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1990年以來的著名戲劇家為研究對象, 探討中國當代戲劇的形態、發展脈絡、基本特征、文學史意義; 通過分析這些劇作家、導演的獨特藝術個性, 對20多年來的中國戲劇舞臺進行梳理; 既追尋中國當代戲劇的理論來源, 同時研究當代的戲劇的喜歡就、經驗以及不足, 試圖為中國戲劇的發展尋找一些具有共性的東西。
近二十年來,本書作者一直在給研究生開設《現當代戲劇跨文化研究》的課程。在授課的同時,對當代戲劇家進行梳理,對他們的戲劇創作、理論來源、舞臺呈現以及觀眾接受諸方面進行研究。其關注的重點在先鋒性突出的戲劇家們身上,而北京的戲劇名家更是占據了其主要視野。由此,匯聚成了這本書。
張玲霞,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9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文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西方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外國文學專題研究》《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名著導讀》《中國當代文學名著導讀》《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導讀》《清華校園文學論稿》等。
第一章高行健:荒誕之外
一、 獨特的女性視角
二、 后現代意識:“野人”與“文明”共存
第二章過士行:“閑人”的精神困惑與超越
一、 “閑”的意蘊
二、 困境與超越
三、 藝術上的荒誕與理性
第三章李六乙:純粹戲劇的實踐者
一、 專注于“人的精神的拆解”
二、 “純粹藝術”之面面觀
三、 先鋒性其表,本土性其核
第四章林兆華:實驗話劇的奠基人
一、 戲劇舞臺上的醒目足跡
二、 個人戲劇工作室
三、 “自由戲劇觀”的理念與風格
第五章孟京輝:堅守先鋒姿態
一、 孟京輝戲劇發展的裂變
二、 孟京輝戲劇風格
三、 先鋒的道路
四、 堅守先鋒的意義
第六章田沁鑫:我做戲,因為我悲傷
一、 一戲一格
二、 復雜多變的時空結構
三、 中西結合的敘事模式
第七章何冀平:由文本中心走向舞臺中心
一、 主人公與他人的“疏離”
二、 雜糅異域元素
三、 雙重舞臺空間的設置
第八章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得失
一、 人藝實驗劇場整體發展概況
二、 自己的人與自己的戲
三、 外面的人與外面的戲
四、 人藝實驗劇場發展的意義與阻礙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高行健: 荒誕之外以戲劇文學為核心的“易卜生—斯坦尼希拉夫斯基”模式,一直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圭臬,第一個明確地站出來打破其統治地位的就是高行健。1982年,他與劉會遠合作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引起了很大轟動。1983年,他的戲劇作品《車站》在北京演出,標志著中國荒誕劇的誕生;之后,他創作了荒誕劇《野人》、實驗戲劇《彼岸》,其理論論著《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對學術界的戲劇研究以及戲劇創作領域產生極大的影響。高行健希望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講究戲劇藝術的綜合性、劇場性、假定性和敘述性,力求突破戲劇現有的表現手段。他對中國現代戲劇最大的貢獻在于,強調戲劇的獨立,并最終實現了“絕對的戲劇”的戲劇理想。過了幾十年再來看高行健,在人們幾乎眾口一聲的“荒誕”之外,還是能夠窺見一些別的有意思的東西。一、 獨特的女性視角高行健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共創作了戲劇17種,其中有不少作品通過女性視角來探討人生、存在、生命的意義。《生死界》(1991年)、《周末四重奏》(1995年)、《夜間行歌》(2007年)是其中的代表,通過女性對世界、人生的個體感受,揭示人的存在的煩惱,傳達其創作理念,也蘊藏著高式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