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法獨自生活。然而,這不過是事實的一部分而已。
總有些人令人無論如何都不能原諒、無法接受,還招人反感,恐怕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吧!有時,那人還曾經是你非常信賴和重視的人。彼此曾把對方看成是最佳搭檔,但一時的熱情冷卻過后,卻最終變成讓人厭惡和反感的關系,這樣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
一旦心里開始有所抗拒,形勢就難以逆轉。一旦厭惡或者憎恨的感覺在內心深處萌發,再想要根除就會困難至極。而且,抗拒感一旦超過極限,那么無論做什么都無法接受對方。只要接近對方,就會倍感痛苦。心理上的抗拒甚至會觸及生理層面,光是看到對方的樣子,聽到對方的聲音,身體就會僵硬,渾身起雞皮疙瘩,感覺不舒服,連腸胃都會難受起來。
這種情況跟我們稱之為過敏的身體排斥反應非常類似。那種引起過敏的物質,我們稱之為過敏原。一旦產生過敏,只要過敏原不消除,身體的不適癥狀就會一直存在。一些人以為忍一下就好了,但是一直忍下去情況不但不會變好,反而會越來越糟,最后連日常生活都無法繼續。
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本來彼此依賴和相互支持的人身上。人只有在群體中才能活下來,但當對他人產生拒絕反應時,生活就會陷入各種麻煩之中。
比如,所謂“刺猬的兩難”的人際糾葛。人無法不依賴他人而生活。但是,離對方的距離越近,就越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抗拒反應。從焦慮和不滿開始,然后發展成責難、攻擊、說壞話、捉弄、欺凌、吵架,甚至動粗。各種摩擦和沖突導致的結果是既害了對方,也傷了自己。
不要誤以為刺猬豎起身上的刺就是為了對抗外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在拒絕他人的時候就像是豎起刺的刺猬一樣,就連身邊的朋友都會遭殃。而被刺痛的朋友在憤怒之余,為了保護自己也會豎起刺來。這被稱為攻擊行為,是因為當事人甚至沒有察覺到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中發起了攻擊。
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不久前還很親密,甚至萌生愛意的人,因為一點小事而鬧得不愉快,轉而無法原諒對方。這種抗拒反應的開關一旦開啟,每次接近這個人,就會感到厭惡和憤怒,就像被觸到痛處一樣,別無選擇,只有忍耐或遠離對方。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起初相處不錯的上司和同事,逐漸有了摩擦,最后反目成仇。戀人或夫妻關系變差,最終難以忍受對方。比起與人為伴,倒不如一個人來得輕松快活。無法從心底相信他人,進而難以與人交往——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困難,大多起源于此。
這種對于他人過度的異物認知和心理抗拒,我稱之為“人際過敏癥”。
無論是想與他人和諧相處適應社會生活,還是希望和同伴之間保持關系穩定,又或是想擁有安心幸福的美滿人生,人際過敏癥都會是很大的障礙。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鮮少有人提及人際過敏癥,更別說進行與此相關的系統性研究了。
隨著對身體過敏反應的研究與日俱增,我們已經解開了其中的很多奧秘。相比之下,心理過敏癥的研究無論在質或量上都相當欠缺。這是因為人們習慣于把討厭對方的原因歸于他人,這種觀點束縛了相關研究的展開。但是,如果從人際過敏癥的角度來看,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根據我27年的臨床經驗,容易產生人際過敏癥的人,對任何人都同樣容易發生過敏。換言之,無論對象換作誰,公司換過多少家,都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即便周圍的人再怎么變化也都沒有用。真正應該改善的是當事人自己。
如果抱著這樣的觀點,就會明白人類的苦惱大多源于人際過敏癥,并且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對抗人際過敏癥。
