ISM工作原理
4.3.2 系統結構的基本表達方式
4.3.3 遞階結構模型的建立原理
4.3.4 遞階結構模型的建模方法
4.3.5 實例分析
4.4 IDEF0建模方法
4.4.1 IDEF0的基本概述
4.4.2 IDEF0的基本符號說明
4.4.3 IDEF0的建模步驟
4.4.4 IDEF0建模應用案例
4.5 Petri網建模方法
4.5.1 一般Petri網模型
4.5.2 計時Petri網模型
4.6 廣義模型化方法
4.6.1 廣義模型化方法的提出
4.6.2 廣義模型的概念
4.6.3 廣義模型化方法
4.6.4 廣義建模方法的應用案例
本章習題
第5章 系統分析方法
5.1 系統分析概述
5.1.1 系統分析的定義
5.1.2 系統分析的特點
5.1.3 系統分析的要素
5.1.4 系統分析的步驟
5.2 系統環境、目標與結構分析
5.2.1 系統環境分析
5.2.2 系統目標分析
5.2.3 系統的結構分析
5.3 系統可行性分析
5.3.1 可行性分析
5.3.2 可行性分析的內容
5.3.3 可行性分析的報告
5.4 常用的系統分析方法
5.4.1 德爾菲法
5.4.2 主成分分析
5.4.3 聚類分析
5.4.4 量本利分析法
5.4.5 成本效益分析法
5.4.6 技術經濟分析
本章習題
第6章系統評價
6.1 系統評價概述
6.1.1 系統評價基本概念
6.1.2 系統評價與決策
6.1.3 系統評價的步驟與內容
6.2 關聯矩陣法
6.3 指標評分法
6.3.1 評價指標的規范化
6.3.2 常用指標評分法
6.4 層次分析法
6.4.1 AHP的基本原理
6.4.2 AHP的基本步驟
6.5 模糊綜合評判法
6.6 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
本章習題
第7章系統預測與決策
7.1 系統預測與決策概述
7.1.1 系統預測概述
7.1.2 系統決策概述
7.2 回歸分析預測方法
7.2.1 線性回歸模型
7.2.2 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
7.2.3 線性回歸模型的統計特征+
7.2.4 回歸模型的統計檢驗
7.2.5 采用excel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7.3 不確定型決策
7.4 風險型決策
7.4.1 決策表法
7.4.2 決策矩陣法
7.5 沖突分析
7.5.1 沖突分析與對策論
7.5.2 沖突模型的基本要素
7.5.3 沖突模型的分類
7.5.4 沖突分析的基本步驟
7.5.5 沖突分析實例
7.6 決策支持系統
7.6.1 決策支持系統概述
7.6.2 決策支持系統的構成和結構
7.6.3 智能型決策支持系統
7.6.4 群決策支持系統GDSS
本章習題
第8章 網絡計劃技術
8.1 網絡計劃方法
8.1.1 甘特圖法
8.1.2 關鍵線路法
8.1.3 計劃評審技術
8.1.4 圖解評審技術
8.2 網絡圖的編制
8.2.1 網絡圖的組成
8.2.2 網絡圖的編制
8.3 關鍵線路法
8.3.1 分析法
8.3.2 圖上計算法
8.3.3 表格計算法
8.4 CPM網絡的優化
8.4.1 時間的優化
8.4.2 時間-費用優化
8.4.3 資源優化
8.5 計劃評審技術
8.5.1 根據平均作業時間確定完成任務總工期及概率的方法
8.5.2 根據作業的標準差確定關鍵線路的方法
8.5.3 根據各線路在指定日期內完成任務的概率確定關鍵線路
8.6 圖解評審技術
8.6.1 PERT的發展——GERT
8.6.2 GERT網絡節點特征及其繪制實例
8.6.3 用GERT網絡解決系統問題的步驟
本章習題
第9章 系統工程的應用案例
9.1 制造企業人機系統優化配置分析與設計
9.1.1 人機系統優化配置分析
9.1.2 人機系統優化設計
9.2 某臺資電子加工企業生產能力擴充決策分析
9.3 神舟五號工程
9.4 名牌系統工程案例
9.4.1 名牌系統工程的作用
9.4.2 某葡萄酒企業的名牌之路
參考文獻
1)整體性
系統的整體性又稱為系統的總體性、全局性,是系統最基本、最核心的屬性。整體性是指系統中具有獨立功能的要素圍繞系統的整體目標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邏輯上統一和協調為系統的整體行為。其整體功能不等于各個要素的功能之和,而是具有不同于各組成要素的新功能。在一個系統整體中,即使每個要素都不是最優,但通過協調、綜合可以成為具有良好功能的整體系統;反之,即使每個要素都達到了最優,但組成整體的各要素無法協調運行,也就不能構成功能良好的整體系統。因此,系統整體性要求我們不能離開整體去考慮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聯系,必須在實現系統目標的前提下,使系統的總體結合效果最佳。
2)相關性
系統的相關性是指系統各要素之間、系統與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的相關性構成了系統結構問題的基礎。以人體系統為例,每一個器官或小系統都不能離開人體這個整體而存在,各個器官或小系統的功能與行為影響著人體整體的功能和行為,而且它們的影響都不是單獨的,而是在與其他要素的相互關聯中影響整體。如果不存在相關性,眾多要素就如同一盤散沙,只是一個集合,而不是一個系統。例如,計算機CPU,只有在主板等其他元件的協同下,才能發揮其計算的功能。因此,相關性是分析系統和改進系統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3)環境適應性
任何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中,并與環境之間產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環境的變化必定對系統及其要素產生影響,從而引起系統及其要素的變化。系統要獲得生存與發展,必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就是系統的環境適應性。系統這種自動調節自身結構、活動以適應環境變化的特性,又稱為系統的自組織性。
系統的環境適應性提示我們,研究系統時必須注重系統的環境,只有在一定的環境中考察系統,才能明晰系統的全貌;只有立足于一定的環境中去研究系統,才能有效地解決系統中的問題。例如,對于企業管理系統,必須針對企業當前所處的技術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進行系統分析才能對系統進行有效的改善。
系統的環境適應性除了系統要適應環境的變化外,還包括系統對環境的改變作用。因此,系統的構造和運行必須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使系統和環境均維持良好的狀態,才能實現二者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綠色制造系統就是考慮系統對環境的影響,盡量使制造過程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減少。
4)目的性
系統的目的性是指系統整體的特定功能,它提供了設計、建造或改造系統的目標與依據,反映了系統整體行為的方向性。一個系統必須具有它作為一個整體所體現的目的與功能,才具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明確系統的目的是設計、建造或改造系統的首要工作。需要指出的是,系統整體功能的目的不僅取決于現有狀態,而且也依賴于系統未來的終極狀態,并受其制約。例如,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行為與決策不僅要考慮現有狀態,而且更須服從“取勝”這個終極狀態,“不爭一城一地的得失,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思想便是從目的性出發的范例。此外,一般系統大都是多目標系統,它們具有多層次的目標體系,因此要區分主要目標與次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