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之前毛澤東在世時,盡管那時中國貧窮落后,但毛澤東多次提出“中國應當為世界做出較大的貢獻”。中國人民和政府也一直存有這樣的思想和愿望,并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身體力行,一直努力對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援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高速發展,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在2015年達到8 000美元,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中國的國際地位、作用空前提升。
國家與個人一樣是生活在人群和社會中,不能孤立生存和發展,彼此相互關聯、負有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有幫助別人的本能、欲望和義務,在個人和國家能力提升時,這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義務就會越發明確。
對外援助是世界上所有大小國家的行為和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是規模大小、方式不同。對于世界大國,對外援助不但是支援、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責任和義務,而且是展現本國國家價值、觀念、理想,實現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對外援助政策一直是世界大國國家戰略和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體現著整個國家的價值、理想、利益和長遠目標。
如本書展現的那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自己還十分貧困時就開始較大規模地實施對外援助。新中國對外援助最大的特點不是數量和規模,而是內容和特征。中國的對外援助不僅是經濟技術物資,很多是直接服務于受援國的民生。比如中國從1963年開始就一直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直接幫助一些國家促進公民健康保障,這種外援做法是世界其他國家少有的。中國還在不少國家建醫院、學校、體育館等民用設施。中國幫助建設的公路、機場、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遍布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天下”情懷、世界心胸的古老民族。隨著中國國力的持續提升,中國的對外援助的規模、領域、內容、方式方法等將不斷擴展。這是全世界特別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及國際組織對中國的期待和要求,也是中國應盡的國際義務。可以預期,中國的對外援助將出現新的景象、新的天地。
對外援助不是給錢給物給幫助那么簡單。對外援助不但要不斷擴大,而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做好。如何把對外援助的好事做好,真正達到其目標,使受援國家和民眾得到幫助,是一門大學問,一個大挑戰,是全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不斷探討的課題。在援助規模擴大,領域擴展,方式方法更加多樣、多元的時候,陳松川博士這部關于中國對外援助的學術專著是這方面最新和最全面的探討。本書回顧了新中國對外援助60年的歷史經驗,歸納了中國對外援助的根源、思想、觀念和方針,提出了現在和今后中國對外援助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這些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分析和主張,是一部關于中國對外援助和外交的很有見地的專著。
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組織、企業和個人(包括志愿者)參與中國與世界相互關系的進程。我們應當像陳松川博士那樣,不斷思考、總結、分析中國對外援助的經歷和經驗,把對外援助這一有利于中國和世界和平發展的事業做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楚樹龍2016年春于北京清華園
陳松川,1970年12月生,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博士。現為北京建筑大學城市公共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公共管理與政策、中國對外戰略與政策、亞太區域合作,已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第1章引言1
1.1背景及意義1
1.1.1背景1
1.1.2現實意義3
1.1.3理論意義4
1.2源起5
1.3核心概念7
1.3.1對外援助7
1.3.2政策特征與政策取向9
1.3.3價值觀、利益觀、工具觀10
1.3.4文化12
1.4觀察視角12
1.4.1分析手段12
1.4.2資料來源13
1.5分析思路14第2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研究綜述15
2.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特征研究的內容15
2.1.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特征的階段劃分152.1.2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特征的內容17
2.1.3對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特征的成因分析21
2.2現有基礎27
2.3特色工作28第3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內涵的結構體系30
3.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內涵30
3.1.1核心內涵30
3.1.2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取向32
3.2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取向的影響因素34
3.2.1國際道義維度35
3.2.2國家利益維度36
3.2.3國際制度維度37
3.2.4國家身份定位38
3.2.5對外援助政策取向的整體框架39
3.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取向的生成機制42