本書不僅參考了前人累積的研究成果,還融入全新的觀點和發現,希望能更加切中現代社會中蔓延的人際過敏癥的病理本質。如果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或對策能為希望克服這種病癥的人指明道路,那就令我再高興不過了。
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本書給出了大量的具體案例,其中既有名人的,也有普通人的,都是根據實際案例編輯改寫而成,請勿對號入座。
當我們思考人際過敏癥的一連串癥狀時,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區分原因和結果,對異物產生抗拒作用的過敏癥狀是過敏癥的結果,將不需要拒絕的東西認定為異物是導致過敏的原因。前者是由于人際過敏癥產生的情感或行為問題,而后者則是導致情感或行為問題的根源所在:對他人的理解,也就是認知層面的問題。
一旦出現人際過敏癥,不愉快的情感或厭惡感就會紛至沓來,爭執和沖突頻繁發生,為掩蓋這種不快而飲酒或沉迷于其他活動的情況也隨之增加,甚至成癮。上癮的癥狀會造成很大傷害,容易使人把問題的焦點放在上癮行為上。然而,正如前面所說,當事人此番行為的根源在于認知(理解方式)的問題。將不必要排斥的人視作應該排除的異物,這才是導致一切不幸的根源所在。
首先,讓我們從表面的感情和行為著手,回溯最根本的認識問題。
1.2.1癥狀一:在人際關系中容易受傷
患有人際過敏癥的人,在人際關系上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受到傷害,或是往往會過度小心。大多數情況下,在心里總有種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覺,就算是對身邊時常接觸的人也是如此,無法產生發自內心的信賴或是親近。
如果是重度的人際過敏癥患者,容易出現排斥接觸、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情況。然而,就算是這樣的人,當遇到需要依賴外界支持的時候,也會想要接近他人。但是,一旦人際距離縮短,非但不會增加對他人的信賴,反而會使情緒或關系變得不穩定。
即使是他人細小的言辭或舉止,都會被患者解讀成自己被否定而倍感受傷。對諸如父母、戀人、配偶或子女這些本來不需要防備的人也會變得敏感萬分,時刻刺探自己是否受到冷落或者有沒有被討厭。只要認為有一丁點的征兆,就會感到倍受傷害,還容易對對方持不信任或否定的態度,進而表現在言行舉止上。
人際關系是相互的。如果對他人視而不見,總有一天對方也會把你當空氣轉身離去。原本對你有好感或有興趣的人,如果只得到滿臉的戒備,也會不再親近而轉身離去。
由于這種令人難以接近的態度,人際過敏癥患者總是孤獨的。為了免受傷害,他們總是過分警備地緊閉內心,結果一手造成了自己被排擠的情況。
1.2.2癥狀二:被負面情緒所困
另一個癥狀就是當安心感或平穩的情緒受損時,容易增添負面情緒。剛開始是越來越多地感到不安、難過或是焦慮,接著被憤怒和怨恨的負面情緒所困,甚至會爆發出來。有時,這種負面情緒還是針對自身的,表現為失去自信,猶豫后悔,過度責怪自己。又或者,覺得無論做什么都嫌麻煩,有心無力,最后自暴自棄。
這種狀況在過去大多被認為是“抑郁”,但其實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的抑郁,大部分是適應障礙或負面認知所導致的慢性情緒失調。用抑郁癥的治療手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往往收效甚微。然而,從人際過敏的觀點出發,將這些狀況理解為人際過敏問題進行干預治療,最終得到改善的案例卻不在少數。
負面情緒的表現方式大致分為兩種。第一,是將自己的不愉快歸因于周圍的人。第二,是企圖把自己封閉起來。
前者就算是受到一丁點壓力都會過度反應,企圖把責任轉嫁給周圍的人。這種類型的人不會獨自忍耐,而是會把別人牽扯進來。因此,他們會找人商量或是尋求幫助等,這類人也比較容易接受外界的援助。
但對后者而言,即使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也會藏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周圍的人往往很難察覺。這種類型的人大多會切斷感情來保護自己,不知不覺中被壓力侵蝕。當忍耐到達極限,才會第一次表現出癥狀,突然凸顯一副心理挫敗的樣子。
人際過敏的人對事物的看法總是過度悲觀,認為反正不會有好事,就一心認定他人是在貶低自己。他們總是心懷不滿或滿腹牢騷,對人惡言相向,自己也很少提及希望與夢想。負面情緒帶來負面的言行舉止,結果是限制了自身的可能性,使自己離不幸越來越近。
