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學》是一部融理論性、知識性、前瞻性和啟發性于一體,面向21世紀經濟類人才培養需要的教材。《貨幣金融學》在根據教學課時設計教材容量的基礎上,全面介紹了國內外貨幣金融的理論與實踐,盡可能地把貨幣金融學所涵蓋的、與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交叉的理論知識內容降到必要的程度,以保持貨幣金融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獨特性。在各章中,《貨幣金融學》根據需要設置了專欄——或者討論相關的經濟研究,或者介紹新的國際準則,或者將所闡述的理論用于詮釋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金融實踐活動和政策措施。《貨幣金融學》中還含有大量的圖表,提供過去和現在金融實踐所發生的真實情況,引導學生對金融經濟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給出自己的判斷。在各章的開始,《貨幣金融學》給出了學習目標和知識點摘要,幫助學生掌握該章的核心內容;在各章的結尾,《貨幣金融學》給出了思考題,滿足學生復習、鞏固和深化知識的需要。
《貨幣金融學》的適用范圍廣泛,既可作為財經類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金融從業人員的培訓教材。
其他版本請見:《貨幣金融學》 精品課程立體化教材系列是根據教育部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要求,由各學科領域全國知名教授領銜。精心編寫而成各門課程按照立體化教學的需要進行建設。努力構建出一個包括主干教材、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參考川書、學生輔導用書、習題案例集、教學錄像、教學支持網站等豐富教學支持資源的立體化教學體系。選用該課程主干教材的教師可通過以下聯系方式與出版社取得聯系,以獲得相關支持。
對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的研究,已成為經濟學科中最引人人勝的領域之一。貨幣形式日新月異,金融工具層出不窮,金融市場變化迅速,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總之,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一國金融經濟運行中的事件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深遠。
我們本著面向21世紀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宗旨編寫這部教材,力圖展現當代貨幣金融理論的先進成果,反映金融經濟運行的實際,適應以本科為主的不同教學層次學生學習金融理論的需要。本書的特點是博采眾長,簡明通俗,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本書由張紅偉任主編、鄧奇志任副主編,張紅偉負責總撰定稿。參加編寫的人員依次為:張紅偉(第1、3、12章)、鄧奇志(第2、6、8章)、賈立(第4、5、7章)、王雅梅(第9、10章)、何布根(第10章)、賈文(第11、13章)。
為了不斷提高本書的內容質量,我們懇請使用本書的教師、學生與讀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時修改、完善。
前言
第1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1.1 貨幣的產生
1.2 貨幣的職能
1.3 貨幣的種類
1.4 貨幣制度
1.5 貨幣的定義
1.6 貨幣與財富和經濟活動
思考題
第2章 信用
2.1 信用概述
2.2 高利貸信用與現代信用
2.3 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健全
2.4 信用形式與融資形式
思考題
第3章 利息和利率
3.1 利息
3.2 利率的概念與種類
3.3 決定和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
3.4 我國的利率管理體制改革
思考題
第4章 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
4.1 金融機構
4.2 金融體系
4.3 金融體系的發展趨勢
思考題
第5章 金融市場
5.1 金融市場概述
5.2 貨幣市場
5.3 資本市場
5.4 金融衍生品市場
思考題
第6章 商業銀行及其經營管理
6.1 商業銀行的形成、職能和組織形式
6.2 商業銀行的業務及其管理
6.3 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
6.4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思考題
第7章 中央銀行
7.1 中央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7.2 中央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7.3 各國中央銀行制度比較
7.4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
思考題
第8章 貨幣供求理論與實踐
8.1 貨幣需求
8.2 貨幣供給
8.3 貨幣供求平衡
思考題
第9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9.1 通貨膨脹
9.2 通貨緊縮
思考題
第10章 國際收支與匯率
10.1 國際收支
10.2 匯率
思考題
第11章 金融與經濟發展
11.1 金融抑制
11.2 金融深化
11.3 金融創新
11.4 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經濟發展
思考題
第12章 貨幣政策
12.1 貨幣政策概述
12.2 貨幣政策工具
12.3 貨幣政策效果
12.4 中國的貨幣政策實踐
思考題
第13章 金融安全與金融監管
13.1 金融風險
13.2 金融安全
13.3 金融危機
13.4 金融監管
思考題
參考文獻
(5)郵政儲蓄機構的建立。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與中國人民銀行達成協議,成立郵政儲蓄局,并依附郵政網絡建立郵政儲蓄機構體系,發展郵政儲蓄業務。
(6)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企業規模的壯大,為了加快內部資金調撥和內部資金的使用效率,方便企業籌資,一些大企業集團成立了財務公司。同時,租賃公司也隨之產生,以滿足資金缺乏卻又想“融物”的借款人的需要。
(7)外資金融機構的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對外交往和對外經濟往來增多,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外資金融機構開始在華設立辦事處、分支機構、分支銀行,或者建立合資銀行。
這一時期,是我國金融體系發展最快、成立金融機構最多的時期。在此期間,設立了四家國有專業銀行,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的中央銀行地位;眾多的股份制銀行或法人所有的銀行相繼建立,打破了國家壟斷銀行資本的局面,形成了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的銀行體系。此外,非銀行金融機構得到迅猛發展,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相繼建立,外資金融機構也開始進入我國。因此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國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四大專業銀行為主體、其他銀行為補充、非銀行金融機構充分發展的金融體系。
4.深化時期(1994年至今)
盡管前一時期我國的金融體系得到很大發展,各類金融機構也比較齊備,但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金融機構之間業務劃分不盡合理,不能充分調動金融機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金融業務的調整、職能的改善及金融體系的完善還要深化下去。這一時期金融體系的深化主要表現在:
(1)建立政策性銀行,推進專業銀行商業化。我國在1994年先后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用以剝離四家專業銀行承擔的政策性信貸業務,將銀行的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分開,推進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化。同時淡化傳統專業分工,中國農業銀行既可進城,中國工商銀行也可下鄉,中國銀行也可經營人民幣業務,中國建設銀行也可開展短期信貸,將四家專業銀行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