3.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取向的結構體系45第4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初創階段(1950—1959)49
4.1“一邊倒”的戰略49
4.1.1“冷戰封鎖”的國際大環境49
4.1.2生存是新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52
4.1.3“一邊倒”的中國對外政策53
4.2初步成型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55
4.2.1擴大反帝反殖的革命統一戰線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55
4.2.2這一時期的中國對外援助活動57
4.2.3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援助的特點65
4.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取向67
4.3.1“不附帶任何條件”“無代價援助”的價值觀67
4.3.2“革命時外援,勝利時援外”的“國際主義”利益觀68
4.3.3“力所能及”“見效快”的工具觀69
4.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69
4.5案例分析: 對越南的援助75
4.5.1“只當顧問,不當指揮員”75
4.5.2“要多少給多少”76
4.5.3急人所急、傾囊相助76第5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成型階段(1960—1969)78
5.1“反帝反修”的“兩面出擊”戰略78
5.1.1“冷戰+論戰”的國際環境78
5.1.2“反帝反修”是本階段的壓倒性任務80
5.1.3“全方位強硬”的對外政策81
5.2完整體系形成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83
5.2.1作為區分革命標準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83
5.2.2這一時期的對外援助活動86
5.2.320世紀60年代中國對外援助的特點95
5.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取向99
5.3.1以“世界革命”需要為指向的“絕不附帶任何條件”
價值觀99
5.3.2“克己助人”“互助”的利益觀99
5.3.3“因地制宜”“收效快”的工具觀101
5.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102
5.5案例分析: 援外醫療隊106第6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非常階段(1970—1979)108
6.1“反霸”的國際統一戰線108
6.1.1“美消、蘇長”的國際背景108
6.1.2“革命”與“現實”交叉的國內政策110
6.1.3“三個世界”戰略指導下的反霸對外政策112
6.2國際化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114
6.2.1國際化“色彩”變強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115
6.2.2這一時期中國對外援助活動117
6.2.3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援助的特點126
6.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取向130
6.3.1“不附帶任何政治、軍事條件,不要求任何特權或借機
牟取暴利”的價值觀130
6.3.2“不能只算經濟賬,要算政治賬”的利益觀131
6.3.3“比政策,比作風,比實效”的工具觀132
6.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132
6.5案例分析: 坦贊鐵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項目”135
6.5.1背景135
6.5.2“他們從未在任何意義上建議我們改變自己的內外
政策”135
6.5.3“我們寧可自己不修鐵路,也要幫助你們修建這條
鐵路”136
6.5.4“提高新獨立國家自信心的一種途徑”137第7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調整階段(1980—1989)138
7.1“為國內建設服務”的國際戰略138
7.1.1“美蘇爭霸”的國際背景138
7.1.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內背景140
7.1.3“真正不結盟”的對外政策141
7.2走向正;膶ν庠143
7.2.1“正常化”的對外援助政策143
7.2.220世紀80年代的對外援助活動146
7.2.320世紀80年代中國對外援助的特點153
7.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取向156
7.3.1“不干涉對方的內政,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
價值觀156
7.3.2“負責到底”和“共同發展”的義利觀156
7.3.3突出“自力更生”“講求實效”“量力而行”的
工具觀158
7.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158
7.5案例161
7.5.1多哥糖聯161
7.5.2非洲肯尼亞體育綜合設施(莫伊國際體育中心)163第8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改革階段(1990—1999)166
8.1“發展環境外交”戰略166
8.1.1“一超多強”的國際背景166
8.1.2“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國內政策167
8.1.3“發展環境外交”政策168
8.2“經貿化”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169
8.2.1市場化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169
8.2.2這一時期中國對外援助活動171
8.2.3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外援助的特點180
8.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取向183
8.3.1“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的價值觀183
8.3.2“互惠互利”的利益觀184
8.3.3注重受援國“需要”和“資源”,“優勢互補”的工具觀185
8.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185
8.5案例分析: 蘇丹石油開發187
8.5.1背景187
8.5.2注重平等協商188
8.5.3援助雙方得利的“互利雙贏”188