1.2.3癥狀三:易怒且具攻擊性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普拉切克(1927—2006)的觀點,人類具有八種基本情緒。正面情緒包括喜悅、共感和期待三種。負面情緒包括悲傷、憤怒、厭惡、恐懼和驚訝五種。人類的負面情緒更為發達,因此劃分更加細化,這是因為負面情緒承擔了規避危險、讓人得以生存下去的責任。
如果對他人難以產生安心感,負面情緒就容易增強。如果無法用健康的方式消除憤怒與攻擊性,那么人際關系就容易惡化,這會使問題更加復雜且難以處理。
適當的憤怒或攻擊性有助于人際關系的發展。但是,患有人際過敏癥的人往往會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使得雙方非但沒有加深彼此的理解,反而適得其反。這類患者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平日里為人溫和穩重,一旦喝了酒或過度疲勞時就性情大變,對家人訴之言語暴力或是行為暴力的人。因為他們在平日里無法適當地發泄自己的情緒。
人際過敏癥患者由于自尊心過強,防備心過重,不愿讓他人看到自己的弱點,于是把煩惱都藏在心里,因此才容易大爆發。
況且,大部分人際過敏癥患者在心里都存有強烈的憤怒,多數是對自己曾不被愛護或遭受虐待的憤怒。當自己被人否定或是受到反抗時,這些傷痛就會歷歷在目,憤怒的開關就被一下子打開了。
誰都有可能被負面情緒所困擾。然而,這不過是諸多情緒中的一種,為人生增添一些高低起伏?墒牵加腥穗H過敏癥的人往往缺乏情緒變化。即便表面上待人親切熱情,但內心卻是清一色的憤怒或憎恨。只要一有機會,就會馬上表現在臉上。在看似平靜的薄冰之下,憤怒和憎恨如火藥般隨時等待著爆發。
1.2.4癥狀四:寬容度和接納度低
過分潔癖和缺乏體貼是人際過敏癥的又一癥狀。
或許有人會認為體貼沒有那么重要。就連醫學上也曾一度輕視體貼的意義。然而,近年來我們發現無論是對孩子的健全發展,還是對成年人或老年人的健康,體貼都是不可或缺的心理養分。
人受到體貼照顧時,會分泌催產素。催產素被稱為幸福荷爾蒙和愛情荷爾蒙,它在緩解壓力與不安的同時,還可以使得人更加體貼和友善。催產素分泌充分的時候,人不僅可以感覺到幸福,還會變得溫柔體貼,接受和原諒對方的過失。
當人被溫柔地擁抱或身體被撫摸的時候,催產素的分泌最為旺盛。小時候常被人擁抱,在體貼照顧下長大的人會擁有豐富的催產素受體。
患有人際過敏癥的人卻恰好相反。他們對他人不寬容,極為嚴格,過分潔癖。即使別人有許多優點,他們的眼睛還是喜歡盯著別人的缺點。他們攻擊性和偏激的語言過多,容易失去平衡,而且常把自己的焦慮和不滿投射到弱勢的人身上,加之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對方的想法,如此為人便會產生不必要的摩擦。
大多數情況下,對他人過分嚴格是因為自己本身是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即便是生性體貼的人,被迫在嚴酷的環境中生活,往往也會變得習慣責備他人的過錯,而不是贊美對方的優點。他們更愿意頑固地把自己的過失合理化,而不是去承認自己的錯誤。
1.2.5癥狀五:身心不適和依附行為
這種癥狀不只包含容易感受到壓力和不安,還包含容易產生一些導致壓力和不安的行為,如自己主動招致摩擦、對立和孤立;颊哒`把頑固當做強悍,但是由于內心缺乏彈性,抗壓性較弱。過度壓抑自己的本意,就像背負著盔甲生活一般,自己就會比那些懂得放松的人更加疲憊。無法信賴他人,容易感到不安,時常留意對方的臉色,不敢有片刻的松懈,怎能不教人身心俱疲。
由于對壓力和不安的忍耐性低下,更容易傷害身心;颊呱眢w總是感到不適,很少有神清氣爽的時候。慢性壓力還會導致自主神經系統失衡,從而對腸胃和身體的循環系統產生影響,患上身心疾病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此外,為了掩飾這種不快的感覺,患者容易對那些能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的行為上癮,依賴多巴胺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感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喝酒和賭博,對于女性來說,則大多表現為過度飲食,瘋狂購物,甚至性癮癥。比起與特定的人保持穩定的戀愛或夫妻關系,這種隨意的肉體關系更使患者沉迷。
1.2.6癥狀六:不見“大同”只知“小異”
導致這種癥狀的根源是怎樣的認識偏差呢?
