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1974年7月生,江蘇東海人,副教授,博士,現為淮陰師范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的研究,在《地理科學》、《經濟地理》、《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上海經濟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近二十篇科研論文,主持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和淮安市科技支撐項目10余項。
第1章 緒論
1.1 概念辨析與界定
1.1.1 極化
1.1.2 經濟極化
1.1.3 經濟空間極化
1.1.4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
1.2 選題背景
1.2.1 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相對集聚現象凸顯
1.2.2 空間處理方法的發展為經濟空間極化現象的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撐
1.2.3 江蘇省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現象具有典型性
1.3 研究目標
1.3.1 構建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研究的分析框架
1.3.2 探析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程度及其演化的規律
1.3.3 探析區域經濟空間極化態勢及其演化的規律
1.3.4 探析區域經濟空間極化布局及其演化的規律
1.3.5 探析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結構及其演化的規律
1.3.6 揭示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的影響因素與內在機理
1.3.7 探索區域經濟空間優化發展的對策
1.4 研究意義
1.4.1 理論意義
1.4.2 實踐意義
1.5 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本書框架
1.5.3 技術路線
第2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2.1 國外相關研究進展
2.1.1 相關研究的歷史階段梳理
2.1.2 相關研究的內容體系梳理
2.2 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2.2.1 相關研究的歷史階段梳理
2.2.2 相關研究的內容體系梳理
2.3 江蘇省相關研究進展
2.3.1 區域經濟空間分異
2.3.2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
2.4 評述與展望
2.4.1 相關研究的特點
2.4.2 相關研究的不足
2.4.3 未來研究的展望
第3章 相關理論基礎
3.1 經濟空間一一均質與非均質的有機統一
3.1.1 均質空間分析
3.1.2 非均質空間分析
3.1.3 均質與非均質有機統一的空間分析
3.2 擴展的要素稟賦理論
3.2.1 要素稟賦內涵的擴展
3.2.2 要素稟賦的集聚與擴散規律
3.2.3 要素稟賦集聚與擴散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3.3 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理論
3.3.1 維多恩一卡爾多法則
3.3.2 基于非均衡力的循環累積因果律
3.4 區域經濟發展的極化理論
3.4.1 增長極理論
3.4.2 區域發展極化論
3.4.3 中心一外圍理論
3.5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
3.5.1 基本假設
3.5.2 主要內容
3.5.3 基本結論
3.6 含有空間維的區域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3.6.1 全域溢出模型
3.6.2 局部溢出模型
3.7 相關理論評述
第4章 案例區域選取及其分析框架
4.1 研究區域
4.1.1 基本概況
4.1.2 行政區劃
4.2 資料來源和數據處理
4.2.1 資料來源
4.2.2 數據預處理
4.2.3 建立數據庫
4.3 分析框架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程度
5.1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程度測度方法
5.1.1 空間基尼系數
5.1.2 空間極化指數
5.2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程度
5.3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程度演化
5.3.1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程度演化分析方法
5.3.2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程度演化特征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態勢
6.1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態勢分析方法
6.1.1 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
6.1.2 半變異函數分析
6.1.3 趨勢面分析
6.2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態勢
6.2.1 全局形成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與較低地區分別相對集聚態勢
6.2.2 不同正交方向上空間極化態勢不同
6.3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態勢演化
6.3.1 全局空間集聚分布態勢逐漸增強
6,3.2 正交方向上極化范圍呈增大趨勢但極化效應呈先增加后減小態勢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布局
7.1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布局分析方法
7.1.1 全局多項式插值法
7.1.2 局部空間自相關指數
7.2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布局
7.2.工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和較低地區分別集聚在南部和北部地區
7.2.2 High-High和10w-1ow區域分別集聚在蘇錫常和蘇北地區
7.3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布局演化
7.3.1 全局經濟重心呈現出由西南向東南轉移的趨勢
7.3.2 High-High和1ow-1ow區域范圍不斷變化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結構
8.1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結構分析方法
8.1.1 空間間隔自相關圖
8.1.2 全局空間極化結構構建體系和構建方法
8.1.3 局部空間極化結構構建體系和構建方法
8.2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結構
8.2.1 空間極化具有結構性(規律性)特征
8.2.2 空間極化呈現多核心結構形態
8.2.3 全局形成“集極一孤極一外圍”空間極化結構
8.2.4 局部地區經濟空間極化結構不同
8.3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結構演化
8.3.1 全局空間極化結構性增強
8.3.2 全局空間極化一直呈多核心結構狀態
8.3.3 全局空間極化結構逐漸強化
8.3.4 局部地區空間極化結構的演化方向不同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機制
9.1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機制分析方法
9.1.1 面板數據模型
9.1.2 空間滯后模型
9.1.3 空間誤差模型
9.1.4 地理加權回歸模型
9.2 影響因子的確定
9.2.1 理論假設與變量選擇
9.2.2 影響因子的確定
9.3 影響因子模型構建及模擬
9.3.1 生產函數選擇
9.3.2 影響因子模型構建
9.3.3 影響因子模型模擬
9.4 影響因子的貢獻作用分析
9.4.1 不同影響因子的貢獻作用不同
9.4.2 同一影響因子的局部貢獻作用不同
9.5 影響因子的作用機理分析
9.5.1 從影響因子性質的視角分析
9.5.2 從空間相互作用的視角分析
9.6 本章小結
第10章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10.1 區域經濟空間極化存在問題
10.1.1 尚未形成全局一體化的網絡結構體系
10.1.2 局部地區間空間極化結構的發育程度差距懸殊
10.2 區域經濟空間優化原則
10.2.1 適度極化原則
10.2.2 空間正義原則
10.2.3 因地制宜原則
10.2.4 囚時制宜原則
10.2.5 統籌兼顧原則
10.3 區域經濟空間優化目標
10.3.1 構建全局一體化的網絡狀結構體系
10.3.2 縮小局部地區間空間極化結構發育程度差距
10.4 區域經濟空間優化策略
10.4.1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策略及評價
10.4.2 區域經濟空間優化發展具體舉措
10.5 本章小結
第11章 結論與展望
11.1 主要研究結論
11.2 可能的創新點
11.3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