8.5.4以經貿促發展190第9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穩定發展階段(2000—2010)191
9.1“和平發展”的戰略191
9.1.1“兩集”的國際背景191
9.1.2國內政策192
9.1.3“和平發展”的對外政策193
9.2制度化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194
9.2.1制度化的中國對外援助政策194
9.2.2中國對外援助活動197
9.2.3中國對外援助活動的特點201
9.3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取向205
9.3.1“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受援國內政,充分尊重
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的價值觀205
9.3.2“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利益觀205
9.3.3“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以民為本”的工具觀207
9.4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208
9.5案例分析: 禁毒替代種植211
9.5.1背景211
9.5.2“不附帶任何條件,不干涉內政”的價值觀211
9.5.3“共同發展”利益觀212
9.5.4“盡力而為”的工具觀212第10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取向的國際比較214
10.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取向的演變214
10.2中西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觀比較: “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與“附加條件”217
10.2.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觀: “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原則的含義及演變218
10.2.2西方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觀: “條件性援助”220
10.2.3中國與西方對外援助政策的價值觀對比: “不附加任
何政治條件”的援助與“條件性援助”222
10.2.4案例: 西方國家對在非洲“附加條件援助”的
后果225
10.2.5“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價值觀是中國對外援
助政策的“合法性”理解226
10.3中國與西方國家對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觀比較: “互利”與
“自利”227
10.3.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觀: “互利”義利觀227
10.3.2西方國家對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觀: “自利”援助229
10.3.3中國與西方對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觀比較232
10.3.4中國與西方對外援助政策利益觀的案例234
10.3.5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利益觀要點237
10.4中國與西方對外援助政策工具觀的比較: “民生援助”與
“民主援助”237
10.4.1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觀: 注重靈活性和效率性的
“民生援助”237
10.4.2西方對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觀: 注重形式和制度的
“民主援助”240
10.4.3中國與西方對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觀比較241
10.4.4中國與西方國家對外援助政策工具觀比較的案例
分析243
10.4.5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工具觀247第11章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取向的形成機制分析248
11.1由中國農業文明生發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征248
11.1.1以農耕文明為基本形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成249
11.1.2以農耕文明生發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249
11.2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生成的中國近代文化及
其特征254
11.2.1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沖擊下形成的中國近代
文化254
11.2.2融合了西方工業文明的中國近代文化特征255
11.3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形成的中國現代文化及其特征259
11.3.1中國近代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產生中國
現代文化259
11.3.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中國現代文化
的特征259
11.4中國傳統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對中國對外援助政策
取向的構建262參考文獻269后記279
