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家庭與每個人,都有義務消除污染,維護這顆藍色星球的純凈與安寧,這是人類的共同利益。本書鑒于當前世界污染的歷史與現狀,首次提出了“零污染”的概念,論證了其與全人類利益的一致性和必要性,立足于現有的科學技術、經濟能力和政治人文環境,論證了實現零污染的可行性,規劃了實現零污染的路線圖。力求用簡明通俗的語言闡述多種類跨學科的科學問題,以期為眾多的讀者了解和達到共識。
★污染沒有國界,污染不分族類。零污染是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理念。
★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家庭與個人,都有義務消除污染,分擔零污染的責任。
★本書鑒于當前世界污染的歷史與現狀,首次提出了“零污染”的概念,論證了其與全人類利益的一致性和必要性,立足于人類社會現有的科學技術、經濟能力和政治、人文環境研究了實現零污染可行性,并規劃了實現零污染的路線圖。
寫一本老百姓都能看的書,研究一點
別人沒有研究的問題
2000年我在美國紐約大學(NYU)做訪問學者,一天與朋友侃侃而談我的研究時,她突然問我:“你們寫的書有多少是給老百姓看的?”我愕然了,之后這句話一直縈繞我的心頭。
2011年,我萌生了寫一本零污染通俗讀物的想法,經過數月努力,基本理清了零污染的觀念、必要性以及與人類共同利益一致性等問題,但被可行性問題擋住了。于是不得不擱筆,惡補相關的環境保護學、能源學、化學、物理學、經濟學以及國際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知識。所謂現學現賣,帶著問題研究。經過五年的跋涉,現在終于“丑媳婦見公婆了”。老子曰“自知者明也”,我深知自己在環境科學和本書所涉及的大部分學科領域還是一個“門外漢”。所研究的諸多方面尚缺乏嚴謹和科學的論證,因此只希望本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前言零污染之路懷著“寫給老百姓看”的初衷,我堅持深入淺出,大眾化文字,力求通過本書的表述使零污染的觀念得到更廣泛的共識。過著退休生活的我,雖然已經沒有什么功利心了,但總想著在有生之年為自己的民族、為全世界的人類做點什么,總想著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思想、經驗以及對世界的感悟留存于世,于是產生了“研究一點別人沒有研究的問題”的想法。本書從行文到研究的內容,是對我上述初衷和想法的踐行。
本書提出零污染的概念和百年社會工程,是基于污染的現狀、與人類利益的一致性、零污染的可行性和進程幾個方面的研究。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零污染的提起;污染的歷史與現狀;溫室氣體零排放的可行性;化學物質零污染的可行性;物理污染零危害的可行性;人類推進零污染的經濟能力;人類推進零污染的政治環境;實現零污染的路線圖。
本書試圖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一)零污染觀。面對人類將陷于滅頂之災的污染,以及人類未來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出了零污染的解決方案具有必要性。零污染不僅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也與地球生態平衡的需求相一致。零污染觀的建立意味著對人類有史以來形成的文明發展觀的檢討和否定。零污染觀能否被人類社會廣泛接受,最重要的是讓人們認識到其可行性:包括科學技術水平可否達到,人類經濟能力能否承受,所付出的代價人們能否接受,以及人類社會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條件是否許可等。
(二)溫室氣體零排放具有可行性。化石能源作為燃料使用不僅造就地球溫室效應,同時也是對其經濟價值巨大浪費。溫室氣體零排放實現主要是通過發展替代能源發電、全面電動化、大力發展氫能等措施,從根本上杜絕溫室氣體的排放。石墨烯材料的出現將有助于推進“零排放”和諸多科學領域。
發展氫能的關鍵是制氫,本書提出了幾種制氫的新設想:(1)利用風能、太陽能發電制氫,偏遠小水電制氫,既能解決上述發電不穩定和遠程輸電對電網的影響,又可得到相當數量的廉價氫能。(2)水電站泄洪制氫,把全世界水電站的泄洪都改造成發電制氫,將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寶庫。(3)核電余熱制氫,特別是核聚變發電,將有大量余熱處理,用來制氫,基數相當龐大。
(三)化學物質零污染的進程,意味著人類生產、生活各個領域的全新革命,將集人類科學技術之大成。本書基于現代科學技術和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如下解決設想:(1)工業生產園區化,三廢不出園區,園區產品逐步達到無污染;(2)農牧業生產工廠化,從蔬菜、養殖逐步發展到糧食生產的工廠化,可望杜絕食品污染,大量節約淡水、化肥和農藥,縮減農牧業用地;(3)醫學與生命科學革命,發展使人不得病的醫學,化學藥品退出醫療,開創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分子機器人手術、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4)人類生活環境,以及原料產業革命;(5)借助農牧業生產工廠化節約的大量土地,可用來規劃人類生活園區、無人自然生態區和中間區,進行生態再平衡規劃,修復地球生態環境,使其達到或接近史前狀態。
