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億年前,海洋孕育出*原始的生命,如今,浩瀚無垠的海洋仍舊是無數生命的樂園。在大海深處,那些精靈將百般神奇隱藏在體內,使人類難以窺探大自然不可思議的奧秘。《BR》 本書以專業的攝影、精心的編排,將通過生物塑化技術保存的大量海洋脊椎動物器官及整體標本生動而真實地呈現給讀者,帶領讀者遨游海洋,探索海洋脊椎動物的奧秘,領略數十億年進化所造就的自然奇跡。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了解海洋及其對人類的重要作用,使每位讀者都能夠從自我做起保護海洋。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脊椎動物的出現是進化史上飛躍性的進步,它們一步步從水生世界走向陸地生活。從最早的脊椎動物魚類,到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進化過程。從魚類開始,一條貫穿身體的脊椎成為脊椎動物標志性的結構,它將脊椎動物的身體一分為二,左右對稱,將脊髓埋藏其中,完整地保護起來。魚類是后期脊椎動物的雛形,四肢已見端倪,脊椎初步分化為軀椎和尾椎,生殖系統也更為復雜。但最早的脊椎動物魚類依舊需要水環境的輔助,鰓的出現使它們可以完美地實現水中呼吸。
爬行類脫離了對水的依賴,進化出更高級的呼吸器官肺,氧氣可以通過肺泡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行交換。肺的出現,讓脊椎動物在億萬年前便將陸地完全征服。為了更好地適應陸地生活,脊椎動物進化出可以靈活運用的四肢。四肢不僅可以讓脊椎動物隨意地爬行、跳躍、奔跑、游泳,甚至在天空飛行,還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工具。四肢結構利于脊椎動物的捕食和逃避敵害,使得脊椎動物的生存空間更加廣闊。在雄踞陸地的同時,在占地球面積約70%的海洋中,仍然生存著數量龐大的脊椎動物。不僅魚類,從爬行類、鳥類到哺乳類,都可以在海洋中找到它們的足跡。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這些海洋脊椎動物的外形和結構更趨近于魚類,身體的功能器官也因為環境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它們要么完全生活在海洋中,要么在海洋中捕食。
本書將以脊椎動物為線索,帶您完成一次奇異的海洋脊椎動物發現之旅。它們如何重新適應了海洋生活?它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它們到底是進化的必然,還是生物界的偶然?也許一本書不會提供全部答案,但我們所展示的海洋脊椎動物必定會引起您的思考與感悟……
隋鴻錦,1965年2月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命奧秘博物館創始人。現任大連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主任、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協比較解剖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多年來一直從事人體解剖學和比較解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科普著作有《人體世界》《達爾文的證據》《人體的奧秘》等。其中《人體世界》曾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達爾文的證據》入圍20 1 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在國內率先引進和推廣生物塑化技術,被譽為中國塑化第一人。2004年被評為中國科普十大公眾人物。
海洋伊甸園
第一篇 海洋里的脊椎動物
1 海洋中的軟骨頭 2
2 最大的魚類鯨鯊 4
3 懷孕的雙髻鯊 8
4 被壓扁的鯊魚 10
5 全身硬骨的魚類 12
6 奇妙的魚海鰻和海馬 16
7 身披盔甲的海龜 18
8 會游泳的鳥類企鵝 20
9 留戀海洋的巨獸鯨 22
10 身披毛發的海獸海豹 42
第二篇 奇妙的器官結構
11 骨骼 46
12 運動 50
13 呼吸 52
14 牙齒 56
15 消化 58
16 肝臟 62
17 心臟 64
18 腦 66
19 神經 68
20 腎臟 70
21 生殖 72
22 皮膚與肌肉 76
第三篇 人類與海洋
23 生命的搖籃 80
24 保護海洋從你我做起 82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