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企業報告》在保持整體風格和體例相對穩定的同時,結合產業格局和企業經營面臨實踐問題的新變化,對內容框架進行適當調整和完善,力圖從產業實踐的視角來關注和探討文化企業的具體發展路徑,由此形成更具問題導向且更為充分地反映文化企業發展實際的研究維度。第一,對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脈絡進行了更為精細的研究,從宏觀發展到微觀新興文化企業經營如VR/AR文化企業和自媒體文化企業(含直播企業)等
作了分層次剖析。第二,重視對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走向和路徑的探討,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對文化旅游、演藝等行業領域轉型升級的問題進行了專題探討。第三,進一步加強了與文化企業微觀管理密切相關的經營案例研究的比重,除了在每一章中堅持理論分析和案例引證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之外,還特別選擇了傳統文化企業轉型發展比較有借鑒意義的業務板塊專門進行深入調研,形成后面的電視文化企業轉型經營案例板塊,旨在從具體而微的角度提供更為豐富的可資借鑒的思路和啟示。
《中國文化企業報告》是以國內文化企業為對象的專題研究報告,主要以促進和提高文化企業經營管理為基本指向,致力于做成在國內*具影響力的文化企業研究平臺和智庫。自2011年創立以來,《中國文化企業報告》已出版6期,在業界和學界形成一定影響力。《中國文化企業報告2017》主要是對2016—2017年(含2016年全年和2017年初)文化企業發展狀況、存在問題、趨勢前景、對策思考等進行分析以及相關案例進行剖析,突出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和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借此為國內文化企業及相關投資機構了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發展定位、進行戰略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或參考。
前 言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整體呈現逆勢而上之勢,文化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首先,文化產業鏈結構不斷優化,附加值顯著提高,創意創新能力顯著增強,IP跨界成為內容原創動力。其次,受“互聯網+”等技術革命推動,互聯網文化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VR、MR、AI在文化產業各個領域開花或萌發,與文化之間的交互和融合更加深入。再次,“文化+”模式融合發展也滲透各個垂直領域,推動了文化、旅游、科技和創意設計融合發展,形成“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特色小鎮”等產業新業態,成為文化產業新增長區間。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立足于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方向,從文化產業內部和外部進行產業結構、業態的調整與融合,人才、資金、版權等文化產業要素市場進一步完善,從而為文化企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并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文化企業報告》是以國內文化企業為對象的專題研究報告,主要以促進和提高文化企業經營管理為基本指向,致力于做成在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企業研究平臺和智庫。自2011年創立以來,《中國文化企業報告》已出版6期,在業界和學界形成一定影響力。《中國文化企業報告2017》主要是對2016—2017年(含2016年全年和2017年初)文化企業發展狀況、存在問題、趨勢前景、對策思考等進行分析以及相關案例進行剖析,突出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和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借此為國內文化企業及相關投資機構了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發展定位、進行戰略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或參考。
本報告在保持整體風格和體例相對穩定的同時,結合產業格局和企業經營面臨實踐問題的新變化,對內容框架進行適當調整和完善,力圖從產業實踐的視角來關注和探討文化企業的具體發展路徑,由此形成更具問題導向且更為充分地反映文化企業發展實際的研究維度。第一,對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脈絡進行了更為精細的研究,從宏觀發展到微觀新興文化企業經營如VR/AR文化企業和自媒體文化企業(含直播企業)等作了分層次剖析。第二,重視對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走向和路徑的探討,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對文化旅游、演藝等行業領域轉型升級的問題進行了專題探討。第三,進一步加強了與文化企業微觀管理密切相關的經營案例研究的比重,除了在每一章中堅持理論分析和案例引證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之外,還特別選擇了傳統文化企業轉型發展比較有借鑒意義的業務板塊專門進行深入調研,形成后面的電視文化企業轉型經營案例板塊,旨在從具體而微的角度提供更為豐富的可資借鑒的思路和啟示。
本報告作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相關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主辦,并由北京大學中國文化企業研究中心、北京峰火文化創意中心具體組織研究與撰寫。本報告屬于團隊合作的結晶,整個撰稿過程是在主編反復厘定寫作框架的基礎上,經過團隊成員數輪和數次集中研討,前后歷時半年多時間完成的。在初稿完成之后,為了保持報告的整體系統以及風格的相對統一,主編對本報告各章做了相應的修改潤飾和內容調整及刪削的統稿工作。需要說明的是,報告寫作成員所主筆的各部分內容,不同程度參考了有關領域已經發表的統計結果和有關專題報告的研究成果。在此,對于各有關機構和個人前期研究的辛勤付出及其對報告所作出的基礎性貢獻一并表示誠摯的謝忱。報告中某些觀點和對策思路或有不當之處,誠望各位同仁和讀者在閱讀之后提出建設性的批評,以期通過進一步共同深入討論或調研使其趨于完善。
