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中國苜蓿歷史文化的著作,全書收錄了自漢代苜蓿傳入中國以來的與苜蓿主題相關的古代詩歌,是對苜蓿文化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全書包含詩800多首,按照朝代進行了排列,并對每首詩的作者進行了介紹,有的詩歌還進行了注解。
《苜蓿賦》是《苜蓿經》的姊妹篇,只要一看書名,讀者便知她們同根同源。倘若讀者喜歡《苜蓿經》的話,亦會喜歡《苜蓿賦》,因為她們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
苜蓿自漢代始入我國,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并很快成為重要的牧草和皇家園林植物,乃至蔬菜。與此同時,苜蓿也受到文人雅士、達官顯貴、賢達隱士等的青睞,成為他們筆下的寵兒,出現了許多以苜蓿為意象的短語、典故,如苜蓿生涯、苜蓿堆盤、春盤苜蓿、幸運草等,形成許多具有苜蓿風格、苜蓿情懷、苜蓿精神的詩詞乃至文化。苜蓿越千年,風光乃無限。千百年前的苜蓿雖然已成為往事,但那些膾炙人口的苜蓿詩詞,卻隨著歲月穿流傳頌至今。今天,當我們用一種新的歷史觀審視和重溫這些苜蓿詩詞時,就會發現她像一部史詩,讓我們從中了解到苜蓿與西域、苜蓿與葡萄、苜蓿與汗血馬(天馬)、苜蓿與張騫、苜蓿與絲綢之路等的不解之緣與傳奇故事;當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思維解讀這些苜蓿詩詞時,就會發現她像一本勵志書,像一本思想書,像一本哲理書,盡顯人間冷暖、人生態度和人格魅力;當我們用一種新的視野面對千古苜蓿時,就會發現她讓我們有無限的遐想,讓我們談天說地,享受自然,感悟人生,苜蓿既有外在的美麗多嬌,又有生存的風雨奮斗,還有生命的睿智豁達;當我們用一種新的理念詮釋千古苜蓿時,就會發現她是那么的無私、那么的偉大和那樣的燦爛,她在惡劣的環境中不畏寒與旱頑強生長,盡顯英雄本色,、在良好的環境中郁郁蔥蔥,芳香四溢,綻露美麗澹雅。苜蓿如人生,淡中有味、虛懷若谷,飽經風霜、怡然自得。在苜蓿中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也包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在苜蓿詩詞中不僅有故事、人生和情懷,而且還有科學、文化和歷史。
植物學中的苜蓿和詩詞中的苜蓿是有區別的。在古代,苜蓿多指植物學中的紫苜蓿(Medicagosativa)。據唐韓鄂《四時纂要》記載;“凡苜蓿,春食,作干菜,至益人。花紫時,大益馬。”明朱橚《救荒本草》中記述:“苜蓿出陜西,今處處有之。苗高尺余,細莖,分叉而生,葉似錦雞兒花葉,微長,又似豌豆葉,頗小,每三葉攢生一處,梢間開紫花,如彎角兒,中有子如黍米大,腰子樣。”但在明李時珍《本草綱日》中,又有這樣記載:“苜蓿……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小莢圓扁,旋轉有刺,數莢累累,老則黑色。內有米如檫米,可為飯,亦可釀酒。”有人研究認為,李時珍這里記述的苜蓿可能非紫苜蓿,而是南苜蓿(Medicagohispida),亦稱金花菜。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了三種苜蓿,民國時期黃以仁研究指出,“吳氏圖苜蓿三種。一日苜蓿(紫苜蓿)夏時紫花穎豎,映日爭輝。二日野苜蓿(黃苜蓿)俱如家苜蓿,而葉尖瘦,花黃三瓣,干刈紫黑,惟拖秧鋪地,不能植立。三同野苜蓿一種(今稱野苜蓿)生江西慶圃中,長蔓拖地,一枝三葉,葉圓有缺,莖際開小黃花。李時珍謂苜蓿黃花者當即此,非西北之苜蓿也。仁按吳氏苜蓿一圖,俱極精詳。
前言
漢代苜蓿詩
漢樂府
婕蝶行
賞析
李燮
漢橫吹曲-紫騮馬
佚名
漢鐃歌十八曲 盞高臺
魏晉南北朝苜蓿詩
王殉
關索嶺漢將軍廟四首(其一)
劉孝儀
北使還與永豐侯書
張正見
輕薄篇
戴皓
度關山
唐代苜蓿詩
薛令之
自悼
王維
送劉司直赴安西
杜甫
贈田九判官梁丘
寓目
沙苑行
岑參
題苜蓿峰寄家人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
鮑防
雜感
戴叔倫
口號
張仲素
天馬辭二首(其一)
劉禹錫
裴相公大學士見示答張秘書謝馬詩并群
公屬和因命追作
溫庭筠
寄分司元庶子兼呈元處士
李商隱
樂游原
九日
茂陵
唐彥謙
聞應德茂先離裳溪有作
詠馬
貫休
塞上九曲(其一)
古塞下曲七首(其一)
周庠
飲馬詞
李谷
次韻答順庵
曹唐
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
宋代苜蓿詩
楊億
蘇寺丞維甫知簡州陽安縣兼攜家之任
夏竦
廄馬
怨女曲
梅堯臣
依韻和楊直講九日有感
詠苜蓿
江鄰幾寄羊靶
聞永叔出守同州寄之
和宋中道元夕十一韻
唐書局叢莽中得蕓香一本
司馬光
馬病
漢宮詞
和張伯常賀遷資政
劉敞
西域請平三首(其一)
西戎乞降
得江同州和詩后卻寄
王太傅河北閱馬
寄孫秦州
送張太保知冀州
薛田
靈關
范純仁
酬程定塞提刑
王令
賦黃任道韓干馬
蘇軾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
舊無花,今歲盛開(其二)
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懷子由并崔度賢良
君猶為令
元修菜
戲用晁補之韻
送曾輔赴閩漕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
蘇轍和穆父新涼
蘇轍
送李憲司理還新喻
寓居六詠
次韻王適食茅栗
次韻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
飲餞王鞏
李彭
讀西京雜記十三首次淵明讀山海經韻
(其二)
芰香亭
孔武仲
送韓密學知定州
黃庭堅
戲答史應之三首(其二)
晁補之
鄧御夫秀才為窟室戲題
視田五首贈八弟無敦
張耒
十月二十二日晚作三首(其三)
初伏大雨呈無咎
效白體贈晁無咎
題韓干馬圖
蔡肇
題申王畫馬圖
李復
戲謝漕食豆粥
……
元代苜蓿詩
明代苜蓿詩
清代苜蓿詩
民國苜蓿詩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詞匯短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