(四)鑒于物理污染具有直接損害的特點,人類對于物理污染的應對措施是隔離、防護、躲避以及在可能情況下的替代、禁止與限制。電磁輻射可能是人類尚未了解的嚴重物理污染,人類應有所警惕,制定相應的預案。
(五)零污染進程雖然耗資巨大,人類社會現有的綜合經濟能力經過優化組合,合理使用,可以滿足其需求。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國際社會幾方面應形成合力,扶持、推進零污染經濟的商業化運作,使其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有能力自我復制和發展。零污染經濟與互聯網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應形成良性互動。
(六)零污染應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和義務。世界不同政治體制本身并不產生零污染的阻礙因素,不同政治體制國家之間的良好合作與必要的妥協,是零污染進程的促進條件。應創造環境友好的國際政治秩序,減少政治、軍事沖突。
(七)零污染世紀工程,應包括準備與初始期、成長期和完成期三個階段,預計將耗時100年,建成現代化生活與優美、無污染的人類家園。
污染沒有國界,污染不分族類,零污染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實現零污染百年進程,需要全人類共同參與。不論種族和民族,也不論貧窮還是富裕,全世界的每個人,都要承擔起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義務;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不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機構,全世界的所有組織或機構,都要對實現零污染負起責任。
零污染的百年進程的實現,使困擾人類社會的污染成為歷史,標志著人類戰勝了自我,走向成熟和完美。人類擺脫了污染羈絆后,將厚積薄發,更加理性對待發展和環境的關系,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在駕馭高度發達科學技術的同時,倍加呵護地球生態環境。人類將因“零污染”團結起來,彼此和諧相處,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永遠擺脫貧困,消除戰爭因素,不受疾病困擾,過上安定和諧富裕的生活。
本書所涉及的零污染以及相關的問題,目前還是一個較新的,別人沒有涉及或者沒有深入研究的領域,作者力圖對此進行詮釋。雖然由于本人學力不逮,或者現代科學技術尚有盲區,使所主張的理由不充分,所研究的內容不深入,在許多方面還只是提出了問題,研究也僅“點到為止”。但我深信只要問題提出來,就有解決的希望。人類歷史上也曾有許多重大的科學技術難題,有的甚至是猜想,不乏經過幾代人努力得以解決的事例。就我的研究而言,相比問題的解決,我更希望本書是一個開端,一個引起國際國內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一個吸引更多專家學者投身研究的課題。
劉生榮
2016年12月26日于北京
劉生榮,男,漢族,1951年出生于內蒙古鄂爾多斯,河北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曾任內蒙古中學教員、山東煙臺大學法律系講師、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職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獲得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
序言 1
前言 5
第一章零污染的曙光 001
一、“世界末日” 001
二、否極泰來之零污染 005
三、一個零污染時間表 008
四、發現了人類共同利益 013
五、代價與責任 017
六、萬事開頭難 021
第二章污染的前世今生 029
一、碳與氫的故事 029
二、污染與文明相遇 034
三、地球的神秘外衣 041四、“潘多拉”盒子被再度打開 048
第三章溫室氣體零排放 069
一、國際社會都做了些什么 070
二、“賠了夫人又折兵” 075
三、化石能源不是白給的 081
四、化石能源的終結者 085
五、化石能源終結之路 111
六、生物能源也應零排放 123
七、零微排 127
目錄零污染之路
第四章化學物質零污染 131
一、新產業革命即將登場 132
二、零污染工業園區 135
三、農牧業產業革命之工廠化 145
四、長生之夢與醫學革命 154
五、生活環境之城市革命 161
六、地球生態再平衡 169
第五章物理污染零危害 173
一、放射物質零危害之路 174
二、噪聲污染的防與避 178
三、電磁輻射危害之防護 180
四、光和熱污染零危害 186
第六章零污染的經濟驅動力 189
一、政府的經濟干預 190
二、非政府組織籌資 196
三、國際社會的經濟潛力 203
四、零污染商業化 209
五、與互聯網經濟聯手 214
第七章零污染之政治環境 221
一、與政治體制的關聯 221
二、國內政治的環境友好性 223
三、環境友好的國際政治秩序 227
第八章零污染的路線圖 235
一、準備與初始期的呵護 236
二、高速驅動的成長期 243
三、完美收官在完成期 250
主要參考書目 255
后記 259
Prologue 261
About This Book 267
Table of Contents 277
