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關中地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十三朝古都,本書的主題即是闡述當關中地區自宋代以降不再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以后,該地區的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文化之間的關系。作者考察了關中士人如何建立了三對觀念:國家/地方,官方/非官方,中央/區域,并進一步探討了中國近一千年來士人的自我身份建構等問題。
王昌偉(Chang Woei Ong),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學士、碩士,哈佛大學博士。目前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地方史。曾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院杰出教師獎。中國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專著包括《中國歷史上的關中士人:907-1911》 (2008)以及《李夢陽、明代南北差異和士人學術》(2016)。兩書皆由美國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出版。
引 論 .................................................................................. 1
第一章 五代至北宋時期:“新的起點” ............................ 18
關中與唐宋轉型期的士人 .................................................. 19
士人與國家關系的演變 ...................................................... 30
張載學派的獨特視野 .......................................................... 39
第二章 金元時期:“黑暗時代” ....................................... 62
異族統治與士人階層 .......................................................... 63
《中州集》詩人群,1175—1215 ......................................... 74
一個多元的世紀,1200—1300 ........................................... 80
道學的興衰,1250—1368 .................................................. 93
第三章 明清時期:“文藝復興” ..................................... 107
危機與機遇 ....................................................................... 109
一個“非官方”士人群的形成,1450—1500 .................. 122
張載遺產的多重運用,1500—1600 ................................. 128
馮從吾與關學的形成,1596—1627 ................................. 135
體用不二,1644—1911 .................................................... 144
結 論 .............................................................................. 163
參考書目 ........................................................................... 171
索 引 .............................................................................. 190