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在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 綜合吸收了各種對文化產品以及相關的如象征產品、體驗產品、創意產品、內容產品等概念的思想, 著重從價值的角度對文化產品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 指出文化產品是由文化企業根據文本生產出來的, 用于流通和消費的意義的符號化載體, 其核心是滿足人們的思想、情感等精神需求, 形式上包括了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服務以及不可復制和替代的過程。接下來, 進一步梳理了文獻中關于文化產品類型的劃分, 然后著重站在消費者的角度, 以產品帶給他們的不同類型的核心價值為標準, 將其分為閱讀型、觀賞型和互動型產品三種類型, 并分別探討了它們各自的對象、范圍和特征。同時, 指出這三類產品在消費上, 都具有體驗性的本質, 產品的價值, 取決于消費者的感知。因此, 根據消費者身心參與及與產品交互的程度大小, 本研究將這三類產品又稱為間接體驗型產品、半直接體驗型產品和直接體驗型產品。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為什么要研究文化產品的價值1
1.2研究目的與意義2
1.2.1建立價值增值模式2
1.2.2研究意義3
1.3研究框架與技術路線6
1.4定性與定量方法的混合應用7
1.5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7
1.6研究創新點8
第2章相關理論的回顧10
2.1文化經濟理論10
2.2文化產品價值研究11
2.3體驗經濟與過程經濟理論12
2.3.1體驗經濟13
2.3.2過程經濟14
2.4顧客感知價值15
2.4.1顧客價值概念方面的研究15
2.4.2顧客價值構成要素方面的研究20
2.4.3顧客價值的模型研究21
2.4.4顧客價值因素的評價方法研究27
2.5受眾研究29
2.6理論評述32
第3章從新的思路認識文化產品35
3.1重新定義文化產品35
3.1.1什么是產品35
3.1.2什么是文化產品36
3.1.3本書對文化產品的界定37
3.2文化產品的類型38
3.2.1文化產品類型的相關研究38
3.2.2文化產品的三種類型40
第4章構建文化產品的價值層次模型43
4.1不同理論視角下的文化產品價值43
4.1.1價值要素43
4.1.2價值權衡44
4.1.3價值層次46
4.2價值層次模型提出的研究問題54
第5章模型構建的研究設計55
5.1實證研究對象的選擇55
5.2對電影觀眾的研究56
5.2.1觀看電影行為的動機研究56
5.2.2電影觀眾的類型研究58
5.2.3專業調查機構的電影觀眾研究59
5.3三個層次價值條目提取的理論和實踐依據60
5.3.1目的層的理論依據60
5.3.2結果層的理論依據64
5.3.3屬性層的理論和實踐依據66
5.4數據收集方法與程序68
5.4.1焦點小組法68
5.4.2深度訪談法69
5.4.3數據收集整理72
第6章模型構建的實證研究73
6.1預測試73
6.1.1描述性統計分析74
6.1.2探索性因子分析74
6.1.3三個層次量表的信度分析79
6.2正式測試81
6.2.1正式測試的描述性統計82
6.2.2驗證性因子分析83
6.2.3回歸分析92
第7章文化產品價值增值模式分析98
7.1消費者感知價值增值的判斷98
7.1.1消費者滿意度98
7.1.2消費者忠誠度98
7.2消費者感知價值增值的案例分析——《肖申克的救贖》99
7.2.1案例的屬性層分析100
7.2.2案例的結果層分析101
7.2.3案例的目的層分析102
7.2.4案例的三個層次綜合分析102
7.3消費者感知價值增值模式104
7.3.1消費者的自我概念106
7.3.2消費者的文化資本107
7.4供給傳播方的增值實現模式108
7.4.1供給傳播方各個層次的價值增值途徑108
7.4.2供給傳播方價值增值實現模式120
第8章研究的總體結論與展望130
8.1研究結論與討論130
8.2對文化消費者和文化企業的啟示132
8.3研究中的不足與展望135
參考文獻137
索引145
第1章緒論
1.1為什么要研究文化產品的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目光和消費重點開始投向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領域。于是,以提供文化產品為主的文化產業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消費者的青睞。
在國際上,尤其是在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建設精神文明、發展文化產業就已經成為一股熱潮。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顯著。例如,美國的視聽產品早已超過航空航天業產品,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達到了600億英鎊;日本的文化娛樂業也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的年產值。[1]
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關心與投入,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像發展工業一樣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均衡發展的重頭戲。在2007年10月15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4個方面,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重要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