第1章引言1.1背景及意義〖*2〗1.1.1背景近年來的國際形勢給世人一個深刻的印象,考察當今國際格局變化離不開兩大因素,一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二是中國的發展。正是這兩大因素在塑造21世紀的世界新秩序。從反面講,就是世界現在有兩大擔心,一是美國的衰落,二是中國的崛起,這是可能引發世界不確定性的根源。由美國國內金融問題意外地引爆了一場波及整個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各大國際力量的重新洗牌;而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持續發展,發生了質的飛躍,不斷提升亞太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使世界地緣政治中心加速東移。現在的國際社會處于新秩序浮現的拐點,同時中國也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疑問也在日益加深: 作為在國際格局中一個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發展后的中國能夠給世界什么樣的貢獻,給世界體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在這些關注和質疑中,一個焦點就是中國的對外援助。從中國對朝鮮、緬甸及非洲的援助活動到中國對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指導原則,都是西方國家指責的目標。更有甚者,有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攻擊中國在非洲的援助活動助長了“腐敗”,并將中國在非洲從事的援助活動與100多年前西方的殖民活動相提并論,稱中國在“掠奪非洲”,是搞“新殖民主義”。除了對中國對外經濟援助活動的質疑,針對2010年中國對巴基斯坦水災的人道主義援助,美國特使霍爾布魯克罕見地高調批評中國的援助太少,呼吁“中國人應當承擔起責任”,還有西方媒體把這件事情與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聯系起來,以突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在這些指責的背后,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國際組織附加條件的“民主援助”不同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民生”援助政策,以西方國家為主的經濟合作組織對援助國急需的經濟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不太關注(見圖1.1),相反中國的“民生援助”高度關注與援助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高度相關的經濟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設施(見圖1.2),這些援助措施在非洲等地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經貿+援助”的模式給非洲發展帶來了動力,在非洲獲得了一定認可!八屢粋在全球化進程中被遺忘的大陸重新獲得人們的關注” 塞爾日·米歇爾,米歇爾·伯雷.中國的非洲: 中國正在征服黑色大陸.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9: 204.,以致西方人驚呼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西方人所面臨的最大的思想威脅”Bates Gill,Yan ZhongHuang.Sources and Limits of Chinese “Soft Power”. Survival, 2006,48(2): 1736.。這種強烈的反差反映中國在國際社會行為的鮮明特征: 隨著中國的強大遭遇越來越大的困境。
圖1.1經合組織對非洲官方發展援助各領域援助額比率
資料來源: OECD.Development Aid at A Glance Statistics by Region.2010.
圖1.2中國優惠貸款行業分布(截至2009年年底)
資料來源: 中國的對外援助.人民日報,20110422.
1.1.2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在增大,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南非大學政治學教授德克就曾表示,中國援助非洲是非洲國家獨立以來最經典的國際關系案例苑基榮,倪濤,張建波.中非合作給非洲帶來實際利益.人民日報,20130507.!拔鞣礁鲊賳T和學者普遍認為,中國作為一個新興捐助大國的崛起對于現有的西方國家所主導的國際援助體系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中國代表了和西方差異較大的援助理念和方式,援助效果也非常顯著,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由此擁有了有別于傳統西方國家的另一可靠選擇。”祝鳴.試析“中國援助威脅論”——中國對外援助的外部壓力與挑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2008年度)青年學者文集.2008: 77.與此同時,中國國際行為的中國特色也被當作一個與國際社會主流不相容的負面因素不斷被關注、被放大,各種“中國威脅”論層出不窮,甚至在對外援助領域也存在“中國援助威脅論”祝鳴.試析“中國援助威脅論”——中國對外援助的外部壓力與挑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2008年度)青年學者文集.2008: 75.。這一方面是“由于國際上某些人對中國的‘文化妖魔化’,也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人對中國的不了解或誤解,再加上中國自身還未徹底澄清極左思想造成的影響,國內外都有把中國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對立的傾向”俞新天.掌握國際關系密鑰——文化、軟實力與中國對外戰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5.;另一方面是“中國還比較關注國內,不會洞察競爭對手和盟友的真實想法”俞新天.掌握國際關系密鑰——文化、軟實力與中國對外戰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6.。這給中國在當前以西方觀念占主流的國際社會中的行動帶來極大困擾。這種困擾說明西方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新興大國中國行為模式的深入了解,習慣于強勢地從自身角度理解中國的政策和行為,而忽略了這些政策和行為所特有的中國文化特征及其邏輯關系;也說明中國自身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欠缺有說服力的完整解釋,沒有形成中國的話語空間。這些受西方詬病的問題有很大部分正是中國接受西方國家觀念的結果,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例。西方國家譴責中國在非洲的援助漠視人權、以獲利為目標,殊不知這些正是中國融入世界體系后按照現代世界體系的行為規則和西方國家所提倡并力行的市場邏輯的結果。因而,從中國人的角度出發,從中國文化的深度出發,以中國援助政策特征為突破口,作出一個既有別于西方國家的解釋,又有別于中國政府政策辯護的分析,更加全面、合理地理解中國對外援助政策,逐步樹立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這無疑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