人際過敏癥就是把那些無需排除的東西當成有害的異物加以拒絕或排斥。所謂的異物就是無法與自身相容的事物。比起共同點,患有人際過敏癥的人對不同點更為敏感,會把無關緊要的不同點過度放大成決定性的不同點。于是走到哪里都只能接受跟自己期待中完全一致的事物。他們往往用“不是全盤肯定就是全盤否定”的嚴格標準來看待所有的事物。
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事物,我們稱之為二分法認知或兩極思考,在此之前也可以被理解為完美主義。然而,完美是件難事,因為做不好的事情遠比做得好的事情要多得多。如此一來就很容易與“反正都會失敗”的悲觀論調聯系在一起。
當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認知跟悲觀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人就容易陷入過激的、毀滅性思考的困境中。如果無法達成理想中的完美自我,就急著下定論,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連存在的價值都沒有。如果只關注小異而不見大同,就連身處得天獨厚的境遇都會感到有難以忍受的痛苦。有時候還會導致自暴自棄或是引發自殺行為。
人際過敏癥患者就算遭遇一點小問題都很容易使情緒的天秤失衡,心情無法安定下來,情緒偏差巨大。由于是對部分而非整體有所反應,時而過度理想化,時而過度失望、自我貶低,兩者間的落差巨大,結果使得他們的人生激蕩起伏。
1.2.7癥狀七:被自己的觀點所困
人際過敏癥的本質特性終于浮出水面,那就是自身有強烈的執著,不認可與自己不相容的事物。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當一個人滿身傷痕和歷經痛苦時,他就會變成這樣,只會這樣想問題。如果從小忍受被傷害的痛苦,他就一定會拼命保護自己,不會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或者反省自己的過錯,而是會優先采取自我防衛,容易形成錯誤的倫理和信念,連自己的過錯都可以正當化。他會把他人看作是敵人或對手,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看作是他人惡意為之的結果,想要控制那些自己絕對不認可的人和處在優勢地位的人。
既然是敵人或對手,就注定無法與自己并肩共存。如果自己想生存下去,就只能選擇排斥對方。
1.2.8癥狀八:連最該信賴的人都要對抗
人際過敏癥患者就連面對支持自己的人都會產生不信任感或攻擊行為。容易把最該信賴的朋友和親人都當作敵人或對手,那是因為他們把他人當作不能掉以輕心的存在,認為他人是應該打倒的對象。如果聽從這個信念,幸福和成功都是由勝者一人獨得,如果是別人得到了,那么就等于自己應得的部分被奪走了。于是,他人的幸福或成功都成為應該被嫉妒和痛恨的事,就連在夫妻和親子關系中也不例外。
之所以會這樣想,究其根本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愛十分有限。愛就像是一塊大小固定的餅,別人吃了多少,自己的份就減少多少,因此永遠都在擔心。除了兄弟姐妹之外,父母親本身的內心不夠富足也會使他們無法充分地愛每一個孩子,這時父母愛的有限性就越發顯著了。有時,父母親本身就有人際過敏癥,只一心專注于如何滿足自己的愛和欲望。
被有同理心的父母養育長大的孩子,就算父母親給予孩子的照顧有限,他們也能在父母無限的愛中健康成長。無論有多少兄弟姐妹,也不會想去爭奪父母的愛。因為他相信這世上有比誰都了解自己的人,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會給予幫助。在同理心中成長的孩子也會對他人有同理心。懂得與人分享喜悅,遇到困難時相互扶持。
然而,就算是本來富有同理心的人,每天每夜都生活在與敵人或者對手的生存競爭中,也會逐漸失去溫柔和體貼。即便在生存競爭中僥幸得勝生存下來,也會開始出現人際過敏癥狀。因為勝利和成功的代價是對人類失去信賴和愛。
1.2.9癥狀九:連自己都無法確定自身感受
患有人際過敏癥的人不僅對身邊的人有不信任感,就連最應該確定的自己,都會有不確定感,無法肯定自身,總是覺得自己無能,渾身都是缺點,不值得被愛。
過度的卑微使得自己無法與人維持對等關系。無論做什么都無法安下心來,就算成功和幸運已近在咫尺,也會認為反正總會失敗。這種否定思想和負面態度使得好不容易得到的幸運和機會溜走,從而讓自己走向厄運和失敗。
這些患者常有依賴飲酒等上癮行為,除了是因為想要逃避壓力之外,還是為了分散一直糾纏自己的不確定感和空虛感。
外人看到的不過是自己的偽裝,感覺自己的行為和真實的想法并不相關聯,這也是人際過敏癥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有些人際過敏癥的案例中,這是唯一表現出來的癥狀。雖然從表面的行為舉止上看患者發自內心地愛著他人,但是這一切都是假象,從根本上,他們還是充滿了對人的恐懼和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