陳少峰,福建漳浦人,先后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學中國互聯網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峰火文化創意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倫理學、社會正義、管理哲學、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等。出版《中國倫理學史》《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企業文化與企業倫理》《學而優則商》《正義的公平》《文化產業讀本》《文化產業戰略與商業模式》《文化的力量》等著作;主編《中國文化企業報告》《中國互聯網文化產業報告》《中國書畫產業報告》等;先后主持或參與幾十項文化產業**級重點課題研究與大型文創項目策劃。
張立波,博士,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企業報告》和《北大文化產業評論》執行主編,北京峰火文化創意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文化企業商業模式與核心競爭力、大數據及互聯網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園區及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等。近年來主持或參與文化產業相關研究課題30余項,發表文化產業研究論文60余篇,出版(含合著)《文化產業項目策劃與管理》《基于大數據的文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文化產業商業模式》《新中道的企業管理哲學》《文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案例》《中國文化企業品牌案例》等著作多部。
王建平,應用經濟學博士后,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文化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曾在《光明日報》《管理世界》等報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先后擔任第一屆、二屆、三屆中國互聯網文化產業論壇副主席,第六屆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副主席兼秘書長等。
第一章產業動態及發展趨勢 1
一、總體格局 2
二、新業態與新模式 6
三、競爭格局與轉型發展 8
四、相關趨勢及對策 12
第二章產業政策變動及其影響 17
一、2016年以來國家文化產業相關政策文件盤點 18
二、文化供給提質增效 20
三、多領域深度融合 22
四、文化消費轉型升級 24
五、對外文化服務貿易發展 25
六、數字文化產業崛起 27
七、文化企業無形資產價值釋放 28
第三章“一帶一路”與文化企業發展 31
一、“一帶一路”與文化企業發展背景 32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42
三、“一帶一路”與文化企業發展現狀 46
四、文化企業借勢發展問題和對策建議 51
第四章傳統文化企業優化升級 57
一、傳統文化企業總體發展格局 58
二、傳統文化企業轉型升級動態 65
三、傳統文化企業優化升級趨勢 72
第五章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79
一、互聯網文化產業整體背景格局 80
二、互聯網文化產業創新態勢 85
三、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與展望 92
第六章VR/AR文化企業發展 97
一、2016年中國VR產業概況 98
二、2016年VR文化企業發展特點 102
三、從BAT看VR/AR文化企業產業布局 107
四、VR/AR文化企業面臨的發展問題 112
五、對策分析與趨勢展望 114
第七章自媒體文化企業報告 117
一、自媒體文化企業發展環境 119
二、自媒體文化企業發展現狀 122
三、網絡直播企業發展現狀 126
四、自媒體文化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 130
五、自媒體文化企業展望 132
第八章文化企業投融資與并購 137
一、2016年全球與中國并購市場概覽 139
二、2016年文化企業投融資與并購分析 142
三、中國文化企業投融資與并購中存在的問題 153
四、文化企業投融資與并購的相關建議 155
第九章文化企業上市 161
一、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市場發展分析 162
二、2016年上市文化企業上市概況 164
三、2016年上市文化企業特點分析 171
四、上市文化企業發展趨勢及策略建議 178
第十章文化產業園區與文化企業發展 181
一、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特點 182
二、文化產業園區與文化企業的相互作用 187
三、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企業發展的趨勢 191
第十一章文化企業品牌建設 197
一、文化企業品牌建設背景 198
二、文化企業品牌建設內容 201
三、文化企業品牌建設典型特征 205
四、文化企業品牌建設的問題及原因 207
五、品牌建設的企業對策及政策建議 209
第十二章創客空間與文化企業 213
一、創客空間發展概況 214
二、創客空間類型與盈利模式 219
三、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 2 24
第十三章芒果TV:廣電媒體的改革先鋒 2 29
一、芒果TV的改革之路 230
二、觸網融合的業務版圖 231
三、雙核驅動協同發展 234
四、融合轉型的改革策略 238
第十四章中華美食頻道:充分發掘“IP+電商”價值 245
一、中華美食頻道的轉型發展 246
二、以催化優質IP為軸心的商業模式 247
三、高效靈活的管理模式提供穩定的內部支撐 250
四、新時代面臨的挑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