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導論 中國影視文化的時代境遇與價值選擇 (1)
一“全球化” 的現實語境 (1)
二 民族身份的認同危機 (6)
三 多元文化的價值選擇 (10)
第一章 生態現狀與文化困境 (15)
第一節 中國電影的文化生態與綠色憂思 (15)
一 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產業化 (15)
二 文化貧血癥: 中國電影的時代病癥 (21)
三 中國電影“走出去” 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25)
第二節 當前中國電影的三個悖論 (28)
一 商業與文化的價值悖論 (29)
二 世界與民族的認同悖論 (33)
三 技術與藝術的美學悖論 (36)
第三節 粉絲經濟助推的“IP 熱” (41)
一 由文學IP 到網絡IP (41)
二 原創力匱乏: “ IP 熱” 折射影視創作困境 (46)
三 內容為王: «瑯琊榜» 的成功與啟迪 (51)
第四節“兩岸三地” 電視劇問題管窺 (57)
一 過度娛樂化的內地“神劇” (57)
二 曾經輝煌的香港類型劇 (62)
三 盛極而衰的臺灣偶像劇 (68)
1
第二章 癥候分析與文化批判 (75)
第一節 影視藝術作為文化工業 (75)
一 文化商品與電影拜物教 (75)
二 從文化生產到影視大眾 (80)
三 消費現代性與公共空間 (86)
第二節 文化帝國主義與民族影視發展 (91)
一 文化帝國主義 (91)
二 全球流行電影及其“美國性” (97)
三 好萊塢霸權與中國影視的發展 (102)
第三節 技術主義背景下的中國商業電影 (108)
一“高概念” 奇觀: 從«英雄» 到«尋龍訣» (109)
二 激進的技術? 保守的美學: 中國3D 電影 (114)
三 拍電影就是造奇觀: 數字時代的電影哲學 (121)
第四節 對21 世紀中國大片的美學思考 (128)
一 產業與藝術: 中國大片的意義與問題 (129)
二 全球與本土: 中國大片的悖論與選擇 (133)
三 從形式到內容: 中國大片的沉淪與救贖 (136)
第三章 審美轉向與類型研究 (141)
第一節 從“奇觀” 到“現實” ———由«失戀33 天» 看中國
電影的審美轉向 (141)
一 電影產業10 年歷程? 影像奇觀漸成規模 (142)
二 從景觀到故事: 后大片時代的審美生態 (145)
三 從奇觀到現實: 中國電影的美學轉向 (149)
第二節 中國喜劇性電影現象———從«瘋狂的石頭» 談起 (153)
一“喜劇性電影” 的審美特征 (154)
二 對大片的反叛與突圍 (157)
三 消費時代的美學主流 (159)
第三節 武俠電影類型理論的建構 (163)
一“影戲說” : 中國電影類型理論建構的美學基礎 (163)
二 論從史出: 建構“武俠電影類型論” 如何可能? (167)
跨國想象與民族認同: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
三 推陳出新: “ 武俠電影類型論” 與批評實踐的
良性互動 (171)
第四章 跨國想象與民族敘事 (176)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中國影視文化何為? (176)
一“中國電影” 首先是一個文化概念 (177)
二“全球化” 是與世界的一種對話 (183)
三 走出庸俗現實主義?關注人類存在的永恒話題 (189)
第二節 好萊塢的全球化實踐與啟示 (195)
一“大眾藝術” 的確立與稱霸全球的開始 (195)
二 兼收并蓄的全球化策略 (201)
三 版權多元開發的增值之道 (207)
四 他山之石: 好萊塢之于中國電影的啟示 (212)
第三節“韓劇” 的熱播與啟示 (219)
一 韓劇何以風靡中國? (219)
二 韓劇“好看” 的美學探析 (224)
三 幾點啟示與思考 (230)
第四節 中國影視的民族敘事與文化選擇 (238)
一 和而不同: 向世界講好民族的故事 (239)
二 人文主旋律: 中國需要第三種電影 (245)
三 文化軟實力: 中國影視的時代命題 (250)
結語 重建影視生態 回歸文化倫理 (258)
參考文獻 (264)
后記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