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文學隨筆,是資深媒體人陳鐳每日的生活感念,一日,一圖,一念。二百余日筆耕不輟,詩意并不在遠方,眼前也并非只有茍且。在以數字化和高速度為特征的時代,慢慢品味生活的日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慢品生活的樣本。本書帶領讀者從外在喧騰的歧路,回到寧靜的內心,也療愈自我。
一日,一圖,一念。二百余日的筆耕不輟,詩意并不在遠方,眼前也并非只有茍且。活過寂靜,回歸寧靜。在心里,給不同方向吹來的風,一一都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一起來閱讀《感動中國》動人頒獎詞寫作者的筆下生花。
每天發在微信朋友圈的圖文,能夠結集成為一本書,可以說完全出自偶然。首先,是眾多朋友每天跟蹤般的熱情點贊和評論。這些點評、點贊讓我感覺到這樣的交流方式非常意味深長。因為,那是瞬間產生的意念之間的瞬間交換,沒有斟酌,也沒有虛飾,而是直截了當的思想交互。我理解,這才是真正的、真實的意念直播,似乎應該留下紀念的痕跡。其次,是朋友們的直接提示。記得我還沒有寫多久,就有老友猜測我是在寫一本書,公布出來的或許是那本書的片段。他對我說,書何時出呀?不要每天一點一點地放出來,讓人難受。那時,我想是不是應該把這每日一念真的寫成一本書呢?這樣,雖然每日的話題還是根據圖片給我的提示或者說是刺激而來,但是我心中已經大致確定了幾個言說的方向。大概是寫到夏天的時候,人民音樂出版社莫蘊慧社長認真地建議我,應該考慮將這些圖文整理一下結集出版了。出版家都在建議我出書,這才讓我壯起了膽子。但是,由于疏遠出版界時間已久,更是對圖書市場出版圖書的狀況心存許多偏見,所以,我并不敢確定自己的這本書會有什么樣的出版價值。因此,邀約了一些信得過的老友對每日圖文進行一次點評。感謝張曉媛、趙明、陳大立、王俊、吳京、趙耀、龐沄、江楓、王未、蔣舜芳、洪磊、余韶文、任淦平、黑洞、傅俊炎、加陸、馬哲、周成璐、鐵鷹、留柱、李媛、陳飚、周洲、田磊、柏燕誼、林曉柳、王奐等各位全方位覆蓋了我人生各個段落的新朋老友,是你們的文章,讓我得以從另外的角度上對我的圖文完成了再觀察。感謝你們,給予我的自信。在此,我還要感謝老朋友郝海雁曾為此書熱情推薦出版社。感謝浙江教育出版社高蕾女士曾為此書出版操心籌劃。最后,特別感謝老友馬桂林,是他最后促成了此書的出版。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社科出版分社龔風光先生和張曼女士,他們精心審核、編輯,為本書花費了大量心血。感謝金亮的設計團隊,將此書呈現得如此完美。陳 鐳
陳鐳知名媒體策劃人。1986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20世紀80年代,從事文學批評,有文學評論、小說、詩歌作品發表。20世紀90年代以后,轉入電視圈,曾參與策劃、編導、制作多類電視節目,其中《感動中國》《藝術人生》廣為人知。2007年至今,開創性研究第五維媒體傳播理論架構,先后擔任青牛新媒體實驗室、紅云新媒體實驗室主任。
001 一月 內心慌張 年關將至,所有的生命都要遭遇盤點。
011 二月 稍縱即逝 最短的日歷,卻布滿暗藏的新希望。
043 三月 放縱春天 思緒一如迎春花,張揚無序且又嬌嫩無比。
077 四月 嚴肅嫵媚 風,亂向而吹,柳絮成為最惱人的街景。
111 五月 熱烈迷人 鮮花逐漸敗落,而歌聲也斷斷續續。
153 六月 孤獨站立 不是每一個黃昏,都在催促人們入睡。
183 七月 閉關心情 年中時刻,無法回望,生命只能自然耗散。
213 八月 花香遍地 收獲之時,也是檢驗人們貪心與否的剎那。
245 九月 凋零初現 過往的痕跡,在涂涂改改中顯示真情。
278 后 記 我的自言自語,想讓你也能聽到
283 番外篇 聽到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