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跨語際、跨文化的理論家和批評家,劉若愚既是古今文學的傳承者,也是中西文化溝通的實踐者。他運用自身深厚的中、西文化積淀,努力從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的不同視角來研究和闡釋中國文學與文論,尤其是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將隱含在中國批評家著作中的文學理論提取出來并形成一定的體系和框架,將中國詩學納入世界文論系統中,建構獨具特色的跨文化詩學理論體系。本文以劉若愚艱苦卓絕的用西方詩學的理論骨骼支撐和托起中國詩學的思想血肉,將中國傳統詩學進行世界性轉變的理論體系建構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跨文化對話和融合的語境出發,梳理劉若愚的學術思想基礎和脈絡,重新審視他的偉大嘗試,探討其跨文化詩學思想體系在現代視野中的拓展與延伸,并由后殖民語境向后現代和全球化轉換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所在,讓中國詩學走出“失語癥”,發出“自己”的聲音,發現“自我”的價值,讓全世界都能聽得到,同時也為未來世界新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