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師專業化進程的推進和教師教育培養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視,對在校師范專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訓練的重要性也日益突顯。“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教師職業技能課程”,它的開設旨在強化學生的專業精神,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樹立現代教育觀、心理觀、健康觀和學生觀。通過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掌握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學生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的基本操作技能、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學會科學地、創造性地開展初級的中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同時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及班主任工作中,并且關注未來教師的心理健康,培養健康的心理輔導師資。
本書以積極心理學的觀點為指導思想,組織教學內容,開展教學設計。每個部分的內容以中學生案例為引導,引入相關主題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課程開展交流與討論,結合課程內容有計劃地到學校開展相關的訪談和調研,結合調研情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討如何進行個案的輔導。任課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課程學習,定期到實踐基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開設以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以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培養為主的發展性心理輔導,開設滲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學科課程,組織以突出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積極心態培養為主的主題班會,等等。
本書撰寫分工如下:余欣欣、李山、梁曉蘭撰寫第一章;秦素瓊、玉丁婕、尤藹撰寫第二章;李釗撰寫第三章;蘇思慧、徐姍姍撰寫第四章;高永金撰寫第五章;梁書玲撰寫第六章;吳素梅、陳俊撰寫第七章:方建東撰寫第八章;黎檸寧、史雅寧、侯冉、陳雪撰寫第九章;余欣欣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
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得到了廣西教師教育學科教學團隊“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團隊成員、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廣西心理健康促進服務團隊”成員和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系老師、同學們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廣泛參考了國內外的相關著作,吸收了有關研究成果,雖然我們力圖融理論性、實踐性和通俗性于一體,但限于能力與水平,難免存在疏漏,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心理基礎與應用叢書:中學心理健康教育》:
換言之,健康是一種讓我們實現全部潛能的生活能力。健康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呢?
在古希臘,人們以肌肉發達、體態健美、活力充沛作為健康的標志,提出“健力美”這一概念,并把這一概念作為奧運宗旨之一,延續至今。
傳統的健康觀認為,“體格健壯,沒有疾病”——也就是沒有軀體疾病即為健康。
但是這樣的健康觀難以很好地解釋越來越多的現象,比如,有些人的確沒有器質上的損傷、沒有疾病,但功能上已經出現問題。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對人們生活質量的影響也日益突出。隨著醫學的發展、心理學的日漸成熟及社會生態學觀點的提出,人們認識到疾病病因的復雜性(遺傳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特別是認識到社會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從而使健康的概念延伸到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行為,逐漸形成了綜合性的健康概念。
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維的健康定義:健康是一種心理、軀體、社會康寧的完滿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一定義促進了健康向三維方向發展,提高了人類對健康的認識。
1989年,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的最新定義: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品質的良好狀態。這是對健康較為全面、科學、完整、系統的定義。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必須從生理、心理行為、社會等因素去分析,不僅看其有沒有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還要看其是否有主觀不適應感或社會公認的不健康行為。
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價值觀拍賣的活動,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健康、理想、事業、愛情、財富、地位、名譽的價值。
信息視窗
健康的10條標準(胡永萍,2010)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健康的10條標準:
1.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御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二、心理健康的含義
話題導引
曉敏是個來自縣城的女孩子,學習非常刻苦,初中時在班級里成績名列前茅。考上一所寄宿制的重點高中以后,她感到學習越來越力不從心,父母和老師的期待給她很大的壓力,進入高中后,在班級上的成績不像以前那么突出,她感到有點失落,因此經常情緒低落,有段時間還出現失眠,不想上課,也不愿意與同學交往……她從網絡上查到一些資料,覺得自己可能需要心理上的幫助。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人們普遍認識到健康已經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人們成功和幸福的保障。心理健康,這項在以前容易被忽略的人類健康的重要指標,如今正引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現代科技的飛躍和社會文化的迅猛發展,迫使人們以一種嶄新的、多元的視角全面看待健康的產物,它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心身統一的哲學觀在健康觀念上的確立。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研究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各異,關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國內外學者尚未有統一的意見。正如卡普蘭(L.Kaplan)所說:“許多人都試圖定義心理健康,但是這是一個混合的領域,難以給予精確的定義,它不僅包括知識體系,也包含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人際關系的質量。”(朱家雄,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