第三章
溫室氣體零排放人類對于溫室氣體的認識,可以最早追溯到19世紀初,著名科學家傅立葉Jean Baptiste Fourier 1768—1830。在晚年研究中曾涉獵了類似于“溫室效應”熱傳導研究[瑞典]克里斯蒂安·阿扎: 《氣候變化解決方案》,23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被認為是人類認識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先驅。19世紀60年代,愛爾蘭科學家約翰·廷德爾John Tyndall 18201893。發現了水蒸氣與二氧化碳溫室效益原理[瑞典]克里斯蒂安·阿扎: 《氣候變化解決方案》,36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然而對于溫室氣體真正進行深入研究,并且引起了國際社會普遍重視,還是從20世紀下半葉逐步展開的。國際社會開始對于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給予重視,并在科學家幫助下,將控制溫室氣體聚焦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包括一些微量氣體排放,如氟氯烴等),逐步有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質性行動,即以減少碳排放為中心議題的國際合作與努力。
0第三章溫室氣體零排放零污染之路一、國際社會都做了些什么
20世紀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終于散去,亞洲、非洲和歐洲已經是滿目瘡痍,焦土連片。無論是還沒有從勝利喜悅中清醒過來的戰勝國民眾,還是尚未從失敗沮喪中解脫出來的戰敗國國民,都一致投入醫治戰爭創傷的洪流中。世界工業化的車輪又重新轉動,至70年代,戰爭的瘡疤基本得以醫治,但不顧一切發展的工業化所引起的污染卻越趨嚴重。污染的現實使國際社會終于認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得益氣候專家和民間非政府環保組織推動,沖破“冷戰”藩籬,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暖合作從此有了良好開端。
1. 人類環境會議
1972年6月,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113個國家參加的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問題。會議在氣候專家推動下,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形成并公布了《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該《宣言》就有關人類環境問題達成了7點意見和26項共識。概括起來包括人類的環境權利和保護環境的義務;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防治污染;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使發展同保護環境協調一致;籌集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銷毀核武器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加強國家對環境的管理;加強國際環境保護合作等。
這次會議的意義不僅在于世界多數國家就環境問題達成了共識,還在于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就環境問題召開專門的會議。標志著人類不僅意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開始了保護環境,與污染作斗爭進程。《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是一個人類由放任環境污染到有意識的保護環境的轉折點。
2. 世界氣候大會
1979年2月,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的400余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的重要成果: 就全球變暖問題達成廣泛共識,推動建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從此打開了氣候問題國際合作通道。
3.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
1988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FP)建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Climate Change IPCC)。IPCC是政府間機構,向所有的WMO和UNEP成員開放。IPCC成立后,先后于1990年、1995年、2001年及2007年發布了4次正式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IPCC對于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起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